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浑源县:巩固衔接上水平 乡村振兴见实效

  • 浑源黄芪文化园一角。

  • 丰收时节,恒山芪农在晾晒黄芪。

  • 驼峰乡蔬菜大棚。

  • 古村落焕发新活力。图为浑源县乡村旅游示范村二岭村外景。

  • 浑源县东葫芦头村森林营地内,游客休憩露营,探索自然之美。

  • 神溪湿地内,荷花盛开。

  • 浑源县易地扶贫安置区——思源社区全貌。

  • 黄芪文化园内,工作人员向游客展示各类黄芪产品。

  •   浑源县紧扣“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工作主线,对标中央、省、市政策要求和国考、省考评价指标,凝心聚力,精心谋划,因地制宜创新推行“157”工作法,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上,直面问题不回避、聚焦整改创一流、聚力提升显担当,脱贫地区群众和脱贫人口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脱贫地区就业和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农文旅融合步伐进一步加快,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更加深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创新打造“157”工作矩阵 加压推进巩固衔接工作提质增效

      既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更要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浑源县采取“精准把脉”与“靶向整改”同步实施,集中精力补短板、强弱项,全力以赴抓巩固、促提升。特别是创新打造的“157”(1套督导考核体系,5项提升行动,7项攻坚任务)工作矩阵,托起了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1”就是坚持以一套督导考核体系抓统筹督导推进问题整改,考核引深工作落实。该县以“日总结、周报告、旬调度”机制为引领,考核领导小组常态化对县直19个行业部门、213个行政村进行分类考核督导,确保考核全覆盖。通过查看资料、工作访谈、入户走访,考核人员全面摸清驻村帮扶力量工作进度。以结果导向抓督查,以过程管控求实效,将考核评分、督促式跟踪问效、问责式排名奖惩贯穿巩固衔接全过程。目前,全县已完成四轮考核,倒逼各级各部门“站位再提升、标准再严格、成效再强化”。
      “5”就是聚焦群众认可度、乡风文明、城乡环境、社区治理、农村改厕五项提升行动。如慰问严重困难户和大病患者,解决大病救助问题;开展谈话交心,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帮助监测户、残疾人入户清洁,改善村容村貌,切实提升群众认可度。针对全县最大的移民搬迁安置区——思源社区,新成立的社区党委下设1个机关党支部和6个村党支部,新招聘社区志愿者22人,全力推行一体化社区管理、一站式便民服务、一门式受理转办查询,有效解决搬迁群众办事“两头跑”及权益保障等问题。
      与此同时,该县组建环卫公司对全县213个行政村进行统一垃圾收集转运,实行统一清运、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
      “7”就是开展脱贫人口收入、易迁后续扶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帮扶政策落实、驻村帮扶、资产管理、动态监测七项攻坚任务。2023年,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27万元,同比增长16%。
      今年,该县新识别监测对象580户、1313人,均针对性落实了帮扶措施。如聚焦全县18个集中安置区,强化就业指导、技能培训、政策宣传,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脱贫家庭至少1人稳定就业;推动2家停产闲置的就业帮扶车间重新运营,推进5家间歇性运营的帮扶车间正常运营;加大外出务工信息线上线下核实力度,确保符合一次性交通补贴发放条件的脱贫人口、监测人口不漏一人、应享尽享。再如投资2.5亿元新改扩建9所中小学校,并开展送教上门和教育资助活动,让各年龄段学生有学上、上好学;全县实现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施总投资5.5亿元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

