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同圆中国梦 共话家国情】讲解受青睐 文化展魅力

  一块石头,蕴藏着某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证据;一枚铜钱,记载着当时的贸易往来;一支金钗,记录着过往的审美风格与制作工艺水平……双节长假,“逛博物馆”变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听讲解”也成为备受青睐的参观选择。
  10月1日,国庆当天9时,山西博物院迎来了第一批热情的观众,而博物院的讲解员们也早已到岗,换上“全套装备”、整理仪容仪表、确认工作日程、准备讲解内容……开始了一天忙碌而充实的工作。
  拥有14年“讲龄”的讲解员韩敏便是其中的一位。上午9:30,是山西博物院专门为长假准备的社会体验类活动项目“金丝绕福兔”——掐丝体验活动,“掐丝”是中国传统的立体图案处理工艺,活动中以馆藏文物“兔尊”为原型,融合掐丝艺术,韩敏用活泼的讲解方式带领现场观众一起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体验活动结束后,韩敏喝了杯水,调整好状态,准备当天的临展讲解。讲解从“保护与传承——中国石窟寺书画艺术展”中开启,讲解过程中,她始终面带微笑,字正腔圆,言谈举止展现出亲和、热情与专业的素养,观众跟随着她的脚步,听得十分投入,神情专注、频频点头。
  平时,为提升讲解水平,韩敏会将自己的讲解进行录音复盘,请朋友同事作为“观众”多提意见建议,“希望能通过讲解员这份工作拓展自己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让更多人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虽然讲解员的日常工作主要是讲解服务,但实际上我们常常也会负责公共社教、组织活动等方面的工作。”韩敏告诉记者,“比如今年‘两节’假期,我们每天都有一场社教活动,有为老人们准备的月饼制作、教孩子们做兔子灯,还有为年轻人准备的感受青铜制作工艺等,让观众每天都能乐游博物馆。”
  韩敏对每一件文物都知之甚深。“讲解时,就像在和古人隔空对话,只有以专业的、准确的历史知识,才能向观众传递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才是一次成功有效的讲述。我愿做文物的‘代言人’,让每一段历史鲜活起来。”

本报记者王荔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0-01期

  • 第2023-09-30期

  • 第2023-09-29期

  • 第2023-09-28期

  • 第2023-09-27期

  • 第2023-09-26期

  • 第2023-09-25期

  • 第2023-09-24期

  • 第2023-09-23期

  • 第2023-09-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