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的一个周日,天空飘着淅淅沥沥的雨丝。我在房间里翻阅报纸,雨敲打着窗棂,为我单调的阅读带来时而深沉时而激越的音符。突然,一阵猛烈的敲门声传来:“刘征胜,在家吗?你的包裹!”声音很洪亮,也很急促。“在,师傅!”我一骨碌起身,迅即开门。一张包裹领取通知单递了过来,这是我工作后收到的第一个寄达家庭住址的包裹单。详情单上,大大咧咧的字体似曾相识:“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我立刻明白了,是一位姓崔的小学生寄来的。
我迅速撑起伞一路小跑,去往包裹单上注明的邮局。包裹是个宛如枕头的布兜,封口处来来回回缝了好几道,掂了掂,有好几斤重;隔着布兜抚摸,细细的,沙沙的,密密的。到了家,母亲也过来看稀罕。我小心翼翼地用剪刀启开封口,一股清香溢出,是黄澄澄的好似麦乳精模样的颗粒物:“这不是北方的小米吗?还是新米呢!”母亲一见如故,她曾作为随军家属在北方生活多年。包裹里装着一页小小的信笺,崔姓小朋友用稚嫩的笔迹揭开了谜底:“叔叔,这是我们这里的主粮小米,也就是谷子,刚刚收获的,寄一点给您和家人尝尝。”
长三角水乡长大的我,日常主食都是大米,也仅从书本和同学口中知道小米的存在,并未亲见。捻一把托在手心,任其缓缓洒落,粒粒金黄,缕缕绵想……
三个月前我走上工作岗位,次月领到了平生第一笔工资。区区400多元,足令我兴奋不已,回馈了父母亲朋,便寻思着用余钱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儿。单位订阅的《中国青年报》上,一个醒目的豆腐块引起了我的关注,那是一则“大手拉小手,开学不用愁”的活动倡议,只需20元,与一名贫困山区的小学生结成对子,为他们捐上一个新书包,标题旁有一个艺术感十足的“拉手”图案和新书包造型。
一个新书包,只是城市小康之家孩子稀松平常的开学“标配”,却是很多贫困地区孩子梦寐以求的可望而不可即。我立即办理了汇款手续。半个月后,收到主办方的捐赠凭证和受捐学生的回信。我结对的学生姓崔,小学三年级,来自山西省武乡县韩北镇王家峪村。孩子简要介绍了家庭和学习情况,信中说,他们村是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朱总司令当年在村口种下的白杨树枝繁叶茂,所有树枝的切口剖面都镶嵌有一枚五角星……信中夹带了数枚小树枝。我好奇地托在掌心端详,果然,截面处五角星赫然在目。信末,孩子说,等地里收获了,给我寄些土产。字里行间的真诚和质朴,在我的心湖荡漾起阵阵涟漪。我在复信中回赠了我们当地的特产,还有一些书本和文具。
下午,母亲的巧手一刻不停地围着小米转,蛰藏于流年岁月里的厨艺细胞仿佛一下子被激活了。她耐心细致地用两只大碗反复淘洗小米,一半留在清水中继续浸泡,一半投入锅中开始熬煮,黏稠后拌上红糖,母亲说这是秋凉时令上好的滋补品;紧接着,沥干浸泡的小米,备好佐料和姜蒜,从冰箱中取出小排。约莫一个钟头,一股浓郁鲜香溢进我的鼻腔,惹得我一脸陶醉。母亲说,今天要让我感受一下不一样的北方风味。
一碗小米红糖粥,米粒饱满,与红糖浑然一体,细细品啜,醇厚爽润;一份小米蒸排骨,金灿灿的米粒像是为排骨镀上了一层金,入口香糯,浓郁豉香在唇齿间脉脉流淌。
窗外雨霁,朔风骤起。母亲说,一场秋雨一场凉,明儿要添衣了。而来自巍巍太行腹地的“粒粒皆辛苦”,却在我心田翻涌起阵阵暖意——这样的“秋膘”,真的很熨帖。
刘征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