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乡村振兴

丰收节里话丰收

  •   编者按:秋意起,万物收,又是一年丰收季。9月23日,是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灿灿的谷子、黄澄澄的玉米、圆鼓鼓的大豆、沉甸甸的红薯,还有满园飘香的瓜果……一幅幅收获的画卷正在三晋大地上徐徐展开。丰收离不开广大农民的耕耘,也离不开各项政策措施的支持和农业科技的助力。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农家小院、产业园区,同农民朋友一起感受丰收的喜悦,一览三晋的丰收盛景。

      今年,全省夏粮总产、单产、播种面积均高于去年,总产量247.1万吨,比上年增长0.8%,单位面积产量307.4公斤/亩 ,增长0.6%,小麦播种面积803.8万亩,比上年增长0.2%
      截至2022年底,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312万亩,今年新建完成高标准农田110.17万亩,完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7.67万亩
      今年,我省发布粮油生产主推技术15个、主推品种57个,制定11种粮油作物生产技术指导意见、中后期田间管理意见,发布主要农作物病虫防控技术。
      上半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228.3万亩,比上年同期下降2.7%;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68.3万吨 ,增长3.6%。瓜果类播种面积29.0万亩,增长44.2%;产量16.6万吨,增长4.4%
      上半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68元,增长8.0%,快于全国0.2个百分点

    金色大豆收获忙

      金秋风景好,农人收获忙。连日来,我省多地玉米、大豆陆续成熟,田间地头处处可见穿梭收获的农机。
      高平市种植的5万亩春播大豆也陆续迎来了收获期。在河西镇义庄村,大豆收割机来回穿梭作业拉开了秋收的序幕。在大豆田里,连片的金黄色大豆长势喜人,大型联合收割机在田间隆隆作响,一次完成收割、脱粒、清选等作业,一垄垄大豆转眼间就被“收入囊中”,呈现出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炎谷丰供销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农机手高强兵说道:“我们合作社抓住晴好天气,组织了10台大型联合收割机、20多人的机收队伍,开展连续作业,确保大豆应收尽收、颗粒归仓。”公司副经理唐书刚一边察看大豆长势,一边介绍:“我们合作社今年共种植了3000亩春播大豆,长势很好。我们精心管护,定期除虫、除草,预计亩产可达150公斤左右。”
      为了确保春播大豆颗粒归仓,高平市农业技术人员下沉一线,科学指导秋收工作,积极协调机力、人力,做到成熟一块、收获一块,确保秋收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据了解,今年高平市春播大豆种植面积达5万亩,从9月上旬开始,大豆陆续成熟进入收获期,预计大豆总产量可达1000余万斤,总产值可达2000余万元,9月底将完成收获工作。
      在泽州县,小麦复播大豆一年两作是主要种植模式,近几年全县夏大豆播种面积保持在1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245斤。农民张新民说:“我们的大豆早播、早收、早腾地,不误下茬小麦播种,实现夏秋两作双丰收。”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研究员贺晔表示:“泽州县开展的大豆‘精量播种+秸秆还田免耕栽培’模式,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小麦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活性,使保水保肥能力加强,进而能促进后续作物的根系生长,为提高产量打下基础。”

    联合社助农增收

      秋日清晨,闫景村集体经济联合社的田间地头薄雾萦绕,微风吹过,长势喜人的玉米随风摆动,阵阵清香瞬间袭来。若隐若现的孤峰山、慈善世家李家大院与这片金黄的玉米交相辉映,共同见证着丰收的喜悦。
      一大早,闫景村村委会主任宁培齐就开始联系收割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以前种粮,大家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和以前大不一样,我们采取全程机械化操作,丰收有收割机,打药有无人机,产量稳中有升。”
      玉米属于高秆作物,人工植保极其困难。近年来,闫景村集体经济联合社把高科技农机引进田间地头。无人机在操作员的定位遥控下,按照设定的航线,从地块上空实施喷洒作业。智能无人机一次可载药12公斤,每天可喷洒植保药剂和叶面肥面积300亩,具有作业效率高、精准化喷洒、智能喷洒、智能记忆喷洒等特点,使农业投入成本大大降低。
      “近年来,我们陆续收到几名在外务工群众反映家里老人身体不太好,从事农业生产力不从心。刚开始,我们发动村里的党员和志愿者在农忙时帮忙。后来,我们召开了党员大会,探索了‘党支部+集体经济联合社+农户’的模式,盘活了被闲置的土地资源,解决在外务工群众的后顾之忧,群众都很支持。”闫景村党支部书记李瑾表示。
      据悉,闫景村外出务工群众较多,部分田地存在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善等现象。闫景村找准突破口,将“特优”农业发展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相结合,村集体经济联合社流转盘活土地380亩,连片种植玉米,实现了“荒地”变“宝地”。预计今年亩产1100斤,玉米秆和玉米的收入超50万元。同时,闫景村集体经济联合社积极发挥联农带农作用,为村内群众和脱贫户提供除草、玉米晾晒等岗位,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科学种瓜底气足

