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聚焦2023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

数字引擎 储动未来

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暨第十三届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峰会举行

  • 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暨第十三届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峰会现场。本报记者李兆民摄

  •   本报讯(记者张毅)9月6日下午,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暨第十三届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峰会在太原举行,与会嘉宾以“数字引擎 储动未来”为主题,为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汇智聚策、共谋长远。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徐广国出席并致辞。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其中,作为推动主体能源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更替的关键技术,近年来储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呈迅猛发展态势。从装机规模来看,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870万千瓦,较上一年增长110%,居世界首位。当前,数字技术正在深度赋能能源产业的各个细分领域,储能数字化变得愈加重要,新型储能产业正迎来高速发展的新机遇期,市场空间巨大。同时,《“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也进一步擘画了储能发展蓝图,提出,到2030年我国新型储能将实现全面市场化发展。
      山西是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十四五”期间,将加速能源清洁替代。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的扩大,山西新型储能产业将迎来发展快速期,我省将抓住产业发展战略机遇,加大政策制定,推动可再生能源和新型储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其励、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褚景春等先后围绕新型储能与新能源的发展现状及展望、国家能源集团新型储能探索与实践发表主旨演讲。
      论坛期间,主办方还发布了《2023中国企业碳中和贡献力研究报告》《2023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竞争力报告》《2023跨国公司在中国绿电行动计划》,以及2023碳中和绿色影响力领跑品牌。
      在圆桌对话环节,6位嘉宾围绕“共建数字储能新生态”主题各抒己见,交流分享,开拓新思路,带来新思考。

    发言摘要
    充分发挥储能的重要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其励

      目前我国风、光发电已稳居世界第一,但其在保供和保安全方面的两个缺点也逐渐显露:一是随机性和波动性较大,靠天吃饭;二是变化和支撑能力较低,难以应对突发故障。这就呼唤储能产业尽快发展,以便灵活调节、快速反应、主动支撑。在新型储能方面,锂离子响应速度快、布局灵活、综合性能好,可以适应不同的电力系统应用场景,是新型储能的主流技术。此外,储热、电氢耦合储能也是目前比较热门的研究方向。新型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定位是高安全、低成本、规模化、高利用率、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涉及飞轮、压缩空气、氢储能等多个领域。就储能支撑新能源发展而言,我们要有系统观念,多层级、多环节、多类型统筹发展,做到风光水火核储等互补发展,整合资源优势,保障电力供应。

    加快新型储能关键技术研发
    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褚景春

      当前,储能发展态势非常迅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于新型储能缺乏统筹选址规划;二是技术成熟度不足;三是质量与安全管控不到位;四是标准体系不完善;五是利用率低;六是商业模式不健全,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破解。《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中明确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分三步走,当前到2030年是加速转型期,要规模化发展储能应用场景和多技术路线,满足系统日内平衡调节能力;2030年至2045年是总体形成期,规模化长时储能技术要取得突破,满足日以上时间尺度平衡调节需求;2045年到2060年是巩固完善期,要求覆盖全周期的多类型储能协同运行,能源系统运行灵活性大幅提升。近年来,国家能源集团在储能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浙江虚拟电厂项目、宁夏灵武电厂光火储能耦合热电联产示范工程、宿州热电基于熔盐储热的煤电灵活性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项目都取得了一些成绩。未来,国家能源集团将进一步加快新型储能关键技术研发,促进新型储能技术与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作出贡献。

    强化多领域合作 共建零碳世界
    协鑫集团副董事长、总裁 朱钰峰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储能是关键。储能作为能量“搬运工”、新能源“稳定器”,可以完美弥补新能源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等短板。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提升,新型储能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技术领先性、安全稳定性、经济适用性,是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大核心。其中,科技垂直贯穿于材料、制造与应用三大环节,推动了储能全产业链的迭代升级。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超过1733万千瓦/3580万千瓦时。从去年到现在,大家都在讲,储能已进入到大规模爆发的元年。但在我看来,我们离产业规模化发展还有一定距离,制约因素主要是成本、能效、安全。个人认为储能产业现在正是应该埋头下功夫,一门心思搞研发、专心致志强科技的时候,惟有如此,产业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中行稳致远。“双碳”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为新型储能打开了广阔空间,未来30多年,储能产业将大有可为。让我们一起努力,强化多领域的合作,共建零碳世界!

    发展清洁能源和能源数字化
    华为数字能源副总裁、首席营销官 方良周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新能源装机量和发电量的领先国家。那么新能源的引入会带来什么挑战呢?新能源具有随机性、波动性,因此必然会对电网的稳定性提出巨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电化学储能将成为电力系统的关键调节资源。随着电化学技术的进步和安装便利性的提升,未来,电化学储能将无处不在,起到“蓄水池、调节器和稳定器”的作用。这里我们也想提出来,电池并不等于储能。简单电池的串联连接,实际上会发生很多的问题,储能系统需要把电化学的技术、数字技术、散热技术以及AI技术结合起来,确保应用的安全、稳定和可靠。当前,中国提出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伟大构想,我们认为要实现这个构想,需要数字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的融合。华为公司的愿景是发展清洁能源和能源数字化,共建绿色美好未来。

    全力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 庞文杰

      我们认为全面储能的时代有三个维度:一是全球储能市场的发展,二是全行业的应用,三是全户储能的发展。我们要做的一是打破存量的认知,二是技术降本。作为产业伙伴,我们认为储能产业发展的三部曲可作如下诠释:第一是让储能电池足够便宜;第二是让储能终端足够安全可靠;第三是让绿色能源足够便捷普惠。其中,让储能电池便宜需要材料降本、设计降本、制造降本等全生命周期降本来布局;让储能终端足够安全可靠,需要从技术开源、平台联动、系统生态、云数管控等方面着手;让绿色能源足够便捷普惠,需要从能源交易、用电界面、硬件化、模块化等来实现。作为电池企业,海辰将全力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动新能源全面替代传统石化能源。作为储能企业,我们将结合自身目标,聚焦长板优势,专注于储能专用电池场景的开发和应用。未来,希望能与行业专家、同仁更多地交流合作。

    文字整理:李学林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06期

    • 第2023-09-05期

    • 第2023-09-04期

    • 第2023-09-03期

    • 第2023-09-02期

    • 第2023-09-01期

    • 第2023-08-31期

    • 第2023-08-30期

    • 第2023-08-29期

    • 第2023-08-2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