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大漠一年中最美的时节,中国人开启飞向太空新的征程。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2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0次发射任务。
接力出征 一往无前
10月26日上午,身着乳白色舱内航天服的3名航天员,在万众瞩目下,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出征太空。
他们将要执行的,是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新阶段的第2次飞行任务,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1992年立项以来的第30次飞行任务——
17艘神舟飞船,6艘天舟飞船,3个空间站舱段……2022年底圆满完成立项之初确定的“三步走”战略任务后,中国人叩问苍穹的求索之路还在继续。
这是一场接续实现梦想的远征。
前来送行的人群中有杨利伟,他向即将踏上飞天之旅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挥手致意。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也是从这里领命出征,中国人逐梦太空的千年梦想变为现实。
征途漫漫 行稳致远
11时14分,橘红色的尾焰从长征火箭的底部喷薄而出,如巨龙盘旋托举洁白的箭体腾空而起。
有着“神箭”之誉的长征二号F火箭,是我国唯一一型用于执行载人任务的运载火箭,肩负保障航天员安全进入太空的特殊使命,至今保持着100%的发射成功率。
持续提升可靠性、安全性、适应性,是火箭团队始终不变的首要目标。
“相比遥十六火箭,遥十七火箭共有25项技术状态变化,涉及设计改进、流程优化以及预案细化等方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魏威介绍。
系列运载火箭以“长征”命名,时时激励着科技人员克服艰难险阻,到达胜利彼岸。这是设计者命名的初衷。从一穷二白发展至今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何尝不是一场千万人并肩共赴的“长征”。
面对世界航天大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先行30年,中国老一辈航天人决心自主创新打造航天员天地往返的“生命之舟”。“当时提出的载人飞船三舱方案、轨道舱留轨方案、逃逸救生方案等,到现在还广泛应用于航天器,而且能与国际航天很好地接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闫洁说。
和平进步 泽被千秋
10月26日17时46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
当时常梦回太空的汤洪波再次回到这里时,“一室一厅”已经扩充到了“三室一厅”。
短短两年内,中国载人航天走过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和建造阶段,突破掌握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空间站组装建造、再生式环控生保等8项关键技术,如期建成空间站,展现出新时代中国航天的加速度。
从零开始摸索的首批航天员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如今,第二批航天员挑起大梁,第三批航天员接续飞行,第四批航天员正在选拔,其中或有人来自港澳地区。
薪火相传,欣欣向荣。
在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向全世界发出邀请,欢迎所有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及地区与我们开展合作,一起参与中国空间站飞行任务。
20年前,杨利伟遨游太空的短短21小时23分钟里,将联合国旗和五星红旗放在胸前展示,还在工作日志的背面郑重写下:“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正是中国人接续飞天的初心使命。
文图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