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

山西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系列宣讲(九)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凝聚时代奋进力量——不断推进新时代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票号里的山西

——从话剧《立秋》的创作过程谈晋商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 晋中平遥日昇昌记。

  • 话剧《立秋》现场剧照。

  • 话剧《立秋》现场剧照。

  • 晋商博物院室内场景。

  • 晋商博物院晋商文化陈列馆。

  • 晋商博物院陈列账本。

  •   明清以来,驰骋欧亚的晋商举世瞩目,称雄500余年,特别是在十九世纪50年代初,平遥、祁县、太谷等地商人创办的票号“汇通天下”,分支机构广泛设立于国内国际贸易的重要市场和交通枢纽,遍及我国工商业重镇,开创了中国金融业的新纪元。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博大宽厚的晋商胸怀、诚信义利的价值观念、兼容并蓄的商业气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神州大地上留下了灿烂的晋商文化,成为山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讲人:姚宝瑄】

      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立秋》编剧。编写的歌剧《张骞》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话剧《立秋》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全国“五个一工程”特等奖、“文华大奖”、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等国家级重大奖项。

    壹 文明交融——晋商文化的守望与传承

      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许多古老的神话在这里流传。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后羿射日、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一系列神话奠定了民族意识的初级形态和中华民族历史哲学的雏形。《世界史诗的文化地理枢纽》一文指出,东起西伯利亚、蒙古高原,西止地中海东岸,不但是世界史诗的地理枢纽,也是世界历史的地理枢纽,同时也是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传送带。这巨大的绿色文化枢纽地带的核心动力区,则是中亚、中国新疆与蒙古高原。南边农耕区,北边游牧区,长城一线将其融合在一起,山西就是这条线上的原动力区。山西地处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界处,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融的地方。在中华古老文明的积淀下,晋商体现出开放的文化和进取的精神。
      晋商兴起于盐业。山西的河东盐池已经有数千年的生产历史,山西的盐资源占有非常大的优势,运城盐池据考证对华夏文明的起源有直接的作用。比如尧舜禹建都在山西晋南一带,夏商周经济文明与河东盐池有密切的关系。晋商的崛起始于宋代,那时巴蜀的井盐、齐鲁的海盐和陇西的西盐尚未开发,而位于河东(山西西南部)的盐池成为天赐晋人的财富源泉。明太祖朱元璋在长城设置九大边镇,屯兵120万人,为解决庞大的军需供给,允许商人运粮到边关作为补偿,官府给出相应的盐引,也就是贩卖食盐的配额,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食盐“开中制”。食盐开中制度既解决了明王朝北方边镇的军需供给,也让晋商获得了第一桶金,晋商以此为基走向中华大地。
      晋商足迹遍“天下”。虽为地域性商帮,但晋商经营范围、活动地域以及文化的生成地绝非仅在山西本土,而是呈双向交融、互动的轨迹。他们开辟出万里茶道、丝绸之路、皮毛骡马之路、食盐布帛之路、粮米药材之路、烟碱百货之路,贸易扩展到蒙古、俄罗斯、朝鲜、日本等邻近的国家。比如榆次常家从中国输出夏布,从朝鲜输入人参,被称作“人参财主”;介休范家,几乎垄断了对日本的生铜进口和百货输出。
      晋商鼎盛在清代。清军入关之前,山西商人与满人就有贸易往来。清明交战时期,这些商人不仅为清军提供军需物资,还帮助收集军事情报,为此,顺治皇帝登基后,还亲自召见了范永斗等八名晋商。康熙五十三年平定噶尔丹,不少晋商从事随军贸易,得到了朝廷的赏识,并受赐龙票,开始从事蒙俄贸易。晋商开办的山西票号使商业经营与金融资本相结合,据史料记载,票号不仅遍布全国各地主要市镇,还在日本、朝鲜和南亚、东南亚等国家,及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广泛设立分号。当时山西的太谷、祁县、平遥,不但是中国的金融中心,甚至是世界的金融中心。晋商在清代赢得了“汇通天下”的美誉和“中国华尔街”的金融地位。

