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全宏)9月6日下午,2023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绿色碳汇高质量发展”平行论坛举行。省政协副主席李思进致辞并宣布论坛开幕,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任继周(董世魁代)分别做了主旨演讲,4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做了主题演讲。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刘家顺主持论坛。
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原则,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鲜明体现,既是我省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能源革命的战略需求。近年来,我省聚焦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紧扣“双碳”目标,坚持不懈开展科学绿化行动,持之以恒实施森林抚育经营,依法加强林草资源保护,积极探索林草碳汇试点开发,推进林草系统固碳能力不断增强,绿色碳汇空间不断扩展,生物降碳效果不断提升,固碳增汇取得明显成效,为全省践行低碳生活、促进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
平行论坛上,与会人员围绕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草原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中国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碳汇计量方法学及碳汇价值的实现等方面展开热烈研讨,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充分交流,为山西碳汇事业集聚智慧,合力推动山西乃至全国林草碳汇创新发展、加快发展、全面发展。
据了解,此次平行论坛由省林草局、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太平洋保险山西分公司共同主办,围绕以林草碳汇为主的绿色碳汇助力能源低碳发展展开。
草原碳汇现状与机遇
中国工程院院士 任继周、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院长 董世魁
草原碳库分为植被碳库、土壤碳库、枯落物碳库、草地动物碳库。其中,土壤碳库占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90%以上。草原碳循环过程包括吸收、转化、储存、排放。草原处于动态碳平衡状态,生长季时,草地中微生物活跃,加快碳素向土壤转移,土壤碳储量增加;非生长季时,微生物降解有机质,土壤碳储量减少。草原碳储量主要受草地管理、土地利用、多样性、草地恢复等因素影响。草原固碳增碳的途径包括草原合理利用、退化草原恢复、高质量人工草地建设。研究表明,极度退化草原通过人工恢复可以增加40%—50%的碳汇。
我国草原面积3.92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0.9%。内蒙古、西藏、青海和新疆四省区草原植被碳储量最高,但碳密度较低。为此,我国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和北方温带草地区成为草地碳增汇的主要区域。今后,我国可全面加强草原资源保护,提升草原碳汇,建立草原生态碳汇产品核算与应用机制,推进草原碳汇进入碳交易系统。
绿色金融助力林草生态修复的价值体现
北京林业大学林业金融研究院院长 秦涛
绿色金融作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对生态环保、低碳节能、清洁能源等领域项目提供金融服务。绿色金融支持生态产业发展,以未来的良好生态经济利益反哺金融业,促成金融与生态产业的良性循环。
碳汇价值实现方式包括交易变现和融资变现。碳汇价值实现,需要通过探索创新质押融资、信托计划等金融工具推动变现,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碳汇领域,促进碳汇实现价值转化。
碳金融产品创新是助推碳汇价值实现的重要支撑,推动绿色金融发展需做出合理的路径选择。碳汇质押贷款融资模式和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价值保险+碳汇收储融资模式是目前碳汇金融创新模式的两种设计。通过打造碳金融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使得保险、社保、银行等金融资本更易进入生态建设项目。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张丽媛 郭慧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