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旋律,桥自然不例外,它应该是音乐中的极品。建筑是永恒的造型艺术,桥同样也不例外,它应该是建筑中的奇葩。“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拱桥、斜拉桥、悬臂桥、悬索桥等风格不同、造型各异的曲线,结构迥异的桥体,一座座桥梁宛如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装点着人间的美好。
桥,津渡之通道,由此岸至彼岸,便捷畅达。桥,观景之平台,极目四望,心旷神怡,满目风光。中国之桥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和彰显。建桥历史之悠久,桥梁种类之繁多,建造之精巧,用途之广泛,为中外建桥史上少有,可谓唯我中华。
和平时期桥为工农群众所建,战争年代桥为工兵所建。传世名桥则多出于大国工匠之手,如始建于隋代的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年代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都是强调桥的使用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而强调桥的审美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作家作品中描写的桥,画家笔下画的桥,更是绚丽多彩,数不胜数。
古有灞桥折柳的典故,唐宋诗人李白等均有作品传世。
古人笔下写桥最有名的有四首诗。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桥流水人家固然美,但是在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踏过小桥漂泊在遥远的远方,给读者一种寂清落寞的感觉。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画面宁静,意境凄清,在宁静、凄清中蕴含着活泼生命的跃动,有多少早起的人们的脚印踏在板桥上。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短短四句诗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通过描写月落、乌啼、霜满天等景象,表达了旅途中的孤独和思乡之情怀。
战争风云中也有三座桥,让人难以忘怀,永记心头。
一是卢沟桥,记载着中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血海深仇。1937年7月7日,日寇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二是泸定桥(大渡桥),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13根锁链组成,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毛泽东主席有《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气势如虹,意境高远,尽显战士英雄气概。
三是鸭绿江大桥,位于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长944.2米,连接中朝两国,横跨中朝界河,故名鸭绿江大桥。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就是从这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今人诗中写桥的名作简直美不胜收,举不胜举。
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为代表。“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情感细腻,语言优美,思想深邃,描述了诗人离别时的心情,被广泛传播,深受赞誉。
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断章》语言朴素平实,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互相关联,互为依存,人不可过分强调自我而失去与外边世界的关联和依存。
“桥自门前过,河从家中流”,著名画家吴冠中笔下的江南的小桥,不管是石拱桥、木板桥、风雨桥,都有着特有的精致,它们有的被一笔带过成了点缀,有的被细致描绘成了主角。每每看他的画时,人们总会不自觉地去寻那一座梦里小桥,也想亲自站在桥上,看水乡风景,闻潺潺流水,倾听在那小镇说不完的故事里,浸润着的缠绵的爱意。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辉映,一座座桥流露出意浓情真的灵秀,寄托着吴冠中先生对江南水乡的浓厚情感。
余光中,旅居台湾的当代著名诗人、作家,祖籍福建永春,出生于江苏南京,母亲为江苏武进人,故也自称“江南人”。
余光中的《乡愁》最为驰名,曾入选语文课本。“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人隔着海峡,倾诉着无尽的乡愁和对大陆的刻骨思念。
洛阳桥不仅给洛阳古城带来了无穷的魅力和纪念,更是建设了历史的航道,流传出去的格调表现了古代中国人顽强坚毅,延续着历史的脉络,诗中大手牵小手走过洛阳桥的描写让人泪目,这是亲情的表达,爱的流露。
山西籍著名散文家、学者、新闻理论家和科普作家梁衡在他的传世经典名篇,入选国家语文教材的《晋祠》里写到山西太原晋祠的鱼沼飞梁十字桥:“这是一个方形的荷花鱼沼,却在沼上架了一个十字形的飞梁,下由三十四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撑,桥面东西宽阔,南北翼如。桥边栏杆、望柱都是形制奇特,人行桥上,随意左右,如泛舟水面,再加上鱼跃清波,荷红映日,真乐而忘归。这种突破一字桥形的十字飞梁,在我国现存的古建筑中是仅有的一例。”
画家吴冠中笔下的桥。总是把水和桥联系在一起的,描写江南的风景,有用青砖垒成的石拱桥,有用青石板铺成的平桥,无论是哪种桥,都是那么清朗秀气,玲珑别致,画的是江南水乡梦。
山西籍版画家冀荣德的《桥乡遗韵》可谓集江南水乡桥梁之大成,有长桥、方桥、高桥、叠桥、街桥、门桥、廊桥、板桥、镇桥、残桥、弃桥、古桥、小桥……这些桥梁形体各异,时代不同,但同样是历史文化的符号,画家感情寄托的载体。
古今文人、画家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写了这么多的有关桥的诗词美文,画了这么多的有关桥的精巧美图,究其原因,不外有三:一为有一颗热爱祖国山河、人文景观之心:二为有一支善于描写山川风物的如椽之笔:三为有一种善于发现美、辨别美、表现美的本领。
桥啊桥,大美中国桥!热爱中国桥就是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山川风物,热爱我们民族的美好生活,热爱由桥连接起来的美丽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韩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