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

乡村行 看振兴

  • 近日,夏县祁家河乡集中安置点房屋建设工程胜利竣工,35户145人将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开启新的生活。目前,集中安置点房屋达到交付条件,新农村雨污管网和巷道硬化已完工。张秀峰摄

  •   

    编者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省正在行动。金秋时节,田畴沃野,希望涌动,三晋大地农业正在变强,村庄变得更美,百姓生活富裕,和美乡村活力无限。
      为了深入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本报记者奔赴全省各地采访,通过乡村故里旧貌新颜对比、百姓生活发展变迁对比,全面展现新时代我省乡村振兴取得的重点突破、重大改革、重要成就,全面展示我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富民乡村产业持续壮大、乡村建设有序推进、乡村治理效能稳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扎实推进等方面的亮点成效和特色做法,推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喜看丰收粮满仓

      “203.9公斤!今年我们的复播大豆单产再创新高啦!”“我们的玉米单产高达2299斤/亩,创造了我县玉米高产新纪录。”
      秋高气爽日,正是收获时。这两天,时时处处能听到丰收的捷报。丰收是对农民的最高礼赞,也是大地赐予乡村的最好礼物。
      10月11日,在泽州县大阳镇东街村,部省市三级农业专家对泽州县大豆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项目田进行实打实收,项目田平均亩产为203.9公斤,创造晋城市复播大豆单产新高。
      今年泽州县承担了农业农村部大豆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项目,项目区包括16个乡镇,总面积12万亩。项目区重点推广应用了选用抗倒伏、早熟品种,秸秆直接还田,麦后硬茬播种,化学除草,“一喷多促”等多项先进实用技术,助推大豆单产提升。
      10月15日,在大同市云冈区西韩岭乡肥村的“吨粮田”示范基地,国禾天元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实施的300亩玉米迎来大丰收。“我们公司流转了2000多亩地,通过与山西农大有机旱作研究院合作,实施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全膜双垄沟播、全程机械化种植后,农作物产量得到大幅提升。这300亩玉米预计亩产2299斤,比未使用有机旱作集成技术能增产30%。”国禾天元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智峰说。
      “今年,我们以项目建设促提升。全区实施粮油作物单产提升项目,在市级投入补贴资金600万元的基础上,追加补贴资金375万元,发展有机旱作农业7.5万亩,全面推广以膜下滴灌为主,结合全膜双垄沟播、水肥一体化等有机旱作集成技术,项目区玉米较普通大田玉米产量提升300斤以上。”云冈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笑呵呵地介绍道。
      针对大同地区干旱少雨气候,云冈区选用耐密植、宜机收、抗旱、抗逆、适合当地种植的玉米新品种,以及在市场上近两年表现突出的品种。同时还引进省外优良品种,全区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0%,为高产丰收提供种源保障。
      肥村村民张国庆介绍说:“春播前公司组织肥料专家对我们的土地进行采样检测分析,杜绝‘一炮轰’式施肥,按照‘土壤缺什么补什么、少什么加什么’的原则,制定施肥配方。还有农机购置补贴等措施为我们保驾护航。”
      目前,云冈区测土配方到位率已达85%。9月下旬,重点围绕秋粮作物试验、示范、推广种植区,集中连片组织实施“一喷多促”作业3.1万亩,追肥、防病一起抓,取得了有效防治病虫害、降低株高、防止倒伏、提高产量等多重效果。全年发放农机补贴超200万元,农机保有量0.21万台(套),秋收期间共投入农机450台(套),全区玉米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0%……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截至10月25日,全省秋粮收获面积3772.4万亩,收获进度92.2%。全省小麦播种面积572.8万亩。从北到南,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机忙碌的身影,农人的辛勤耕耘换来了沉甸甸的收获。喜看稻菽千重浪,一幅幅动人的丰收图景在三晋大地正铺展开来。

