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他们是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在战争年代,他们壮志满怀,甘愿付出生命来坚守内心的信仰;在和平年代,他们辛勤付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变化的是岁月年轮,不变的是对党的信仰、忠诚和挚爱,永久的是“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老党员们一生心系党,初心永不变,是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活教材”。日前,本报记者聆听老党员讲入党、讲过去的故事,整理成文、以飨读者,进而激励引导我省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红色血脉,为进一步加快转型发展、奋进“两个基本实现”目标凝聚起磅礴力量。
92岁 李联仓
一心向党 一生为党
“每一次的战斗洗礼,都让我更加坚定投身中国共产党的事业。1948年7月,党组织批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我一生铭记的时刻,也是从此时,我决定一生一世听党话、跟党走。”出生于1931年,已有75年党龄的河北省衡水军分区原副政委李联仓回忆起入党时刻,仍心潮澎湃。
初秋时节,在迎泽区李老的家里,他坐在窗台旁的桌前,绘声绘色地带着记者回到过去,讲述着入党缘由。“1942年,我们潞城遭遇了天灾人祸,蝗虫如黑云压城般蹂躏着庄稼,吞噬了我们的希望,更糟糕的是,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我们的家园,汉奸也跟着为虎作伥,欺压老百姓,老百姓的日子太难了。”李联仓目光如炬、十分感慨地说,“我哥哥是八路军,我从小受他的影响,知道了共产党,也总想为抗日事业做点事。”
一次,年仅11岁的李联仓作为儿童团员找到抗日交通员,将一封锄奸情报传递给抗日区政府,“抗日区政府得到情报后便秘密处决了汉奸,这次任务让我更坚定了加入八路军的想法。”“我深知,只有投身八路军,跟着共产党,民族才能独立,人民才能过上幸福安稳的日子。”1945年,14岁的李联仓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当地县抗日六区朱家川联防区游击队,用小小的身躯和力量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当时,我参加的游击队就靠着一支步枪和二十余人不断打击汉奸,保护老百姓。”李联仓以游击队员的身份得到训练,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强的八路军战士。
入党誓词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诺言。“共产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困难的事情抢着干,永不言退。”抗美援朝征兵时,李联仓经批准着手训练潞城地区新兵连,努力培养青年战士,随时准备奔赴前线……
新中国成立后,李联仓被派到河北衡水工作,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整治落后村庄,他都积极投入,全心全意地为党和人民服务。下基层,深入群众,倾听民众的声音……李联仓不畏困难,不惧艰苦,为党为国忘我奉献着,“我很高兴,当时包的两个村子,经过不懈努力,从衡水落后的村庄变成了先进村。”一件接着一件干,兢兢业业为群众办实事,李联仓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担当。
党领导人民经过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1942年,我家靠着抗日区政府给的救济粮才得以度过。如今,跟着共产党,我们全家过上了吃喝不愁的好日子。我十分珍惜和感恩如今的幸福生活,正是有了共产党,才有这么幸福的现在和更加美好的未来。”室外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李老脸上,“八路军的生涯塑造了我一心向党的坚定信仰和一生为党的决心。我始终将革命军人的担当和共产党员的使命铭记心中,我虽已九旬,但至今仍记得入党时的誓词。我始终坚信,只要有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一定会越来越强大!”李联仓坚定地说。
91岁 尹德林
无限感党恩 永远跟随党
“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共产党亲。”记者走进尹老家中,见到91岁的尹德林时,他深情地表达对中国共产党真挚的爱,这句话并非尹德林虚言,而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一本本红色书籍、一枚枚荣誉勋章……这些属于尹老的印记,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他与党的红色记忆。“我是个孤儿,从八岁起,便靠给人家领道、放猪和打短工维持生计,吃不饱穿不暖,还经常挨人家打骂。”尹德林回忆起往昔的苦难,不禁湿了眼眶,“直到1947年,晴天霹雳一声响,来了亲人共产党。人民解放军的信仰感染着我,让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解放军,成为人民军队的一员。”年仅15岁的尹德林开始了他的戎马一生。
