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9月21日下午,太原市工人文化宫大剧场座无虚席,盛况空前,“仰望经典”中国古代优秀绘画书法雕塑作品临摹展暨颁奖典礼在这里拉开帷幕。
本届活动共征集作品1211件,其中绘画作品470件、书法作品668件、雕塑作品73件。作者遍及全国28个省区市;涵盖中央美院、清华美院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等全国70余所美术院校和美术教育机构、研究单位。据展览组委会介绍,本次活动对参展作者和具体临摹的作品都有严格要求标准,绘画类作者须为中国美协、各省美协会员或美术院校的在读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所临摹作品均为载入中国美术史的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作品要求通临原作,尺幅要求与原作相同。
展览评审委员会主任、省书法教育研究会会长张铁锁介绍展览情况时说:“此次‘仰望经典’临摹展,对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系统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同时,本次临摹展将全国艺术院校绘画、书法、雕塑专业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作为参展作者主体,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次向优秀艺术经典学习、实践的体验。”
一
从色彩学的角度,中国山水画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青绿山水,一种是水墨山水。青绿山水早在隋唐时代已经取得很高成就,五代、两宋获得了新的发展,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画家和作品。王希孟是北宋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其代表北宋宫廷画院青绿山水的巅峰之作《千里江山图》,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只公开展出过3次。本次展览作为特展作品,临摹作者郑淑芳表示,今日得以展现在观者面前的这一部分,与原作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下一步将在临摹中继续探索、学习,希望能为传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尽一份心力。
《清明上河图》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本次临摹展共有一等奖获得者易凡、二等奖获得者张子鸣、三等奖获得者信瑞婕、入展作者陈波的4幅作品入选。山西大学研究生信瑞婕耗时两个多月完成了《清明上河图》临摹,她说:“在那些夜晚,灯下看着这幅长卷,我的心与汴河百姓一起波澜壮阔。”
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是隋朝画家展子虔唯一传世的代表作,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画卷。本次临摹展三等奖获得者李菲说,《游春图》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山水画承上启下的代表作品,不仅仅在于画面呈现的内容,更在于它异于前人的创作手法和审美取向,展现出了于方寸之地尽显千里之姿的艺术特点。全图体现着一种空间之美,人物、山水疏密安排十分得宜,展现着自然界的交替、交换与重叠。
北方山水画派之祖、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画家荆浩,曾隐居于太行山洪谷,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还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其传世名作《匡庐图》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本次展览共有3幅《匡庐图》临摹作品展出。作者分别是三等奖获得者郝彩红、入展作者许金宝和康志杰。康志杰说他第一次看到《匡庐图》便被其中的山色水景所震撼,仿佛画家坐在云端远处所画,感觉画面有一种极强的纵深感,是一种全景的收录。其中的山水各有特色,体现了多样的山川,水色流通贯穿画面,仿佛有江上之清风。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此画以横幅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秀丽的山光水色,集中体现了作者勾勒、皴擦、点染的高超技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富春山居图》本次展览共展出4幅临摹作品,作者分别是一等奖获得者李家慧、三等奖获得者季雪慧、入展作者白光君和范芙荣。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李家慧表示,在这次临摹过程中沉下心来,体会古人的笔墨,自己受益和感慨良多,增进了对笔墨及山石草木表现方法的理解。
《八十七神仙卷》传为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绘制的绢本白描长卷,现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此次共有3幅临摹作品入展,作者是一等奖获得者熊文勇、优秀奖获得者范桂立、入展作者吴凯铭。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本科生吴凯铭说,开始着手临摹这幅《八十七神仙卷》时,就被它的难度系数震惊,临摹过程中甚至一度想要放弃。《八十七神仙卷》内容丰富,对控笔的要求也很高。作品以独特的白描手法,充分发掘线条的流动感,立足于东方绘画体系对线条的精妙把握,整个画面在万千绵密又灵动的线条之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富有震撼力,是中国绘画“骨法用笔”的完美诠释。
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晋文公复国图》,南宋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北宋赵佶的《写生翎毛图》,赵佶摹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明边景昭的《竹鹤图》,五代徐熙的《雪竹图》,唐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演教图》……167件绘画临摹作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让观者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二