      9月里,香瓜香。走进忻府区旭来街街道办事处部落村香瓜基地杨栋良的香瓜大棚,一株株翠绿的藤蔓生机勃勃,一个个香瓜芳香四溢,老杨和老伴、儿子迎来了一年之中的第二个丰收季。
      66岁的老杨种香瓜之所以成功,得益于不服输的犟劲儿。杨栋良为了解决香瓜栽植重茬病,他用三四年时间在自己温室中不断试验,多种菌肥改良土壤,试栽南瓜嫁接苗,采用换土盆栽,通过多种办法探索香瓜一年两茬的栽植技术。
      为完全掌握香瓜栽植技术,老杨不但积极参加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还自筹资金到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取经学习,取长补短提高香瓜栽植技术水平。
      经过近5年的探索,老杨最终攻克香瓜连作障碍,用上了水肥一体化的技术,在保持品质优良的同时,还提高了香瓜产量。
      杨栋良栽植香瓜已有14个年头,大学毕业的儿子杨荣禄在外打拼多年后,2018年回村和老杨一起经营起了温室大棚,现在的小杨不但掌握了香瓜栽植技术,还成了香瓜销售经纪人。
      “香瓜栽植是个技术活,管理得跟上。”说起香瓜的栽植技术,杨栋良的话滔滔不绝。买苗定植、浇水施肥、搭架吊蔓、打叉掐尖、疏花疏果、摘瓜装箱,这些活计一家三口把心思和精力放在了两栋温室大棚上,因此每年的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
      乡亲们看到杨栋良发家致富,都有了栽植香瓜的想法,杨栋良便无偿将自己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乡亲们,部落村栽植香瓜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从2010年刚建棚时的默默无闻,到现在的全区上市最早、品质最好、收益最佳的香瓜种植基地,是无数个杨栋良大胆探索和辛苦付出的结果,他们用智慧和勤劳支撑起忻州香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忻府区农业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武宝云说,品种优良的“忻州香瓜”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地肥水美的忻府区被授予“中国香瓜之乡”。

    小种薯变致富薯

      天气渐凉,走进广灵县梁庄镇望狐村现代设施农业大棚里,精心培育的马铃薯原原种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大家注意轻拿轻放,咱们增收就靠这个东西!”村党支部书记邓宝财蹲在大棚里,一边查看今年的收成,一边为大家加油鼓劲。
      增收离不开产业。近年来,梁庄镇立足地域实际和经济结构,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走出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子。望狐村便是试点之一。
      围绕村民致富增收目标,2022年,望狐村成立了党支部合作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村集体以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入股,群众以劳动力、耕地、资金等入股,把群众组织起来规模经营、抱团发展,实现集体群众“双增收”。今年,合作社共种植马铃薯原原种30亩。
      望狐村独特的小气候非常适宜马铃薯种植,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后,对种植、田间管理、收割、深加工、销售实行统一经营管理。今年以来,村里发展节水滴灌种植、推进设施农业建设的工作部署,新建冷棚24栋,进行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和西红柿、架豆试种。
      马铃薯要想种得好收成好,种薯是关键。邓宝财介绍,马铃薯原原种可以说是马铃薯“种子的种子”。原原种是用脱毒的试管苗移栽或扦插最初产生的种薯,个头比较小。使用脱毒后的种薯,能够保证产量和品质得到很大提高。村里将马铃薯原原种的繁育与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和滴灌种植深入结合,原原种的质量较往年更加可控,经济收益得到进一步提升。仅马铃薯原原种一项,入股社员每户可增收1000元左右。
      据悉,今年,合作社共种植马铃薯3000亩。去年,马铃薯平均亩产6100斤,今年平均亩产有望达到6500斤,按今年市场价0.8元来估算,每亩可增收300元。村民付珍说:“往年我们种马铃薯没有滴灌,滴灌工程实施以后就不怕天旱了,今年的长势非常好,丰收在望!”