    本报记者王秀娟

    朔州 应县 乡村产业兴 群众笑开颜

      “今年我们村试种了30亩金莲花,缓苗后亩均收益可达1500元—2000元,明年准备继续扩大种植80亩,引导脱贫户也加入到金莲花种植的队伍中来,辐射周边村大力发展金莲花产业,金莲花一定会成为脱贫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10月23日,应县白马石乡将台背村党支部书记刘晓宇开心地告诉记者。应县白马石乡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实基础,脱贫村的产业发展蒸蒸日上,群众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应县白马石乡脱贫群众虽然已经实现脱贫,但该乡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巩固成果防止返贫任务仍然很重。为此,该乡聚焦“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工作主线,扎实做好政策兜底、动态监测、带农益农等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就地帮扶,提升脱贫户内生动力。界河村脱贫户李志富,劳动力较弱,他经济来源较为单一,今年村里通过庭院经济引导他在自家院里养了30余只黄芪鸡,出栏后可增收2000多元。
      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该乡大力实施“产业强乡”工程,构建起以南山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开发建设跑马梁文旅康养、S205现代农业、青龙山生态养殖“三个产业园”,着力培育黄芪、金莲花、优质马铃薯、油菜花、生态小杂粮“五个特优产业带”的“一核三园五带”产业空间布局,21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了10万元以上。今年又整合建起中药材、小杂粮、马铃薯综合扶贫车间3个,成立了妥道、千禧、东山等合作社7家。
      一项产业能带动一个村,甚至带动一方百姓增收致富。将台背村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流转土地近800亩,用于发展种植马铃薯、油菜花、莜麦、白菜等作物,坡地发展种植果树、黄芪传统产业,村民可凭土地入股,享受地租分红,也可凭劳动力享受劳作津贴。“每年靠在合作社打工就能收入近3万块,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啦。”脱贫户梁生付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如今,在他的带领下,周边村的40余名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打工人”的队伍。
      经过干部群众努力奋斗,界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该村从曾经的荒山秃岭到现在的热门旅游村,村里的环境美了,产业多了,大伙儿的钱袋子鼓了,村里彻底变了样。“今年我们硬化绿化了村内道路、翻新了文化墙,油菜花节期间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村集体经济增收了2.6万元。村里还投资43万元实施了黄芪鸡项目,光是我们的鸡舍内就育有3000只黄芪鸡,另外,通过庭院经济发动脱贫户养殖黄芪鸡1000只,大伙儿的心里都美着呢。”界河村党支部书记侯国文对记者说。

    本报记者马占富

    晋中 昔阳县 夜校增技能 农村新风尚

      “田间有积水时,应先排除积水,降低土壤湿度,减轻涝害;一些玉米植株抗倒伏能力差,雨后植株不能自行恢复直立,应人工扶起;玉米后期管理,要做好追肥、控旺、防病虫害等工作……”10月15日,随着夜幕降临,昔阳县界都乡北界都村的农民夜校在村广场准时开课,30多名村民正聚精会神地聆听农业知识。
      “我之前已经在夜校里学到了不少新知识,有政策方面的、农技方面的,收获很大。这不,群里说今天晚上有玉米后期管理的课程,我就赶了过来。”北界都村村民宋小华边说边听边认真做了笔记。
      “农民夜校,就是充分利用农闲、饭后等时间,根据实际需求,培训内容由村民‘点单’,村民活动室、农户庭院、田间地头,都可以是教室和讲台,学校‘接地气’,课堂自然‘高人气’。”北界都村第一书记兼党支部书记韩海燕说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大农民群众是主力军。为打通农民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由昔阳县在各乡镇组建了农民夜校,将其打造成理论微课堂、技能加油站、议事小场所,让新知识武装群众头脑、新技能握在群众手上、新理念走进群众心里。
      农民夜校红红火火,村民学习氛围日渐浓厚,也让原本夜晚安静的小村庄热闹了起来,大家相约去农民夜校上课成了农村生活新时尚。中秋国庆长假后,三都乡三都村农民夜校如期开课,活动室座无虚席,“家庭健康培训员”线上培训正在火热进行。“我们村的农民夜校已经开了好几节课,老师专业且耐心地讲授和指导,让大家能第一时间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熟悉掌握种植、养殖以及健康、法治等各方面的知识,期待农民夜校越办越好。”村民冯银传竖起大拇指称赞道。
      据了解,昔阳县农民夜校实行“线下+线上”“课堂+现场”“集中+流动”等授课形式,利用“智慧党建”“远程教育”等网络共享平台,在每周五定期开展“线上课堂”培训。线下培训采取集中学习、专家授课、现场指导等方式,按照方便、实用的原则,利用党员活动室、日间照料中心、会议室、公园广场等场所集中教学,在田间地头、农民炕头等地点一对一教学,利用戏曲庙会等,现场开展宣传教育。
      “村庄当教室、大地当课堂。截至目前,全县231个村都开办了农民夜校,累计集中培训65场次,培训群众1519人次,分散培训涵盖到了所有村。我们将根据村民的不同需求,继续针对性地开展日常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昔阳县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聂淑红说。

