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副刊

兴县的树

  第一次去兴县,也是第一次知道兴县的国土面积3168平方公里,全省第一。县委宣传部陪同我们的一位同志说,下乡调研工作最远的乡镇开车要一个半小时才能到达,是远了点。大有大的好处,辽阔、苍茫、一望无际。尤其是在秋天,站在兴县的大地上,看云卷云舒,风去风来,草木摇曳,青纱漫漫,别是一番兴味在心头。
  蔚汾河波澜不惊,优哉游哉地流过兴县大地,一泓清水入黄河,黄河不惊不乍,携蔚汾河水一同向前。引起我注意的是河边的悬崖,像人工雕琢过一般,花纹优美,凹凸有致,甚至还有镂空。宣传部同志说,先别感慨,好看的还在下面呢。一句语焉不详的话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来到六郎寨景区,让我开了眼界,宣传部同志看我惊讶的样子,得意地问,没骗你吧?我连连点头,揣想,怎么会有如此巧夺天工之杰作呢。相传北宋名将杨延昭在此修寨驻防,故得名“黄河六郎寨”。六郎寨是由一位民营企业家花了几年时间,投资8000多万元,精心打造的景区。景区的标志是一座天然的石驼岭,骆驼造型逼真,有头有峰,安卧不动又时刻准备负重前行。这个标志性景观在停车场已经看到了,原本以为也就如此而已,没有必要再上山了。随行的郭老板说,你们不是要参观我们的生态绿化工程吗?不上山怎么能看到呢?差点忘了初心。
  上山的路很窄,而且弯度大,坐车的我们吓得大气不敢出。路窄不怕,弯多也不怕,怕的是沟深。为了打消我们坐车的恐惧心理,他不停地介绍着沿途的风景,特别是我们关注的植树情况,通过这样的方式分散注意力,效果很好。一方面被他的介绍吸引住了,另一方面也确实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观。
  飞来石,一块硕大无朋的石头像摆在山顶上一样,无根无靠,只有一个支点立足,像人工雕刻的大鹏金翅雕,展翅欲飞,又像一块太湖石,让人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飞来石见过很多,如黄山的飞来石,普陀山的飞来石,外形简单,没有雕刻般的镂空和图案,而六郎寨的飞来石集各种飞来石之大成,堪称一绝。
  更让人惊叹的还有悬崖峭壁上的天然雕刻画。与其说在蔚汾河河边看到的是冰山一角,这里展现的就是整座冰山。太漂亮,用美轮美奂形容毫不为过,让人联想到中国古建筑的雕梁画栋。人工的雕刻多少能看出凿痕,这里无论是镂空还是线条全然没有丝毫的迟滞和扭捏,真正的流水线条,浑然一体。
  在大自然的杰作面前无我忘我,如痴如醉,这真的是自然生成吗?回头望着山下的黄河,我立马给予了否定。应该是黄河千千万万年曾经在这样的一个位置,对两岸的岩石进行不断的冲刷、腐蚀而逐渐形成的。壁立千仞不语,河流千里无骛。
  这是一座石头山,石头占有了无尽的风光。花好还要绿叶扶,山上有土壤的地方种植了很多的树。黄河岸边的树都是金贵的。看到飞来石旁边的石头缝里有几棵树已经枯死时,惋惜之情溢于言表。郭老板也明确表示,下一步加大对景区的绿化,增加绿化面积优化旅游环境,此言如矢中的。
  树,一直是此次采风活动关注的重点,在兴县我们终于看到了一个人凭借一己之力,种植了6000亩树木的真实故事。
  秋雨普降,雨丝绵密,前往宋家沟生态园区的路上,车子的雨刷器频繁地摇动,雨水依然顽强地遮挡我们的视线。秋天的田野像羞涩的姑娘不让看她的脸,哪怕她是俊美的、俏丽的。进入宋家沟生态区域后,雨下得更大,路面的积水被车轮碾过,水花像蝴蝶扇动着的翅膀飞溅。林区的树木已成蔚然之势,车子像一艘船驶进了绿色的海洋。刚开始还是一艘大船,慢慢地感觉就像一叶小舟,飘飘忽忽的。
  真是一片寂静的山林。林地的主人是70多岁的高华处老人,把我们迎进屋子,递烟让水果,忙得不亦乐乎。大家把他团团围住,急需听他传奇般的植树造林故事,老人乐呵呵地讲了起来。
  高华处从县林业局退休后回到了宋家沟,他承包了村里的4800亩荒山乱石沟地,开始了自己植树造林的宏伟计划。退休后返乡种树的例子有很多,比如,2019年我们去芮城采风时,一位名叫高文毓的老人是从省水利厅的所属单位水土保持研究所退休,他是北京林学院毕业的,对树木非常了解。放弃了享受大城市的优越生活,毅然决然返回老家植树造林20年,植树造林8000余亩。作家鲁顺民写了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将军和他的树》,一位叫张连印的河北省军区司令员,退休后返回老家左云义务植树18年。刚开始,我对高华处的植树经历并不抱多少好奇心,也就是另一个高文毓和张连印而已。听着听着,从中理出了一条重要线索:高华处心里装着一个梦,那就是陶渊明所拥有的田园情结。当初,高华处一定是暗暗下了决心,要把这4800亩荒山乱石地,变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理想之地。
