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生态

【美丽山西——盐碱地的新变化①】“白茫茫”变身“米粮仓”

——阳高县盐碱地改良利用纪实

  

编者按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是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土生万物。盐碱地是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省各地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全方位挖掘盐碱地农业生产潜力,盐碱地治理改良取得了初步成效。昔日贫瘠、生态脆弱的地区,转化为高效、绿色发展的聚宝盆,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得以实现,展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新画卷。
  丰收时节,本报记者深入我省盐碱地面积分布较大的市县,实地探访科技赋能唤醒沉睡资源的新技术新模式,用心感受从光秃秃、白茫茫到绿油油、丰收田的巨大变化,亲身体会科技创新助力农民增产增收的喜悦。本版从即日起推出系列报道“盐碱地的新变化”,敬请关注。

  土壤改良“量身定做”,无人机除草、喷打叶面肥,田间管理大数据“上阵”……在阳高县牧友恒泰草业有限公司,种地更轻松、更智能,现代农业焕发出新生机。
  阳高县三面环山,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然而阳高县中部的盆地,由于积水面积大,排泄不畅,地下水只好静储盆内,加之地下有亚黏土隔水层,便形成了盐渍化滩地。
  “这里冬天白茫茫、春天水汪汪。稀泥糊糊淹半腿,黄落(一种谷黍类作物)糊糊不赶嘴。土地是种一年、歇一年,只能种一些旱葵花。”龙泉镇南徐屯村村民孙爱的话反映出了当地土地地力极其贫瘠的现状。上世纪80年代,全县盐碱地面积36.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4.3%。
  誓将“废地”变沃土!
  阳高县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坚持不懈治理改良盐碱地。近年来,为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盐碱化耕地地力,守牢耕地质量红线,保障粮食安全,阳高县委、县政府组织县内外科研农技推广单位、专业合作社,根据不同盐碱化耕地类型及危害机理,广泛开展了盐碱化耕地改良技术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昔日“白茫茫”盐碱地,稳步变身今日“米粮仓”。
  据了解,2022年,阳高县粮食产量达到5.47亿斤,这也是该县粮食总产量连续实现“十二连丰”的喜人成效,更与盐碱地改良息息相关。丰收时节,记者走进阳高,感受全域盐碱地综合治理为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带来的深刻变革,领略科技助力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无限可能。

典型示范,播撒新希望

  “过去,这片盐碱地连草都不长,现在这片改造后的滩地,种植玉米平均亩产800公斤,有的地块已经成为吨粮田。”9月6日,阳高县牧友恒泰草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学清自豪地说。
  放眼望去,玉米地一望无际,一棵棵玉米就像整装待发的士兵,个个英姿飒爽,硕大的玉米棒像一枚枚军功章挂在他们胸前。
  2017年,阳高县农业农村局对方学清流转的1000亩连片盐碱地进行改良和修复。
  怎么改?县农业农村局以点带面,改良团队以降低土壤盐分为核心目标,采取了井排井灌、上洗下排为主,辅助改良剂和生物菌剂等多种方式,改良土壤种植层,创建了“淡化表层”和“熟化耕层”的技术模式,集改良和培肥一体化的模式让土壤快速达到适宜玉米生长的指标范围。
  盐碱荒地变粮仓,只做改良和修复还不够,田间工程建设同样至关重要。
  阳高县牧友恒泰草业有限公司在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根据盐碱地土壤遇水易溶、水干成块易裂的特性,在田间道路、上水渠和泄水渠的设计上,采用单排单灌设计方式,同时方便田间管理、运输和现代农业机械作业,保证上水和排水畅通。针对盐碱地土壤易板结的特性,采用地膜覆盖、滴管、喷灌技术,彻底解决了大水漫灌对渠道冲刷后易形成的土壤板结,改善了土壤的通透性,减少了用水量和人工投入。
  2018年,1000亩盐碱地治理完成,水利、田间工程、道路通达、灌排通畅、土壤pH值和盐分指标明显改善。治理第一年就实现“当年修复、当年种植、当年高产”,第三年就获得玉米平均亩产800公斤的好收成。
  阳高县农业农村局坚持盐碱地改造提升与盐碱地适宜性作物品种开发推广并重,持续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向阳高县牧友恒泰草业有限公司等盐碱地改良示范点推荐了“先玉1483”“强盛370”“龙生19”等耐盐碱、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建设了一批旱碱玉米优良品种繁育基地,并形成“土地整理—田间种植—水肥管理—机械收获”涵盖玉米生产全过程的技术体系及配套装备,为阳高县盐碱地整治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与示范。

