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住进桑杰家的帐房纯属偶然。那一天上午,在沁多公社的康巴基,公社主任角巴拍着头说:‘你来得不是时候,姜瓦草原上的赛马会刚刚结束,热闹看不上啦,我的儿马日尕跑了第一名你知道吧?’父亲说:‘不知道。’‘你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那我的日尕白跑啦。’父亲笑道:‘现在知道啦。’‘知道就好……’”《雪山大地》这本书,开篇的这段话让人倍感亲切。小说以科长父亲到沁多草原蹲点为引子,通过角巴德吉和桑杰等人物的塑造,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情感的草原世界。
此书是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藏獒》作家杨志军长篇新作。雪山始终以母性的伟大力量滋养着大地上的生灵,生于斯长于斯的杨志军将目光投注回青藏高原旷野天边,深情回望父母亲与几代草原建设者的艰辛与足迹。本书以汉族干部效命边疆,前后三代人前赴后继,促进民族融合,推动高寒牧区建设与发展为视角,书写高海拔地区的时代巨变与草原牧人的精神天路。发展的主题贯穿全文,全面展现藏族牧民传统社会形态、生活样貌更替和翻天覆地的变化。
父亲到沁多草原蹲点了解牧民的境况,接待他的是由部落世袭头人转变而来的公社主任角巴德吉,他在牧人中有着极高威望。上面要求撤换角巴,可父亲明白,撤换角巴相当于毁掉沁多。百般斡旋下,已成为角巴女婿的桑杰成为新一任主任。角巴与桑杰不遗余力甚至豁出性命支持父亲接下来的系列重大行动:父亲白手建起第一所小学、中学,牧人的孩子得以开蒙;牛羊泛滥,父亲成立贸易公司,说服牧人出售牲畜以减缓对草场的冲击,也让牧人对钱有了现代意识……
小说既有强烈的面对草原问题的忧患意识,更有草原人民在解决问题、建设新草原中难掩的激情和乐观。“种子还在,从土层下面抓一把,满手都是草种。他失声喊起来:怎么是这样的草种,都瘪成空皮啦?是原来就瘪了还是埋到土里后才瘪的?”在以保护野生动物和反盗猎为己任的“雄鹰支队”,父亲听到了让他兴奋不已的消息:“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讲,现在的阿尼玛卿草原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因为这里的动物不光增加了数量,也增加了种类,且这种增加还将持续下去。”
小说以大量感人的细节,呈现藏族和汉族人民的真挚感情。作为援藏干部,父亲从内心深处爱着少数民族兄弟,在精神上真正尊重少数民族文化。是这里的人民把他从洪水中救出,是这片草原养育了他,他对这片土地无限感恩,也用一生来回报。在省人民医院当外科医生的母亲下放到县医疗所,接诊了第一例麻风病人后,拒绝任其自生自灭,排除万难在麻风病人聚居的生别离山修建医疗所,自己也不幸感染。父亲和母亲将他们生命的绽放与灿烂,将忘我的奉献留在这片雪山大地。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没有脸谱化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也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每一句话每一个决定都深深烙上时代的特性,同时也深陷历史前进的泥沼中,在殊途同归的立场前,观点显得多么的滑稽。诗性的语言使得小说充满了诗意和激情,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草原生活的严酷。桑杰虽然又聋又哑,但极富灵性,他的妻子赛毛为了救父亲而牺牲,这一情节让人动容。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坚韧和无私。
此书让我们对草原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小说中涉及了许多社会问题和主题,如教育、医疗、经济发展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凝聚了草原人民的心血和智慧。年轻一代才让、江洋、央金、梅朵等也在父辈祖辈的荫护下成长起来,勇挑建设大梁,合力实施了一个颇具胆识与魄力的方案……小说也探讨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如何在保持传统的同时迎接现代生活的挑战。这些主题如今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思考价值。
甘武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