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干河畔、卧佛山下。行走在大同市云州区吉家庄乡南息村金黄的稻田里,饱满的稻穗泛黄低垂,壮实的稻田蟹或水中冒头、或田边爬行。从田里抽水、下笼、引蟹,随着一声“起”,一个个蟹笼被工人们从水里用力拽出,上百只肥蟹在笼中活蹦乱跳,在金色的阳光下闪耀着青灰色的光芒。不一会工夫,上千只新鲜饱满的螃蟹被放入暂养池中。
“丰收啦!今年的蟹又大又肥,母蟹基本一只有2两5重,公蟹可达到3两5,一亩地就能产50至60斤螃蟹,个顶个的鲜活!”兴禾稻蟹农场负责人张丽君从满满当当的蟹笼里随手拿起两只螃蟹比划着说道,脸上挂满了丰收的喜悦。
秋风起,蟹儿黄。据张丽君介绍,9月中旬起,农场养殖的中华绒螯蟹进入丰收季,仅捕蟹一项,农场每日可增收6万至7万元。“这些刚捕捞上岸的蟹肉质饱满、口感鲜甜。” 从太原驱车而来的张先生一家正围坐在一起,享用着刚蒸好的鲜蟹。
曾经的盐碱地、现今的鱼米乡。5年来,张丽君一家在南息村北500多亩的盐碱滩上试验稻田养蟹,稻在水中长,蟹在稻下游,可谓“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我们用的是活性菌有机肥料和农家肥,绿色无公害,蟹可为稻提质,稻也为蟹添香”。
一簇簇沉甸甸、金灿灿的稻穗铺满了稻田,一阵微风拂过,掀起层层稻浪,放眼望去,一派丰收景象。曾长期在东北地区种植水稻的张丽君根据本地土壤性质和气候特点,引入了黑龙江五常地区的稻花香2号稻种。“再过五六天,就能开镰了,这320亩水稻去年产量有35万斤,看长势,今年比去年还好!”张丽君笑着说,好年景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