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酒激发了诗兴,诗句成就了汾酒。而汾酒与文学的渊源,决不止是“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朝女皇武则天曾写下“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宋代诗人何应龙更是直接夸起来汾酒,“杏花村酒家家好,莫向桥边问牧童。”
近日,2023年文学名家“杏花村汾酒文化采风”座谈会在汾酒举行。汾酒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清茂,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施战军,河北省作协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关仁山,北京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宁肯,北师大教授、著名学者、散文家赵勇,山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山西省作协名誉主席、散文家杜学文,山西省文联原副主席、散文家郭新民,《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陈涛及部分汾酒股份公司高管、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座谈。
袁清茂表示,文学名家走进汾酒探访是汾酒的一次高光时刻,在今后的文化发展中,汾酒将继续在深挖活态文化上下功夫,与文学名家保持紧密联系,希望各位作家能常来汾酒做客,弘扬汾酒文化,创作关于汾酒的作品,将汾酒悠久的历史文化、精益求精的清香品质传播于世。
座谈会上,与会代表表示,汾酒能以此次座谈为契机,将酒文旅融合和汾酒文化发展进行综合考量,有高度、有广度、有角度地提升文化项目、规划发展路径,真正让汾酒的历史“活”起来,让汾酒文化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为了持续创造“活态文化”,几十年来,汾酒持续邀请名家到汾酒做客,弘扬汾酒文化,创作关于汾酒的作品,将汾酒悠久的历史文化、精益求精的清香品质传播于世。
1965年,诗人郭沫若前往汾阳的杏花村汾酒厂采风。清香绵柔的汾酒一入口,郭沫若诗兴大发,挥毫写下诗篇:杏花村里酒如泉,解放以来别有天。白玉含香甜蜜蜜,红霞成阵软绵绵。折冲樽俎传千里,缔结盟书定万年。相共举杯酹汾水,腾为霖雨润林田。不只是郭沫若,作家莫言、余华、阿来、格非、韩少功、苏童,诗人西川,艺术家徐冰等,都先后来到汾阳喝着柔和清香的汾酒,进行文学和艺术的交流。
座谈会现场,与会代表还表示,汾酒始终秉持尊重汾酒、尊重传统、尊重劳动的初衷,进一步彰显了企业形象,希望汾酒继续挖掘汾酒文化,将文化口碑、品牌口碑立足于市场,立足于中国白酒行业,未来发展更上一层楼。
几十年来,汾酒一直坚持挖掘和发扬汾酒文化,坚持传统工艺。虽然汾酒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但很多传统文化和工艺,却保留得很完整。比如“清蒸二次清”“地缸固态分离发酵法”都是先辈传下来的宝贵经验。汾酒能有清香、纯净的鲜明特点,也得益于传统的清茬法。可以说,汾酒是中国白酒产业的奠基者,是传承中华白酒文化的火炬手,是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教科书,是见证中国白酒发展历史的“活化石”。
座谈会上,与会文学名家分享了来到汾酒后对汾酒新的认识,以及自己与汾酒的故事,并对汾酒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在汾酒复兴战略中,汾酒集团明确把文旅板块作为实现汾酒复兴的重要战略部署,“历史文化与酒旅融合”已成为汾酒的重要发力方向。目前,汾酒集团在杏花村厂区内以酒文化广场为中心,建设了古井亭、酒艺苑、杏林苑、葡萄园、醉仙居、酒都大道、汾酒博物馆等设施,与现代化生产的酒厂相得益彰,构建出一座融酒、诗、书、画、景为一体的魅力酒城,是中国最大的酒文化旅游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