早在商朝中期,青铜器上便已出现铭文。两千八百年前,周宣王为表彰虢季子白的战功,用青铜器特制一盘,赏赐给季子白,被称为虢季子白盘。虢季子白盘现珍藏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盘底刻有111字的铭文,是西周艺术的珍品。河北美术学院本科生赵爱梨在临摹虢季子白盘铭文过程中,详细了解西周文化,仔细校看111字的铭文,她认为这是很好的学习过程。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秦初,废六国文字,规定“书同文字”,并令李斯改大篆为小篆,为书写方便,又从小篆体生成便于书写的隶书。里耶秦简大部分文字字体属于古隶,是篆书过渡到隶书的中间阶段产物。在临写里耶秦简的过程中,入展作者柴卓杨认为书写的自然感和流畅感要比取法、结构等更为重要,简牍本身就是在书写自然的情况下完成的自然书写,其中所记录的基本都为官职文书、土地买卖、法律政策、医疗文件、日常所记等类,若是极度讲求笔法结构等硬性要求,临写出来的作品必将失去一份天真烂漫的活泼感。
《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时所刻,其形式皆为四言韵文,字迹横平竖直,布白均匀,点画刚劲挺拔。在临摹过程中,书法三等奖获得者王春体会最深的便是空间处理与点画线质的塑造。《峄山碑》具有很强的秩序性,对称与空间均匀是其结构的最大特征,因此王春十分注意线条弧度、长短、粗细的一致性,避免破坏结体的对称。原碑单字空间的处理也表现了李斯书写时的理性,无论单字点画多少,字内线条分割营造出的空间留白基本是均匀的。王春十分注重中锋用笔且下笔果断,同时利用笔毫的弹性,加之手腕的转动,来保持线条的力度与流畅感。在书写中他更是十分注意书写节奏,在整体的统一中加入含蓄的变化与思考,以求得整体的和谐。
《祀三公山碑》是刊刻于东汉元初四年的一方碑刻,全名为《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又被称为《大三公山碑》。字体篆隶杂糅,似篆似隶,又称缪篆。艺术风格高古朴拙,有强烈的金石之气。在临习过程中,入展作者陈思霖将重心放在了《祀三公山碑》的整体关系上,并没有一味地临摹碑刻拓片,而是从清代大家临摹作品的取舍中,更多面地了解《祀三公山碑》。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有“书圣”之誉,其《黄庭经》作为经典之作,不仅展示了当时的审美风尚和书法技能,也为后世提供了崇古的标准与范本。回想此次临习,三等奖获得者郝莎莎坦言,每每提笔都不敢含糊,临摹并非易事,需付诸大量的耐心与精力,在观察形态之时,更不可忽视认真思考,这次临摹展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历练。
三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朔州市崇福寺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等奖获得者李国强今年7月对崇福寺弥陀殿胁侍菩萨进行临摹。先人的手法熟练而精湛,面部表情、衣纹飘动以及手脚的姿势,都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和艺术的韵味。临摹过程中,他在遵从古法的同时也尝试了新型材料的运用,使材料的耐久性以及制作效率等方面都有所提升。这次临摹经历,让李国强深刻感受到了彩塑艺术的魅力和挑战。他坚信,通过传承和创新,彩塑艺术将会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其独特的魅力。
五台山南禅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殿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寺中雕塑是唐代雕塑艺术的珍品。入选作者刘瑞杰此次临摹的是大殿主佛释迦牟尼像。他的感受是,传统彩塑临摹是学习古代雕塑工匠传统艺术技巧的重要方法,通过临摹深刻体会到把握形体的神态结构造型的重要性。在临摹时要注意形体处在空间中的合适状态,既要抓住第一感觉,又要深入观察,抓住雕像之“魂”——精神气质。只有积极思考、不断练习、大胆实践,才能掌握传统彩塑这门技艺,从而提高自己在艺术创作中思维的广度,创作出优秀的有生命力的好作品。
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运城博物馆考察时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张铁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这次展览就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怎样利用我们的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怎样加强文化自信,找回我们曾经的辉煌,用这种自信去更好地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面对新的挑战、新的机会,焕发精神动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展览组委会开始向社会征稿之前,组织美术史和绘画方面的专家一起来确定征稿方案,在《中国美术史》经过千百年来的沉淀并载入史册的经典作品中选择了中国古代优秀绘画作品134件、书法作品98件,此后,又增列了绘画13件、书法4件,共计249件,作为临摹参考目录,通过网络向全社会公示。同时,还有组委会专家组选定的15处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优秀雕塑作品作为临摹范围,也一并向社会公示。
参加此次作品展的许多临摹作者非常感谢举办方为他们提供这次用心去感受经典的魅力、用笔去追寻古人墨迹的机会,他们给展览组委会的留言达47000字之多,认为这个展览对促进艺术界回归传统、正本清源、吸收营养大有裨益。“膜拜经典,后生可畏。”“叹为观止,精彩绝伦。”“仰望经典,再创辉煌。”观者纷纷留言。
“‘追摹古人得高趣,别出新意成一家。’临摹是学习传统的重要手段。中国书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古到今,无一书画大家没有经过临摹这一重要阶段。在追求临摹古人的基础上,经过践行,融入自我,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自成一家。”书法家赵望进说。
山西荣诚友嘉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荣说:“这些经典之作,不仅凝聚了前人的心血和智慧,更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这次展览,我们欣赏到这些珍宝的临摹作品,从中汲取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将以此为契机,为山西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和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本报记者史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