    贰 家国情怀——晋商文化的魅力与担当

      家国情怀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开启“家天下”的治国之道,进而“家”的概念出现,且延继数千年。大禹立夏推进历史进程,从此中国进入“家天下”的时代,晋文公建立郡县,开创中国政治行政管理,李悝实行“尽地力”“平籴法”开始了中国最早的土地改革、大移民、走西口。在晋商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诚信为本、开拓进取、和衷共济、务实经营的独特精神。作为儒商的晋商是中国传统家国情怀的坚定信奉者和诠释者,造就了清代晋商的“大格局观”,使晋商突破地区限制,在开放意识和水平上领先于当时国内其他商帮。
      晋商有着“家国一体”的价值观念。晋商的精神品格中有家国一体、为天下而忧的情怀,他们的发展从来与国家的大势相连。描述晋商的作品《时令三部曲》,由《立秋》丰德票号的家事,到《清明》的教育兴国,再到《夏至》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分别对应了“家、国、天下”的主旨。《清明》延续了《立秋》的故事背景,讲述了民国初年丰德票号倒闭后,副总经理许凌翔出任“北方大学堂”校长,在国与家的双重危局中恪守“汇通中西、求真知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的16字校训,坚守明理、振兴教育的故事,更展现出民国初年教育工作者和知识分子为国家、为民族的一颗赤子之心和家国情怀。第三部曲《夏至》进一步阐述了“有家才有国,强国才能强家,富国才能强天下”。
      晋商有着浓厚的家族情结。“走西口”表现出的区域文化特点是有勇气走出去闯荡,却没勇气彻底离开家乡。走出去就有活路,走出去就是新天地,但是走出去还要再回到故乡沃土,“走”是为了将来的“不走”,这种走出去与走回来的辩证——从出外创业到归乡置家,正是山西人对“家”的眷恋。晋商的思想与精神对晋商大院的建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晋商大院多建于明、清时期,尤以清代为盛。山西人经商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有所成就后大多选择回归故乡,将积攒的财富筑室买田。由此,山西地区便相继建成一座座古朴大气、布局严谨、“三雕”精美的高门大院。多数大院中还建有会馆、宗祠、书塾和观景楼等,随处可见的雕饰、碑刻、匾额、楹联等都承载着晋商“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理念。
      尊重婚姻、尊重家庭、尊重女人才是晋商最光荣、最值得称赞标榜的精神,在古今中外极为少见。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但是晋商马家却持续十三代之久,其立业持家的根本是“家和万事兴”。晋商大院的祖训中记载:不准纳妾、不准嫖娼、不准私养女子。违者逐出商家票号,除名并废除继承权,无论何人都必须遵守此规矩。因此,大院的礼序空间里有主人们的生命态度,他们盖的不仅是一座院子,更是一种敬畏,对礼序的敬畏,对故乡的敬畏,是一种对“家”的延续和永恒的期盼。
      晋商有着强烈的民族大义。他们与西方资本主义剥削压榨的最大反差就是重仁义、行大道、舍利积德、行商济世,不仅创造了“财雄天下”“海内最富”的商业辉煌,而且造就了一批批思想境界高尚、人格修炼健康、精神追求远大的商魁巨贾和社会精英。他们从财富来时得修炼、财富去处获顿悟,每临家国大事都能以无私无畏的心态面对公众与社会,为推动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进步作出贡献。如晚清席卷山西、震惊中外的“抗英保矿”运动,就是由爱国晋商渠本翘、刘笃敬、崔廷献、常旭春等一大批商界精英组织发动,绅、商、学、民全面参与的反帝保矿斗争。晋商历时十年奔走呼号,并筹资数百万两白银,不仅从英国福公司争回山西采矿权,而且在清末创办了山西首批民族资本投资的采矿企业、冶铁企业和火力发电企业。山西同蒲铁路奏准商办后,山西票商认股60万两、其他产业商认股40万两,并公推刘笃敬为总办,终于建成山西近代第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晋商作为山西民族工业的开创者、奠基者和奉献者,他们曾以“汇入近代史主流的旷世之功”,同工人阶级一起登上中国近代的历史舞台。

    叁 守正创新——晋商文化的价值与使命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璀璨文明史,有强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力量,有深厚的历史底蕴。180万年前,人类最早的文明之火从山西芮城西侯度得以考证;7000多年前,炎帝开启农耕文明;4300多年前,帝尧建都平阳,最早的中国从这里开篇。璀璨600多年的晋国文化奠定了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基石。中国法治文明的篇章从晋国开启,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见证了民族最深入的融合,奏响了古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华章。“乡愁为念、家园为根”,百家姓中超过万数的姓氏,开宗列姓于山西,流淌着血脉基因,洪洞大槐树成为海内外华人的精神家园。天地造化,千年的佛音传送,造就了天下佛山至尊。五百年商界称雄,九千里纵横欧亚。晋商票号缔造了商帮的伟岸传奇。生生不息的黄河流淌中国血脉,伫立千年的长城,凝铸民族精神。坚韧不屈的太行,挺起民族的脊梁。山西孕华夏血脉之基因,集中华之精髓;山西珍存了中华文明最完整的印记,表里山河之间,俨然一座鲜活的“中华文明博物馆”。这就是山西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一结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既推动理论创新又推动文化创新的过程。晋商精神、票号文化和山西宝贵的遗产,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础。《立秋》建立在晋商票号开放与保守并存、守财与奉献共舞的基础上,又对后人给予反思和崛起的希望。《清明》既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又蕴含着剧中人们对清明的政治、清明的社会、清明的天下和清明的教育的呼唤。《夏至》是全年最长的一天,与《立秋》首尾呼应,续写了知识分子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创新的体现。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身为山西的一分子,我们应当无比自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体现继承和发展的辩证统一。山西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先进性及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风俗、习惯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力、渗透力和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根植于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文明根性,这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探索。
      山西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能,我们要继续发扬晋商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思践悟、开拓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山西实践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要高举思想旗帜、聚焦使命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聚焦新时代文化工作使命任务,深入挖掘我省文化富矿,厚植文化基因、彰显文化魅力,积极构建文化传承发展新格局。要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文脉,深化“两个结合”,持续加强尧舜德孝文化、关公忠义文化、能吏廉政文化、晋商诚信文化等三晋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阐释,为山西高质量发展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要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奋进力量,增强文化自觉、强化责任担当、提升能力本领,不断激活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彰显先进理念的气度神韵,让山西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时代光彩。

    本版文字整理:闫书敏 武晨纬 于乐
    主讲人照片拍摄:董继泽
    其余均为资料图
    本版责编:刘玉栖
    版式:刘铁军 路彦青
    中共山西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联合推出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29期

    • 第2023-11-28期

    • 第2023-11-27期

    • 第2023-11-26期

    • 第2023-11-25期

    • 第2023-11-24期

    • 第2023-11-23期

    • 第2023-11-22期

    • 第2023-11-21期

    • 第2023-11-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