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科普引领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当今时代,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科普能力的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系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近期,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的2023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丰富多彩的科普嘉年华在为公众献上一场场学习科学、体验科学、感受科学的科普盛宴的同时,也让尊重创造、崇尚科学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要想让“科普之翼”更加强健有力,就需要不断壮大科普专职人才队伍。《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提出,推动设立科普专业,推动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我省从今年起面向全省各级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开展科学传播专业职称评审工作。这些举措的出台进一步优化了科普人才发展环境、提升了科普工作专业化精细化水平。要摸清人才成长规律,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持续抓好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特别是在科普创作、科普研究、科普产业开发等方面加大培养力度。要给予科普工作更高的定位,特别是要在职称评审、资源配置、激励机制等环节大胆破冰试水,不断改进和完善评价体系,重视科研人员科普成果价值,拓宽科普从业者的上升通道,让科普工作者收获更多的职业归属感和获得感,激发科普工作的内生动力。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提升科普能力的关键核心还是实践。如何组织科普内容,怎样运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开展科普成为检验科普工作质效的“试金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普短视频成为网络爆款,从VR体验到“天宫课堂”,让高端艰深的科学知识以通俗有趣的面貌进入了公众视野,备受追捧。因此,要坚持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敏锐捕捉受众需求,加大网络优质科普资源供给,不断丰富科普作品的形态和传播渠道;要突出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鼓励专家学者和广大科研人员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结合受众群体实际“量身定制”高质量的科普产品,让公众在深度体验和互动中真实了解前沿新知。
科普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要协同发力、各展所长、各尽其责,才能不断厚植科普沃土,推动科普事业向着更高水平发展。
刘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