    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打造乡村振兴新模式

      围绕“十四五”时期全县“打造特色、创造品牌、三产融合、多维推进”乡村振兴总体目标,印发《浑源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积极保护传统村落和特色民居,成功申报5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和2个省级旅游示范村,投资2000多万元配套建设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新建5座游客中心、11个停车场,新建四好(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路27.6公里。
      乡村旅游“多彩画卷”已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今年以来,全县乡村景点共接待游客47.11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5.92万元。
      其中,推进百家民宿、百家驿站、百家农庄“三百”工程,建设品质优良的特色民宿和特色饭馆,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21个、农家乐和乡村客栈50余家。引进休闲运动、生态采摘等旅游新业态,巩固东葫芦头村天然氧吧、上达枝村主题民宿等打卡新地标,打造“黄家坡”油葵露营集散地,形成集油葵观光、露营野餐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点。
      自8月初黄家坡露营园区运营以来,共接待游客1.03万人次,门票收入达7.04万元,吸纳农民就业30余人,露营项目集体收益2.65万元。每户种植油葵可获纯利1000元,为脱贫户设置每人每月500元和300元的环境保洁和治安执勤类公益岗补贴,预计2023年村集体收益将突破15万元,同比增长41%。
      结合深入推进恒山5A级景区创建工作,构建“恒山核心景区+乡村旅游景点”的“全境恒山、全景浑源”新模式,打造“探岳之旅”乡村旅游线路,串联13个恒山子景区、贯通7个乡镇,开发采摘游、赏花游等旅游产品10余个,塑造了乡村旅游的“山水品牌”。
      以全域旅游建设为核心,构建起中部恒山悬空寺和浑源古城为核心、北部神溪湿地为凤头、南部千佛岭和汤头温泉为凤尾、天峰岭—书简山—五峰山为东翼、翠屏山—龙山—凌云口为西翼、交通路网为筋骨、北岳文化为灵魂的“凤凰展翅腾飞”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重点打造龙蓬峪山水生态游、二岭村民俗文化游等8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荞麦川空中草原、凌云口、五峰山等5条乡村旅游廊道。同时,全县组建16支志愿服务队,开展乡村旅游季志愿者集中行动,并组织14名村党组织书记赴乡村旅游示范地区参观学习,借助培训学习、帮带等机制有计划地培养、储备、孵化乡村旅游专业人才。
      如今,该县深度挖掘二岭村百年红色文化、破兑臼村知青文化等资源,建成各类文化展览馆3处;深挖民俗节庆文化内涵,以景区为依托组织开展“莲花山庙会”“千佛岭旅游节”等乡村旅游特色节会20余场次;保护性利用国保单位律吕神祠、古烽火台遗址等10余项文化遗产,深入挖掘传承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0余项;积极打通“优质农产品进景区”渠道,将特色小杂粮、凉粉、糕面等村民自种自制的农产品开发包装成旅游产品。

    创新探索“三个一”管理模式 让巩固衔接工作有方、行动有力

      为进一步提升巩固衔接工作成效,浑源县率先开展以行政村分布图、各类台账资料汇编册、行政村巩固衔接工作责任片区为内容的“一图一册一片”工作,构建任务明晰、责任明确、高效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打赢巩固衔接翻身仗目标的实现。
      “一图”,指细化和完善了213个行政村的巩固衔接作战图,按实际体现各行政村常住人口分布情况,用不同颜色标注监测户、脱贫户等重点人群。同时,将其在村委会中心显著位置悬挂,用“一图读懂”的方式直观展现本村人口分布的基本情况,实现对各类户相关情况全面有效地精准把控与管理。
      “一册”,指完善村情简介和信息汇总,村中常住人口、脱贫户、监测户、低保户、五保户和残疾户,以及新增低保、大病、残疾的各类户、3—16周岁在校生、脱贫户和监测户外出务工台账等基础资料,形成一本汇编册,确保教育上门、医疗保障、就业帮扶、兜底保障等各类政策应享尽享、不漏一人。
      “一片”,指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和村民居住分布情况,将每个村的常住人口划分成不同的片区,同时,从熟悉情况的村民、村干部、公益岗人员中选定专人担任片长、村包片干部、片区卫生负责人,进行包片管理,时刻精准掌握片区现状和片内户情,积极开展入户走访、政策宣传、服务保障、问题解决等工作,针对性地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培育“恒山黄芪”全产业链 叫响特色产业区域品牌