在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战场上,一个个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的身影,无数次在生与死边缘的徘徊,愈加激发了尹德林的决心。“我是人民解放军,为了人民,为了胜利,所有的战斗我都冲在前,那段岁月,虽然苦,但却能体会到胜利的滋味。我为能够参与解放战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青春和汗水而骄傲。如今,战争过去70多年,我已白发苍苍,但那段经历永远铭刻于心。”尹德林说,在战斗中,他出生入死,勇敢杀敌,出色的表现得到了党组织的认可,1949年,他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党组织把我作为培养对象,选送到军事院校深造学习,我识了字、有了文化,我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都是党培养的结果。这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最自豪的事情。”心怀对党的无限感恩,尹德林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在岗位上积极作为,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复杂的问题,从不轻言放弃,倾尽所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深知,能从一名普通干部走上团级领导岗位,都是党给予的。党交给的任务即使再困难,我也要想办法完成,为了党的事业粉身碎骨也心甘。”尹德林在党的培养下,曾担任武警山西省总队晋中支队支队长。“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我都心怀对党的无限感恩,紧紧跟随党,感恩党组织一路的关怀和培养,感恩党给予我的使命和责任,感恩党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离职休养后,尹德林没有止步不前,而是继续参与党的工作。“党是我一生的追随。我是满族人,能发挥余热,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做一些团结和有益于民族的事情是理所应当的,荣幸之至。”为党奉献一生的尹德林也时刻教育和勉励自己的子女,吃水不忘打井人,世世代代感党恩。
“回顾这一生,加入共产党,我感到无比幸运和满足。如今,虽然不再年轻,但我对党的热爱依旧如初。我不会忘记党给予的一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光荣在党74年的尹德林语重心长地说。
95岁 陈彪
一辈子听党指挥 服从党的安排
“党的召唤就是最高号令,党指到哪里,我们就打到哪里。”1950年10月,党中央一声令下,陈彪跟随铁道兵团赴朝参战,“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我们志愿军就是要不辱使命、保家卫国!”秋季伊始,记者来到陈老家中,已经95岁的陈彪回忆起抗美援朝,依然是神采奕奕、侃侃而谈,“面对武器装备占绝对优势的美军,我们铁道兵同仇敌忾、同心协力,常常冒着敌机的轰炸,抢修运输线。经常是敌机前面炸坏了铁路,我们随后就进行抢修,与敌人反复争夺较量。”
1928年12月,陈彪出生在江苏省盐城市的一个普通农家,年幼的他目睹了日军对母亲和姐姐的残暴行径,这一刻点燃了陈彪的怒火,“我暗暗发誓,一定要为家人报仇雪恨!”当时正值苏北抗日根据地建立,年仅13岁的陈彪便开始帮新四军引路、送信、传递情报……就这样,他走上了革命之路。
“我虽然年纪小,但是表现好,得到了组织的认可,1945年我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已有78年党龄的陈彪,回忆起过去的峥嵘岁月,感慨道,“我一辈子就是听党指挥,坚决服从党的安排,永远做忠诚的共产党员。”
为了保卫新中国安全,保卫中国人民和平生活,陈彪义无反顾地随部队踏出国门,奔赴战争前线,亲历战火、饥饿、寒冷,内心却从未动摇。“面对强大的美国军队,虽然我们装备落后,但我们有坚定的信仰,那就是为了捍卫和平、守护家园。”陈彪详细地讲述了赴朝参战时种种险象环生的经历,每一次战斗都是和“死神”过招,都是生死一线的抉择,以及与志愿军铁道兵一起抢修运输线的艰辛。陈彪硬是用血肉之躯与志愿军铁道兵一同铸成了“打不垮、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我的身后有伟大的党和人民,为国家的安宁与和平作出贡献,我十分自豪!”讲述中,陈彪流露出对党的忠诚。
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抗美援朝,陈彪用赫赫战功向党交出了答卷。陈彪的经历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个缩影,不论什么时候,永远听党的话,忠诚于党,听党指挥。和平年代,陈彪曾任武警山西省总队医院政委,在工作期间不断寄语年轻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改写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和平来之不易,年轻人要珍惜国家的和平与稳定,听党话、跟党走,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如今,陈彪已年过九旬,但他对党的热爱依旧如初,马克思主义是他一生的信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每一步我都亲眼见证、亲身经历。这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陈彪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不断强调要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要佳 王昭雨
图片提供:省军区太原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