配套改造,唤醒“沉睡地”

  9月7日,记者来到阳高县国柱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阳高县狮子屯乡东双寨村的生产基地,看到田间的一排排玉米叶多秆壮、株高棒大……谁能想到,这些长势茂盛的玉米是从昔日“白茫茫”的盐碱地里长出来的。
  “这片地共1000亩,早年流转时土壤盐碱化程度高,‘干时梆梆硬,浇后白花花,种一茬赔一茬’。”阳高县国柱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安大明向记者介绍,通过近几年盐碱地综合治理,目前已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区高产稳产田。
  阳高县盐碱地改良示范点上取得的累累“战果”,进一步激发和释放了更多的农业活力。该县结合几十年来的改良实践,总结示范点在盐碱地改良上的新经验,把治理盐碱地作为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总体规划、分类整治、多策并举、全面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从2008年到2022年,全县农业部门改造综合治理盐碱地10万多亩。
  井灌井排送走“盐水”。通过灌溉、冲洗、排盐等水利措施达到降低和控制地下水位、调节耕层土壤含盐量的目的;平田整地,提高灌溉质量。每年早春季节,阳高县组织农民进行适时灌溉,改变土壤水分运动方向;农艺措施,改良盐渍土壤,培肥土壤地力等;农业措施,通过增施畜禽肥、商品有机肥,施用硫酸亚铁、脱硫石膏等,改良盐渍土壤,培肥土壤地力。
  “2022年,在盐碱地上完成玉米大豆套种3万亩,实施‘机田证’一体化试点1.4万亩。”阳高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耕地质量监测保护股股长吕宏伟向记者介绍,改良盐渍土壤的措施很多,但每一单项措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有效改良利用盐渍土壤,采取了水利、农业、生物、化学相结合的措施,从而收到了改土、培肥、增产的最大效果。

因地制宜,遍开致富花

  仲秋时节,阳高县的西红柿种植户们正在忙碌地给“阳高红”西红柿分拣打包,一颗颗火红饱满的西红柿在分选线上翻滚、跳动,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改良盐碱地,“改”与“种”都是大文章。
  阳高县在积极种植粮食作物的同时,坚持“大食物观”理念,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新建、改建日光温室大棚种植蔬菜,种植青贮玉米,发展规模养殖。
  走进狮子屯乡东双寨村,原野平旷,土壤肥沃,依托改良后的盐碱地,一座座大棚“破土而出”,整齐排列。走进大棚,黄瓜育苗、西葫芦栽培、尖椒采摘等产业蓬勃发展,像一个个聚宝盆,坐落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致富丰饶赞歌。
  盐碱地改良后的狮子屯乡东双寨村等村,土地肥沃,适宜种植蔬菜。该乡以蔬菜大棚农业为主体,以“大棚经济”为着力点,在昔日盐碱地上持续推动产业转型。截至目前,已发展日光温室589栋、钢架塑料移动大棚2487栋、育苗棚24栋,设施蔬菜产业真正成了全乡脱贫户的“致富车”“聚宝盆”。
  棚里种菜,棚外种粮,圈内养牛,昔日盐碱地变成了“聚宝盆”,村民务工也有了好去处。“大棚蔬菜育苗、管理、采摘都需要人手,我就到这里来打工,离家近,一天能挣150多元。”海河宝昌养殖种植综合专业合作社社员胡焕梅说。
  “阳高将持续挖掘盐碱地重点分布区的潜力,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牧则牧,探索发展特色产业,在盐碱地上种下新希望。”阳高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仓雄说。

本报记者赵志成 本报通讯员史亮 孙展春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13期

  • 第2023-09-12期

  • 第2023-09-11期

  • 第2023-09-10期

  • 第2023-09-09期

  • 第2023-09-08期

  • 第2023-09-07期

  • 第2023-09-06期

  • 第2023-09-05期

  • 第2023-09-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