      恒山黄芪基地入选100个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名单,恒山黄芪栽培系统入列“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第二届恒山黄芪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成功举办。今年以来,恒山黄芪聚势成业,屡创佳绩。
      浑源是“中国黄芪之乡”,恒山黄芪被誉为“正北芪”,有着1500多年的种植历史,备受业内推崇。近年来,浑源县坚持将“恒山黄芪”作为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和乡村振兴联农富农的重要支柱产业,强化种质保护、培育壮大品牌、“破圈”合作宣传,持续推动特色黄芪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县共有黄芪种植加工企业29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3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个、省级龙头企业4家),个体工商户24家,从业人员超1.5万人,加工产值达15亿元。黄芪从以前的“土药材”变成了如今的“金疙瘩”。
      如投资5000万元建成“恒山黄芪”数字种植基地,实现从种植、仓储、加工到成品的全程质量追溯把控。而以黄芪纳入国家级食药物质目录为契机,该县梯度开发了礼品芪、饮片芪、原生芪三大系列30多个品种,打造黄芪药茶、黄芪酒、黄芪蜜、黄芪羊、北芪菇等衍生产品,黄芪产业产值从5亿元提升至15亿元,拉动3万户芪农户均增收2万余元。
      特别是投资8000万元打造的黄芪文化园(黄芪博物馆)集产品销售、现场体验、文化品位、旅游观光为一体,园内统一使用“恒山黄芪”“厚道浑源”公共品牌,以产业融合、电商平台为抓手,集中销售浑源农特产品。截至目前,黄芪文化园已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省第一批省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年收入达560万元,吸纳周边农户77人,平均增收1800元。
      近年来,“恒山黄芪”先后获得中国地理标志、道地优质药材种植基地(黄芪)、全国黄芪道地产地等各类认证、奖项逾60项,形成黄芪之乡、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正北芪”原产地三大冠名品牌,“恒山黄芪”品牌价值进一步提升。
      目前,浑源县与北京一亩田新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农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投入1400万元用于“恒山黄芪”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与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新华·恒山黄芪市场指数”,“恒山黄芪”销量指数维持上涨趋势。

    建强战斗堡垒 锻造过硬队伍

      今年以来,浑源县以强化组织保障、选优派强队伍、提升帮扶质效为抓手,狠抓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提档升级。
      强化党建引领,“铸魂”有形。打造精品党建品牌,实施村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完成172名党组织书记星级初次评定工作。对农村党员实施积分制管理,对农村7837名党员集中评定,并将评定结果作为年终民主评议和奖惩的重要依据。集中整顿年度16个村级软弱涣散党组织。
      强化队伍管理,“夯基”有质。切实加强驻村干部管理,健全完善请示报告、任务清单、请销假等驻村工作制度,严格落实驻村帮扶定期走访、工作例会、学习考勤、考核考评、奖惩管理等制度,并对不合格、不作为的驻村干部严格实行通报约谈、召回撤换。高质量完成368名驻村干部压茬轮换工作,152名留任干部和216名新任干部接受省驻村办、省暗访组提级复核。
      强化干部培养,“浸润”有声。深化“乡村振兴万人计划”,扩大后备干部培养覆盖面,先后选优配强村“两委”后备干部1077名,为213个行政村每村配备一名大学生村干部。同时,依托“云视频”平台,对368名驻村干部进行为期近两周的“集中培训+常态化周培训”,驻村干部掌握、运用、落实政策的能力大幅提升。
      强化经费保障,“固本”有效。挤出资金为16个乡镇、56个村的县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配齐配足工作经费;分类落实交通生活补贴,严格按照服务地与县城远近距离进行分类发放;为全县166名县派驻村干部购置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同时,组织县派驻村干部每年定期体检,全力保障驻村干部“下得去、蹲得住、干得好”。

    本版文字:张雁林 李强 彭国强
    本版图片:王中勋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24期

    • 第2023-11-23期

    • 第2023-11-22期

    • 第2023-11-21期

    • 第2023-11-20期

    • 第2023-11-19期

    • 第2023-11-18期

    • 第2023-11-17期

    • 第2023-11-16期

    • 第2023-11-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