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态

【行走在山水之间】美了山川 富了乡邻

  • 林下的赤松茸菌。宋榜娟摄

  •   金秋时节,行走在历山脚下的中条林局十河林场松树沟,一棵棵苍翠挺拔的松树镶嵌在大大小小的山丘之上,如天织锦绣般随山势起伏,风光旖旎,气象万千。
      林间空隙,一朵朵赤松茸掩映在基料里,长势喜人。“摘下的赤松茸要经过分拣、烘干、包装等工序,鲜货会卖到西安的新西城市场,干货则包装成礼盒。”翼城县山西伟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人何娟和同事们小心翼翼地采摘着。而山路上,来自西安的赤松茸客商王登科正喜滋滋地清点着已经装车的赤松茸筐数。
      历山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0.7%,享有“天然氧吧”“华北动植物基因库”等盛誉,到过这里的人无不感叹自然风光的优美。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种类繁多的野生植物,其中菌类的种类最多。林地内通风、凉爽,为食用菌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食用菌采摘后的废料也成为树木生长的有机肥料。
      近年来,依托林地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山西伟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着力研发历山野生菌驯化和利用林地资源开发见效快的林下食用菌种植,以林养菌,以菌促林,深度挖掘发展土地利用率高、生态效益好、产业价值高的菌菇产业,形成食用菌和松树循环农业,让林地变成“致富地”,释放“生态红利”的同时,林场也实现了生态保护、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等多方共赢。
      “这是公司和中条林局合作的林下食用菌产业示范基地。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独特的小区域气候是品质优良野生菌类的天然种植场,我们已成功试种的品种有赤松茸、黑衣云芝、椴木黑木耳等。我们利用林下同一空间和同一原料,分季节培育、管理和采收,可以实现周年生产。像这个赤松茸就特别皮实,不仅到处都是种植原料,而且生产过程也非常简单,老少都能干。今年菌菇长势良好,收成肯定喜人。”公司总经理侯东升高兴地说。
      在林间穿行,会看到每种树的“脖子”上都挂着品种标识,静静地向游人讲述着自己家族的故事。小溪在它们脚下跳动,菌秆白色、伞面赤色白点的赤松茸也成群地从泥土里探出头来,凑近闻一闻还有淡淡的清香。
      借“林”发力,让绿生“金”。从大学毕业回村创业开始到现在,32岁的侯东升不仅建成了80多个香菇大棚,还成为当地发展特色山珍产业的带头人。几年来,在他的带领下,翼城县西阎镇发展香菇种植400多亩200多万棒,发展林下经济种植赤松茸、木耳200余亩,年收入超过3000万元。
      “西阎镇有35万亩林地,发展菌菇种植大有可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利用林地资源,发展延伸食用菌产业链,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侯东升表示。

    本报记者张丽媛 本报通讯员宋榜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20期

    • 第2023-09-19期

    • 第2023-09-18期

    • 第2023-09-17期

    • 第2023-09-16期

    • 第2023-09-15期

    • 第2023-09-14期

    • 第2023-09-13期

    • 第2023-09-12期

    • 第2023-09-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