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万物丰盈,寿阳县西洛镇常村玉露香梨种植基地,玉露香梨缀满枝头,果农们正在辛勤劳作,脸上满是丰收的期待和喜悦。
常村不平常。地处太行山区的常村,沟壑纵横,全村1000多口人散居在20多个自然村。2010年以来,该村积极发展壮大玉露香梨产业,村民人均年收入从3000元增加到31282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零增加到60万余元,连续被评为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玉露香梨示范基地和山西省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如今,常村玉露香梨远销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厦门等城市,常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近日,记者走进这个位于寿阳县城西南20多公里的小山村,听村民讲述小香梨成为致富大产业的故事。
找准一个好产业
见到常村村民孙延胜时,他正在自家的果园里忙活。孙延胜是全村第一批种植玉露香梨的农户之一,最初他只尝试种了6分地的果树,梨收入达到了9000元,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孙延胜已将种植面积扩大至8亩,年收入近30万元。和孙延胜一样,常村最早一批试种玉露香梨的农户不仅分享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也见证了村里香梨产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2010年,我们村人均土地不足5亩,只能种植玉米,靠天吃饭,再能干的种地好把式,年收入也超不过3000元。家家户户都穷!”常村老人王兆斌告诉记者。
看着乡亲们拼命地跟土坷垃较劲,村“两委”班子成员急在心头。“咱得走出去,看看别的地方是怎么发展的。村集体没有经费,党员就先出钱,找对路子了,咱们也能富。”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侯志强说。
动员会开到了深夜,第二天,一摞零零碎碎的钱摆在村委会办公桌上。1元、2元……当全村党员将拼凑的1500元交到村“两委”班子成员手上时,也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期望和改变常村命运的重担托付给了他们。
在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常村人第一次听到了“玉露香梨”,听技术人员介绍了产业发展情况后,村民们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邀请科研团队到常村驻村,论证发展玉露香梨产业的可行性。
“专家来村考察后,非常惊喜,说这里的气候、纬度等条件对种植玉露香梨而言简直就是‘量身定做’。”听了专家们的论证,侯志强坚定了发展玉露香梨的决心,但在动员村民一起发展种植时,却遇到了阻力。
“种梨周期长、前期投入大、见效慢,折腾半天,弄不成咋办?”面对村民的疑惑,村“两委”先后组织召开了13次村民大会,班子成员分头上门做动员沟通,侯志强还自掏腰包购买了一批树苗,就这样,终于有部分村民同意种植。
2010年,常村40多户农户先行先试种下了200亩玉露香梨,孙延胜就是其中之一。
此后几年,玉露香梨逐渐在常村遍地开花。到2022年,常村种植梨树达66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45%,挂果面积3200亩,总产量4800吨,实现销售收入3400万元,人均收入1.9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3.1万多元,其中,香梨人均纯收入1.6万多元。与此同时,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0多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占比55%,玉露香梨产业已成为常村发展致富的主导产业。
努力做成大产业
“这片果树的果子全部由公司收购,签订的收购价要比我们自己去市场卖收益高,我们就负责打理、采摘,收获后按量收钱。”村民张志萍说。
2011年,常村成立了寿阳县玉露香梨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基地”模式,通过龙头企业,推动香梨产业提档升级,同时带动村民增收。
“公司负责收购和销售、培训和指导等;农户负责种植和送货到公司;公司还从农药、有机肥、套膜袋等方面入手,着力扩大采购规模,减少采购成本。通过抱团发展,村民收入比原来分散种植翻了一番还多。”常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孙建兵说。
近年来,玉露香梨产业的迅猛发展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为了实现一项产业激活一村发展、一颗香梨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寿阳县在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技支撑等方面都加大了扶持力度。
在玉露香梨产业园,工人们通过现代化的智能选果线将香梨分选装箱。这条全省唯一的法国迈夫诺达智能选果线,可以对果品进行360度内外观检测,并参照20余项选果标准,智能分选果品的颜色、瑕疵、规格、霉心、糖度等,满负荷运行每小时可分选香梨3吨多。
玉露香梨产业园负责人侯志宏告诉记者:“园区从果品源头抓起,抽样检测,分类储藏,并分级分选分装,保障‘从田间到餐桌’的果品质量。”
玉露香梨产业园是寿阳县投资2247万元建成的集水果采摘园区、标准化园区、高密度园区、苗木基地、水利灌溉设施、储藏冷库、包装车间、科技服务中心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包括园区道路硬化、200千伏变压设施、1万米水利灌溉设施以及2500立方米冷库等基础设施。
产业发展的“硬件”有了,村民们开始思考在科技研发上下功夫。2021年春季,常村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的专家团队,针对旱作高品质玉露香梨生产上的问题,开展了矿质肥料、生物菌肥、中草药、生物农药等生产技术试验。
“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是促进梨产业发展的关键,通过实施新技术,梨树长势较好,叶片深绿,梨品大小均匀,梨肉更加酥脆、细腻,梨皮更有弹性,更好地提高了梨子品质。”侯志强说。
针对玉露香梨产业发展情况,常村除了联合专家团队开展技术试验,还经常邀请林果专家到村,为果农提供嫁接、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指导。一系列技术赋能后,常村注册了“常先生”商标,打出了村级产业发展的品牌。
“品牌果更受市场欢迎,高附加值的产品也拉高了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常村第一书记王鑫说。
“种梨树的10年,我家的收入涨了10倍,也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张志萍家种了十七八亩梨树,去年收入40多万元。
积极拥抱新业态
“在晋中市寿阳县西洛镇的一个村里种了一种像玉一样的梨,它的名字叫常村玉露香梨,它酥脆香甜、皮薄多汁、肉质细嫩……”直播间里,主持人津津有味地向大家推荐。
在常村,直播带货已经成为村民卖梨的新渠道。2022年11月,常村第一场玉露香梨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9万多人次,共直播100多场,订单8万多单,销售额100多万元。此后,常村人开启直播卖梨之路,紧紧抓住网络经济、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增加销售渠道。
李永伟是村党委重点培养的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开网店为特色农产品拓展销售市场,在他的网店,仅玉露香梨就售出4万公斤、销售额突破50万元。他说:“电商平台不仅助力农户销售农产品,更重要的是帮助村民树立电商思维,让特色农产品走得更远、销得更广。”
村民侯永彬在村里创办了猴猴生态农场、实体农产品体验店,线上营销结合线下销售,帮农户销售玉露香梨、桑葚等各种优质农产品。
“在销售香梨的过程中,也将我们村子推荐了出去,大家不仅买梨还想到村里体验田园风光。”侯永彬说。
近几年,常村开始以玉露香梨为媒举办梨花节,喜迎八方游客来观赏,同时,吸引各地的名优特产来展示展销。截至目前,常村已经连续举办五届梨花文化旅游节和采摘节,共接待游客10万余人,发展“农家乐”13家,水美乡村、特色乡村、农旅融合发展初见成效。
昔日黄土坡,今朝梨满枝。发展玉露香梨产业,让曾经的小山村焕发了新活力。如今,在常村人的心目中,玉露香梨已经从最初的一棵小树苗,变成了承载千家万户美好生活的“幸福树”。
对于今后的发展,常村也有明确的规划。“我们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建设‘香梨小镇’,创造优美自然环境、生产优质绿色有机特色蔬果,走农业观光、农村休闲度假之路,形成‘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和集‘自然、生产、休闲、采摘、康乐、产学研’于一体的数字梨园综合体,推动特色产业向更深更远发展,让全体村民过上更加富裕富足的幸福生活。”谈起未来,孙建兵信心满满。
本报记者裴云锋 本报通讯员梁朝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