    韩乐 李东芝

    临汾 吉县 党心连民心 治理提效能

      10月23日,吉县屯里镇太度村大槐树广场热闹非凡,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该村举办重阳节庆祝活动,为今年荣获“好媳妇”“好子女”“和睦家庭”“无私奉献”奖的10位村民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给95位老人发放了“孝心券”。
      太度村每年重阳节都统一给村里的老年人过生日,并通过“赛被子”等环节,连续开展了34届“好媳妇、好子女、和睦家庭”评比,营造敬老爱老的氛围。该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村规民约,发挥村德村史馆阵地作用,组织党员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小学生参加“开学第一课”。村里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蔚然成风,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山西省道德模范芦来柱,临汾市道德模范胡祖金等一批先进典型。
      太度村位于吉县县城东北方向,人口1202人,是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近年来,该村强化党建引领,深化德治、自治、法治“三治”融合,抓产业,谋发展,打造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样板。
      在太度村,每次开会讨论重大事项,要先确认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到场后才开始。该村实行“五会管村、五方会签、五心育人”机制,规范了管理,凝聚了民心,提升了效能。
      “五会管村”就是村民代表大会对村里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进行调查研究、集体决策;村民委员会负责村务管理及服务工作,落实村级发展建设的具体任务和便民服务的日常事务;村务监督委员会由村民推选有威信、责任心强的老党员、老干部组成,对村“两委”重大决策、工程项目实施、重要资金开支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督;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会负责农村“三资”管理,充分整合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和谐稳定促进会负责宣讲政策、收集民意、建言献策、化解矛盾等,让村民安居乐业、村子安定有序。
      太度村党支部书记支永亮说,近两年,该村不断深化“三五治村”模式,积极开展“村民说事”,引导村民主动参与治理全过程。吉县产业集聚区征地工作中,该村快速顺利完成征地工作,并协调为被征用农田的村民缴纳了失地保险。
      太度村坚持把学法普法作为党组织推进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不断创新普法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胡祖金老人四十年如一日,义务出黑板报、自编自印“文明简讯”宣传册,给群众宣传法律知识,教育引导村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去年胡祖金去世后,老党员张家顺老人主动“接棒”,义务出黑板报、宣传政策、普及法律,持续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支永亮表示,将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力打造产业兴旺有“市值”、生态宜居有“颜值”、乡风文明有“气质”、治理有效有“机制”、生活富裕有“品质”的如意太度,让村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本报记者张志刚

    晋城 陵川县 数字进乡村 治理更智能

      “您可以通过微信登录手机端数字乡村平台,办理相关证明,我们这边通过审核后会加盖电子签章,下载直接打印就可以。”秋意浓郁,走进陵川县礼义镇杨幸河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党支部书记助理赵辰韬正以电话方式指导在外就业村民通过“数字乡村”服务管理平台办理相关业务。
      今年以来,陵川县礼义镇不断打造“数字乡村”服务管理平台,进一步深化“党建引领+数字赋能”治理模式,形成了“党建指引方向、网格细化覆盖、问题云端处理、防控智能有序”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杨幸河村打造的充满科技感的“数字乡村”服务管理平台正是一个缩影。
      “实现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真是离不开这个‘数字乡村’服务管理平台。”手中的鼠标操作着平台上的模块,赵辰韬热情地告诉记者,去年4月,杨幸河村与中国联通陵川县分公司签订平台建设合作协议书,将人员信息、产业信息、党建信息等基础信息录入后,形成了专属杨幸河村的数字平台,涵盖乡村全景、党建引领、乡村政务、乡村治理、乡村民生、乡村产业六大板块,解决村内的大情小事。
      “自从有了这个平台,能够及时地帮助老百姓解决很多实际问题,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一旁的村民委玉婷打开了话匣子,她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村民只要发现路边哪里有垃圾,就可以随手拍上传到数字乡村平台,上传后村委收到消息会立即派环卫工前来清理垃圾。
      正如委玉婷所说,如今的村民们通过微信公众号“联通数村”“钉钉”“晋数村”App多种方式,实现了共同对村内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矛盾纠纷等进行监督,形成了乡村治理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赵辰韬告诉记者,礼义镇杨幸河村由自然村组成,村与村之间距离较远,长期以来存在信息通知滞后、资料收发不及时等问题,加之森林防火等工作交织叠加,主村设置的3个喇叭根本覆盖不了村域范围。为此,该村在“数字乡村”服务管理平台基础上,为每个自然村增设了2个“云喇叭”,通过平台直接将党的创新理论、乡风文明、安全生活常识等多种内容发送到村民手机中,让党和政府的声音插上“数字化”的翅膀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电工、泥瓦匠、医生、技术员、厨师……这是杨幸河村“数字乡村”服务管理平台为村里能人设置的标签认证,方便村民精准问询。同时,还增设了党员积分兑换、微心愿、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数字村史馆、智慧农业等功能要素,真正搭起了方便百姓生活、助力乡村治理的“数字网”。
      赵辰韬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平台建设,探索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应用场景矩阵,进一步加强数据共享、流程再造和业务协同,更好地服务群众、便民利民,让乡村治理真正智慧起来。