  村里人对高华处不理解,见了面就说,退休了好好养老,折腾啥呀。养老金花不了我们帮你花,扔到山沟里看也看不见,摸也摸不着。这些话听起来有些刺耳,也不无道理。好地块还长不出好庄稼呢,一个荒山乱石滩怎么长出大树呀?高华处不作任何解释,一笑置之。家里人也担心,不说钱的事,年事已高,怕身体吃不消。高华处就像一头倔驴,顶到南墙不回头。家人看不过眼了,只好跟着一块干。高华处嘴上不说,心里乐开了花,干劲更大了。每天吃住在工地,一锄一锄挖坑,一棵一棵栽树,一桶一桶浇水,披星戴月,夜以继日。其间的艰难曲折,略过不赘。
  高华处不但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开荒种树还上瘾了。自己承包的地不够种,又把周边村子的荒地承揽过来。原来的4800亩,变成了6120亩。二十年时间,高华处就像一位魔术大师,把荒地乱石滩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林场。十万多棵树,就像高华处培养的绿色士兵,保卫着这块土地。基本农田600余亩,种植了无农药无公害作物。秋季来临了,玉米、西红柿、辣椒、茄子、豆角、黄瓜、毛豆……应有尽有。高华处真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当代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渐渐不能满足高华处的心思,他有了更大的想法。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把宋家沟生态园区打造成生态景区,向全社会开放,这一点远远超越了陶渊明的山水田园情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他打了10口水井,建了一座100立方米的高位水池,铺设了5公里水泥路,2公里田间道路,架设了3公里高压线。建成了黄河九曲、晋绥文化生态碑林、小型生态广场、采摘园、一二○师学校校外实践基地等适合游人参观游览的景点。
  宋家沟生态景区建成了,旅游旺季,游人络绎不绝,穿行在密密的林子里,尽享清凉和负氧离子的沁润,采摘园里选摘自己喜欢的瓜果蔬菜,农家餐馆里肆无忌惮地享受着美食。啃玉米,满嘴留香;剥毛豆,一个个像猴子;小西红柿,拿上一颗直接吃,不需调拌。大有一种重回农耕文明的穿越感和真实感。
  雨还在不停地下,作家们在高华处的带领下参观林区,每到一处,高华处总能讲出精彩的故事,激动时还吟诗一首,大家都夸高老好文采。高华处高兴地说,我就喜欢你们这些作家诗人,能用文字给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此时,不知谁插了句话:这片山林不就是您老写在大地上的华彩丽章嘛。高华处听了乐不可支,呵呵地笑。
  一把把雨伞像林区突然长出的硕大蘑菇。雨水并不能阻挡我们的脚步和视野。鸟鸣声从林间清晰地传来,如带响的箭,好一派纯自然的山野风光。
  天完全黑下来了,雨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高华处幽默地说:常言道,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今天不是我不留你们,是我留不住你们。但是呢,我想留住你们的嘴,留住你们的胃。今晚在我这里吃一顿纯天然的农家饭,这可不是腐败啊,是我的一片真心。大家高兴地大声叫起来。
  我一直在想,高华处这样热爱土地、热爱农村、热爱种树的人,虽然不是孤例,还是太少了,不要说别的地方,兴县如此广袤的土地,再多几个高华处该多好啊。是啊,兴县316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随处都有宋家沟这样的生态景区,岂不快哉。

高海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0-24期

  • 第2023-10-23期

  • 第2023-10-22期

  • 第2023-10-21期

  • 第2023-10-20期

  • 第2023-10-19期

  • 第2023-10-18期

  • 第2023-10-17期

  • 第2023-10-16期

  • 第2023-10-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