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穿越时光的味蕾之旅

  那年去运城看望同学,同学带我到街头一家饭店,品尝当地有名的美食羊肉泡馍。
  当一碗香气浓郁、汤色乳白,飘着一层辣椒红油,配有羊肉、粉条、蒜苗、香菜、葱花的羊肉汤端上桌时,同学拿起随羊肉汤一同端上来的一张白面饼给我做示范,只见同学把白面饼先撕开,再掰成蚕豆粒大小的块,泡进羊肉汤里。
  我好奇地看着同学的动作,和同学说,原来你们这儿的白面饼是这么个吃法啊。同学笑着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何况咱俩相距近千里地呢。你们那儿叫白面饼,我们这儿叫饦饦馍,也叫泡馍,专门和羊肉汤搭配着吃。”听完同学介绍,我学着他的样子,将一块手掌大小的圆饼先掰成块,慢慢再掰成小粒,泡在羊肉汤里。
  吸足了羊肉汤香味的面饼,膨胀松软,吃到嘴里确实比干啃好咬又有味多了。绵烂的羊肉、筋道的粉条、糯软的馍粒,混合着辣油、蒜苗、香菜、葱花的香味,令人垂涎欲滴,胃口大开。那天,我一口气吃了2碗羊肉汤,泡了4个“馍”才算过足嘴瘾。
  运城一行吃过的羊肉泡馍,使我不由得想起家乡的馍和饼,想起小时候吃馍的故事。那时,“泡馍”是我们早晚经常吃的饭食,只不过用来泡馍的汤可不是羊肉汤,泡的馍也不是白面饼。
  我的家乡岢岚气候寒冷、沟梁相连、土地贫瘠,主产玉米、土豆、莜麦、糜谷、各种豆类等杂粮。普通人家一年仅能在过年时捞着吃一回白面馍馍和白面饺子。平常时节,玉米面馍馍(窝头)、莜面、小米、土豆是主要饭食。
  每天早晚,农家主妇滚一锅开水,水里撒入半碗小米、半碗莜面,再加进切成滚刀块的几颗山药蛋,不到半小时就熬成了一锅莜面糊糊煮山药饭。从腌菜瓮里夹一筷子咸菜,将中午吃剩的玉米面馍掰到糊糊饭里,便成了农家人一日三餐之中的两餐饭食。玉米面馍口感粗糙难以下咽,被糊糊泡软后,就一口咸菜,滋味便增加了几分。
  农村人家玉米面馍基本分两种,一种是起面馍,类似于现在人们吃的玉米面发糕;另一种做法就是玉米面窝头。玉米面馍松软适口,但人吃了不耐饥。窝头则紧实耐嚼,吃一个窝头能顶三个馍馍。所以,家里的老人娃娃吃馍馍,下地干活的大人吃窝头。
  那时,我家的光景还算过得去。父亲在公家单位工作,每月的定量供应粮里有几斤白面。母亲在村里参加农业社集体劳动,我们兄妹几人户口随母亲,加上爷爷奶奶分回来的口粮,自我记事起,我家的粮食没有短缺过,反倒还有余粮用来调剂品种。
  记得有一年要去公社中学过“六一”,母亲一大早起来,给我烙了几张白面饼做干粮。中午,我和几个要好的小伙伴围在一起吃干粮时,大家从书包里掏出来的干粮形形色色,最好的要数我的白面饼和其中一个小伙伴的煮鸡蛋了。其他人大多还是平常吃的玉米面馍、糜子面窝头。我们把各自的干粮按人头分成相等的几份,来了一次混合“大会餐”。有几个一年都捞不到吃一次白面饭食的小伙伴,吃过我带来的白面饼后,眼睛里流露出一丝憧憬,边嚼边说:“啥时候才能过上天天吃白面饭的好日子啊。”
  其实,这样的好日子很快便来到了。农村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挣脱了各种绳索束缚的农民终于焕发了生机。地,还是原来那些地;人也是原来那些人,被压抑了几十年的土地和农民,一下子迸发了活力,种田,有了精气神。土地承包的第一年,粮食便获得了大丰收。与此同时,市场上的商品也丰富起来,白面、大米等精细粮食可以方便地买到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街头上有个体户开起了粮店,专门销售从外地运过来的白面、大米。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无论是城里的市民还是村里的农民,白面大米成了一日三餐的主要饭食。大人孩子再也不用为了吃上白面馍而犯愁了。
  粮食多了,人们开始讲究起饭食的花样来,一样的白面,过去能做的仅有馍、面条、烙饼等仅有的几种饭食。看看现在,用白面做的饭食岂止几百种。儿时吃“苦”时吃过的玉米面馍、窝头,反倒成了调剂口味、营养美味的健康食品,成了面食店的“头牌”。每天出笼的玉米面、杂粮馍和窝头,一摆上柜台,便被市民们一抢而光。
  我家里现在也经常自己做各种各样的馍,有全麦面馍、白面混合玉米面做的金银卷馍,也经常做各种面饼,有白面饼、土豆饼、莜面饼、豆面饼、荞面饼,从单纯的口味享受转向健康营养的方向。想通过健康的食品保持健康的身体,好好享受和谐盛世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

白建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21期

  • 第2023-11-20期

  • 第2023-11-19期

  • 第2023-11-18期

  • 第2023-11-17期

  • 第2023-11-16期

  • 第2023-11-15期

  • 第2023-11-14期

  • 第2023-11-13期

  • 第2023-11-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