    郑璐 吴艳斐

    运城 垣曲县 旧貌换新颜 文旅兴乡村

      浮雕花纹青砖铺就的街道干净整洁,树木花草错落有致,古香古色的商铺林立于街道两旁,挂起一串串红灯笼……10月20日,走进运城市垣曲县皋落乡皋落村,映入眼帘的是青山绿水、风景如画。
      “以前我们这儿没什么公园,这些年陆续铺了村路,修整了街道,建了广场,还搞起了古街特色美食节,居民有了休闲娱乐的地方。”
      在赤狄文化广场,带孩子游玩的村民倪伟,看着村里的变化感慨良多。乡村之美,重在特色。皋落村地处中条山深处,近年来,垣曲县皋落乡党委、政府深挖皋落村文化底蕴,改善人居环境,实施惠民工程,赢得老百姓的支持和点赞。
      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走在皋落古街,两排明代风格的建筑格外醒目,八角飞檐,雕梁画栋,不时有游人驻足拍照。“夏天时没来得及过来,趁着秋色,专程过来逛逛皋落古街。”张芳来自运城,她身着汉服,手撑一把油纸伞,穿梭于古街,别有一番风味。
      2021年,皋落村着手打造皋落古街。建设初期,不少村民担心古街能否吸引到游客,现有商户怕前景不好不敢轻易改造店面。“我愿意拿出自家院落支持古街建设。”村干部王徐和第一个拿出了其位于皋落街中心位置的8间房和独立院落。紧接着,越来越多的村民用实际行动表示了支持。
      2021年年底,皋落村开工对街道商铺进行改造,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建设,一条仿古建筑风格的皋落古街改造完成,并于今年8月正式开放。为了吸引更多游客,皋落乡举办了第一届特色美食节活动,皋落古街热闹非凡。香气飘溢的美食,川流不息的游客,皋落古街已经成为游客的夏夜游玩之地。
      “特色美食节吸引来很多游客,第一天我的店就赚了五千多元。”付老五经营木炭烧烤生意30多年,皋落古街建好后,是第一批入驻的商家。
      “以前村里产业结构单一,自2021年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以来,重点开展了产业服务中心升级改造、人居环境整治、赤狄文化公园的修缮、生态修复、古镇旅游一条街等五大民生工程,还将继续开展皋落古街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皋落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刘生说。
      如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文化氛围日渐浓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百姓的幸福感日渐提升。“我从小就住在村里,以前下点儿雨村路就泥泞不堪,现在铺了柏油路,还建了古街,住户变商户,不光环境好了,村民也越来越富裕。”看着村里建设得越来越好,72岁的村民李宏义感慨地说。
      “接下来,将继续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加强对河道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擦亮皋落‘赤狄’文化名片,瞄准古街旅游,打造生态宜居、和美皋落。”皋落乡党委书记张晏菘说。

    本报记者韩乐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0-25期

    • 第2023-10-24期

    • 第2023-10-23期

    • 第2023-10-22期

    • 第2023-10-21期

    • 第2023-10-20期

    • 第2023-10-19期

    • 第2023-10-18期

    • 第2023-10-17期

    • 第2023-10-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