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科技

科学育林 大地常青

  “最近晴天多,棚内温度高,每隔几小时必须浇一次水,保证幼苗生根所需的正常土壤湿度。”一大早,笔者在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科技服务中心温室内见到了工程师黄忠越,彼时他正弓着身子,用水壶给杨树苗浇水。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他打趣说这是林草科技人的真实写照。
  从象牙塔走出的技术“小白”成长为经验丰富的“一把好手”,六年来,黄忠越从事良种繁育、栽培技术、科技推广示范和重点研发等领域的科技研究和项目管理工作。以杨树林木遗传育种为中心,在杨树品种选育、植物组培、杨树退化林分修复、抗逆性品种引进、乡土树种选优、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他做了大量工作,参与了3个山西省地方标准的编制,繁育良种50多万株,将科研攻关成效转化为增绿增收效能。
  2018年,工作刚刚起步的黄忠越参加了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杨树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项目建设。林木种质资源是林木良种选育的原始材料,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杨树种质资源保存库所在地位于怀仁市、应县周边地区。地处大同盆地南端,地势平坦,区域内水资源丰富,紧靠桑干河,为季节性河流。只要不在记录科研数据,黄忠越都会出去转一转,调查收集资源。黄忠越说的“转一转”,听起来轻描淡写,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上到高山,下到平原,穿梭在林间观察树木生长状况,及时了解杨树生长状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他养成长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查研究的习惯,为的是保障库圃建设的持续性,形成前期保存后期科研的库圃结合的综合性林木种质资源库。
  作为科技服务中心的一名技术人员,为确保收集工作的完整性,摸清杨树资源家底。在进行杨树种质资源库建设的同时,黄忠越与同事经常加班加点,有时候双休日也一头扎进工作里,实地查清杨树保存情况以及不同资源的适应性。通过采集杨树标本,制作凭证标本350份,陈列132份,包括了杨树的枝、叶、花等不同部位,涵盖胡杨派、白杨派、青杨派和黑杨派四派系。经过多年建设以及后续科研工作的持续开展,杨树种质资源保存库项目已正常运行,资源保存区内,从各地收集保存的杨树种质资源在这里宛如一个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如今,黄忠越科研工作之余,还热衷于林草种质资源科学常识普及工作,制作科普知识宣传手册,悬挂宣传横幅,利用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发布科普活动信息,通过科普知识宣传,提高民众对林草知识的认知。在生产季节参访智能温室、实验苗圃等科普场所时,前来参观的游客不仅能现场观看到苗圃作业,感受科技魅力,还能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参与其中,提高动手能力。科普场所的仪器上黄忠越与同事还贴心准备了品种介绍的二维码,让游客能够及时、详细了解仪器、树木情况。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谈及未来,黄忠越说:“作为一名基层林草科技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秉持务实创新、严谨细致的工作理念和态度,将论文写在桑干河畔,为民造林,大地常青。”

刘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01期

  • 第2023-10-31期

  • 第2023-10-30期

  • 第2023-10-29期

  • 第2023-10-28期

  • 第2023-10-27期

  • 第2023-10-26期

  • 第2023-10-25期

  • 第2023-10-24期

  • 第2023-10-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