    西梅果园笑声朗

      秋日午间,太原市尖草坪区南翟村村民何花还在西梅园忙碌着,招呼着一批又一批的采摘客户。“早上8点多到园子,晚上天黑才能结束。每天采摘客户络绎不绝,有点累但很快乐!”她麻利地打包着西梅。对南翟村村民来说,每年9月都是充满收获的日子。
      南翟村金滩田园是我省最早引进栽植欧洲西梅的基地。十几年来,村集体持续投资建设西梅园区,现在建成千亩规模的现代化水果生产基地,并被省农业农村厅授予“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称号。
      一如往年,曹素云又来金滩田园采摘西梅。“这里离市区近,交通便利,环境还优美,每家果园就像小花园一样。关键是西梅个儿大,味儿甜。我是老客户啦!”曹素云轻车熟路地走进西梅园里。
      连续8年,南翟村举办西梅采摘节。采摘节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仅有采摘客人慕名而来,连水果批发商也经常光顾。王跃民从事水果批发生意10多年,常年行走在全国各地果园,见惯了各式的好园子、好果子。如今,他对金滩田园的西梅赞不绝口,和当地果农们成了朋友。“市场上这样品相的水果不愁卖不上好价钱。”他坦言。
      西梅采摘节从9月5日至10月5日,为期1个月。曾经果农大户因园区销售人手不够致使西梅滞销而苦恼,现在水果批发商的进入解决了这一难题。村民郭帅照料着两个西梅园,为减少销售压力,在采摘节伊始就将其中一个园子的西梅全部批发。他算了一笔账,兼采批发零售两种销售模式对自己最为合适。批发单价虽然低,但损耗小,没有雇佣人工费用,还可使西梅少受不确定天气影响,提前确保一部分收入;西梅零售价格较高,在自己的悉心照管下又能带来更高的回报。
      村党支部书记赵建庆表示,南翟村致力于打造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金滩田园配备有无人机等现代化农业机械,实现了井河双灌自来水到田。在村集体农田公园化规划下,全部田间道路美化硬化,路旁安置了太阳能路灯、杀虫灯。“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村集体冷链物流和田头市场,开放农田休闲文化长廊,把特色种植做大做强,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小谷粒有新希望

      秋到山乡,丰收在望。翼城县隆化垣上,一片片谷子笑弯了腰,处处散发着淡淡的谷草香。
      谷子种植是隆化的传统产业。“今年谷子的收成估计和去年差不多,都是丰收的年景。有公司兜底,我们的收入不会低了。”隆化镇金古垛村村民莫九廷高兴地说。
      莫九廷口中的公司,是返乡创业的刘海军成立的山西睿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从考察地域、确定良种、科研攻关,到走集约化、规模化、效益化的发展道路,刘海军把公司与农民紧紧绑在一起,不仅为签约谷农免费提供农资、高价收购有机谷子,还吸纳脱贫户和附近村民从事生产加工等工作。短短几年间,他就把翼城小米推进国内高端市场。
      “国家对农业项目的扶持力度这么大,大家对种谷子的热情更高了,我们得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刘海军说。他积极推广谷子渗水地膜穴播技术,在现有基础上引进先进农业机械、现代经营模式,建设3000亩有机旱作谷子示范基地,集中连片种植发展有机旱作谷子。
      几年来,公司不仅使签约农户亩均增收600元,还间接带动周边县市1000余人实现就业。通过“农产品+品牌化+互联网”的方式,不断提升着睿瑶品牌的信誉度和美誉度。
      商超、展销会、电商、直播间……越来越多的平台有了隆化小米的身影。“目前,公司正与韩国望远连锁超市商谈合作,我们的小米将逐步迈向国际市场。”刘海军边安排机收进度边说。
      为了使隆化小米拥有更广阔的市场,公司还不断探索谷子产业化新路径,推出了创新产品——无油的小米油茶。“我们的小米油茶,非炒制不上火,既保留了油茶的清香,又有小米的营养,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我们的小米锅巴、小米醋、小米营养粉等系列产品年底预计也将投入市场。现在国家的富农政策这么好,我们要不断延伸小米产业链,让小米粒孕育出更大的增收致富希望。”刘海军满眼坚定。

      本版策划:康梅芗 赵建军
    本版责编:范珍
    版式/制图:薛海鸥
    本版稿件由赵建军 范珍 李全宏 王秀娟 张丽媛 郭慧聪 李刚 张伟明 谭文佩 宋榜娟提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24期

    • 第2023-09-23期

    • 第2023-09-22期

    • 第2023-09-21期

    • 第2023-09-20期

    • 第2023-09-19期

    • 第2023-09-18期

    • 第2023-09-17期

    • 第2023-09-16期

    • 第2023-09-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