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入选名单,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化学学科从国内17个同类学科中优中选优,荣列其中。喜讯传来,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方剂研究所中药化学科研团队的每一位成员无不欢欣鼓舞,感慨万千。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历经40余年的不懈努力,我省中药化学学科建设始终扎根三晋中药材沃土,以山西道地药材、主产药材及临床经验方为切入点,学科研究成果致力于临床应用与中医药产业化发展,造福更多患者,为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贡献着山西力量。
中医药传统理论
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
“通俗来讲,中药化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就是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也就是中药化学成分。”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方剂研究所所长、学科带头人倪艳告诉记者,学科将中医药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进程中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对中医药学术发展意义很重大。
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方剂研究所副所长康永1984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这里。“当时条件很艰苦,陈旧的办公用具,简陋的科研设备,仅仅有几个科研人员。”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康永说:“但是,我们就是要下定决心,干出些名堂。”
四十年来,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方剂研究所“中药化学”学科在几代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获得蓬勃发展,逐渐在业界崭露头角。此次入列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更是对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重大利好。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侯建树希望在五年的建设周期中,中药化学学科推动学科建设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培养高水平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及学科团队,打造高水平中医药科学研究平台,出色完成建设任务,产出更多成果。
截至目前,中药化学学科已经形成了山西中药材资源化学成分与质量评价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中药有效物质及复方新产品研发等三个明确且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学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雷海民教授介绍,未来,重点学科将围绕推动学科持续建设的主要任务在“高原”上建“高峰”,围绕学科发展方向,促进中药化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沟通合作,以实现学科建设快速发展。他希望学科建设要进一步梳理凝练学科方向,凸显学科特色,发挥技术优势,发展新技术,完善队伍结构,提升团队整体科研水平。
脚踏实地不断
研发新药造福更多患者
“中药的科研成果一定要有临床价值或临床应用前景。我们可能不能像人才高度聚焦的科研机构那样,为国家做一些‘顶天’的大项目,但我们完全可以基于临床实际,做一些‘落地’的‘小项目’。值得自豪的是,‘注射用黄芪多糖’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作品。”倪艳介绍,黄芪是我省道地药材,但长期以来,未能提升其附加值创造更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上世纪80年代,科研团队初步确定了黄芪开发的课题,并且顺利立项。
黄芪多糖是黄芪中的主要一类活性成分,大量的基础研究证实黄芪多糖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改善造血功能、调节血糖、抗辐射等作用。这么好的一类物质如何利用?科研团队从大量实验着手,从提取、纯化,到剂型选择,最终设计并研制出新药—注射用黄芪多糖,1994年取得临床批件、2001年获得新药证书,2003年“注射用黄芪多糖”的研究课题获得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前后经过18年,最终于2004年“注射用黄芪多糖”新药产品由天津赛诺制药有限公司生产销售。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被国家药监局批准的二类中药静脉用粉针剂。主要针对肿瘤患者放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及机体免疫、造血功能下降症状的临床常用药,上市以来,为众多肿瘤患者带去了福音。
多年来,以“注射用黄芪多糖”为代表,科研团队始终脚踏实地,不仅完成了多个新药的研发,以及多个中药类保健食品的开发,而且在山西道地药材连翘的“一体两用”本质的探索、党参炮制用辅料的优化等多个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远未止步。
青年科研人员投身
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
中药化学学科扎根的三晋大地,无疑是一块中药资源的“宝库”。通过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我省药用植物1625种,动物133种、矿物种类30种,合计中药资源1788种。“这么丰富的资源,我们中药人不去研究挖掘,那是说不过去的。”科研团队主要成员、“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李媛媛说。
2013年,从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后,李媛媛加入团队,参与到山西特色资源还阳参标准化、生物活性及其制剂应用研究的课题中,深深感受到工作的价值所在。还阳参别名“驴打滚儿草”,菊科植物,在我省多地有分布,对于治疗结核、慢性支气管炎很有效。虽然是一味土生土长不起眼的小草,但是其药用价值巨大,科研团队先后围绕还阳参的资源、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其复方制剂研究承担或参与项目近10项,并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制定完成山西省药材标准1项,为“还阳参”实现中药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谈及事业的发展,李媛媛感慨地说,“学科发展目前在全国有影响力,是几代中医药科研人接续奋斗的成果,我们唯有加倍努力,做得更好,才能不负重托。”
科研团队的年轻人吕绍伟正在研究的项目有《藤梨根炮制规范研究》《还阳参产地采收及加工技术规程》《以黄芪、党参为主要原料的功能食品研发》,“团队的力量最重要,我们每一个人要善于发挥各专业之长,形成合力,去完成一项一项科研任务。”王越欣是2022年刚入职的新人,她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天然药物物质基础及新药研究。“我深深体会到,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发展需要我们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投身其中,耕耘在我们山西这个中医药历史悠久的资源大省,我们要不断探索,才能有所收获。”
本报记者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