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

【深度透视】盘活“方寸地” 开出“致富花”

——我省发展庭院经济观察

  • 陵川县松庙村打造多元庭院经济业态。

  • 武乡县丰州镇魏家窑村农民发展花卉庭院经济。

  • 静乐县庭院经济搞得有声有色。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今年,“庭院经济”首度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明确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
      小庭院,释放“大活力”。近年来,我省庭院经济产业规模日渐扩大,产业种类不断丰富,产销衔接逐步顺畅,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增收新图景。统计显示:2022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省级庭院经济奖补资金4亿元,惠及60个县、466个乡镇、4812个村,累计扶持21.52万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初冬时节,记者在陵川、静乐、壶关等县采访发现,庭院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动力。未来,庭院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诸多难题亟待解决。

    “庭院+”经济风生水起

      虽是初冬,田野里还有农民忙碌的身影。在壶关县东井岭乡北行头村,村民李晨一早就开始在棚里忙乎。
      今年,听说村里要发展庭院经济,他第一时间就递交了种植平菇申请,在村干部的帮助下,他也把平菇种植搬进了自家闲置的院子。“平时不用费太多力,就能把平菇种好,一年至少增收6000元。”李晨乐呵呵地说。
      实施中,北行头村依托村里森宝种养专业合作社,形成了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收购销售、分户经营种植模式,保障平菇质量。
      针对村民资金暂时短缺问题,北行头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垫资为村民代购菌棒,待平菇销售后村民再偿还菌棒款。对种植户实行保底产量、保价收购,让他们吃了“定心丸”。
      今年以来,壶关县坚持政府引导、农户参与,积极探索“庭院+”模式,充分利用农村家庭院落、房前屋后闲置空地,因地制宜、因户而异发展多种类型庭院经济,让“方寸之地”变成“增收之所”。
      小庭院,大经济。近年来,我省把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重要抓手,真金白银投入,高位推动部署,坚持示范引领,梯次布局培育,跟进服务指导,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帮助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在武乡,农民崔清菊的“致富梦”,从庭院直播起飞。
      “欢迎大家来到我的直播间,这里有武乡特产黑花生。”在监漳镇大河西村,46岁的崔清菊做起了网络主播。她的直播场地或是自家小院,或是田间地头。“以前种地一年只能赚3000多元,今年村里发展庭院经济,我就想从事网络直播,把我们的农产品销售出去。当下粉丝还不多,但我有信心做好做大!”
      实践中,武乡县鼓励农户发展“小种植”“小养殖”“小加工”“小电商”和“小文旅”五种经营模式。为调动农民发展积极性,县里投入1000万元,根据庭院经济年度户均收入进行一次性奖补。目前,全县发展庭院经济示范户4000户。
      得益于庭院经济,左权县辽阳镇柏管寺村村民李青芳足不出户,每月就能收入2000多元,既能顾家,又能挣钱。
      柏管寺村海拔高、温差大,清漳河沿村而过,自然区位优势突出。村党支部立足资源禀赋,引进黑木耳种植技术,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2022年,村党支部牵头,采取“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集中流转村集体土地11亩,建成黑木耳产业示范基地。去年,全年收获优质干木耳2400公斤,销售收入约20万元,全村20多户农户通过入股分红、劳动务工等方式实现增收致富,“小木耳”种出“大产业”。
      省乡村振兴局产业站站长张临阳表示,根据庭院经济门槛低、规模小、布局散、可利用资源有限的特点,我们采取分类指导、典型引路、梯次打造的办法,发挥潜在效益,降低风险挑战,逐步形成市有示范县、县有示范乡镇、乡镇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的庭院经济良好格局。

    盘活闲置资源能增收

      秋冬暖阳、阳光正好。“以前靠种地为生,没想到现在凭自家小院和空闲的几孔窑洞赚的钱比之前的多了不少,收入高了还苦轻。”年过六旬的王九全是静乐县王端庄村村民。
      王端庄村位于静乐县城西南5公里处,国道黄榆线纵贯村庄南北,富有生态自然景观的汾河川湿地公园穿境而过,是当地庭院经济发展模式的示范样板村。
      借助“生态静乐”的环境优势和“太原后花园”的地理优势,王端庄村围绕“果蔬种植、畜禽养殖、传统加工、餐饮民宿”四种主要庭院经济业态,不断探索丰富“小种植、小果木、小养殖、小加工、小餐饮”的“五小”庭院经济,开拓出了“四为五小”的经济发展新路径。
      2021年,静乐县选取了10个村试点性开展、探索性推进庭院经济。如今,一个个农家小院,改变了村民传统的农业发展种植模式,延伸了农业产业链,让农家庭院“方寸之地”变成致富的“增收之园”。目前,全县12个乡镇45个村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示范户1738户。
      静乐县乡村振兴局局长赵国清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从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手工等方面入手,支持农户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为实现“美在农家、富在庭院”注入新的活力。
      从当下来看,我省庭院经济主要是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灵活就业,增加群众收入。
      庭院经济有多少种类?目前,我省产业发展业态达20余种,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养殖场等庭院种养产业;发展特色民宿、休闲农庄、采摘体验等庭院旅游产业;创办电商售卖点、直播带货点、快递代办点等家庭服务产业……多种经营模式融合发展。
      在汾西县,通过庭院经济连户发展、形成规模,小小的西红柿犹如“致富果”,映红了村民们的笑脸。
      和平镇张泉村的庭院经济搞得很有起色。究其原因,一方面,加大对农户西红柿栽培、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培训,从种子、生产到销售提供全链条服务保障;另一方面,村委会扶持成立了汾西县盛欢种植加工坊,进一步延伸西红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今年,全村67户村民通过种植西红柿发展庭院经济,带动农户增收6万余元。
      “咱庄户人房前屋后都有个自家的菜园子,也就简单地种点菜供自己吃。”村民杨德景说,“今年县上鼓励我们发展庭院经济,村干部也给村民讲明了发展的诸多好处。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就种上了西红柿,没想到当年就有了收益。发展庭院经济真是个好事,投资少见效快!”
      同样的故事,也在浮山县上演。通过打造特色庭院经济,让“院景”变“钱景”。
      北王镇因地制宜,依托山上海拔较高、空气流通、农户庭院大、农作物多等优势,在乔家垣、梁家垣等6个村发展庭院养羊,坚持专班推动、现场推动、一线推动,发展庭院“小产业”,做好养殖“大文章”。目前,全镇已完成233户养殖户圈舍新建和改造工作,预计户均可增收5000元以上。
      今年以来,浮山县通过科学制定指导意见、合理规划发展目标、全链支持建设发展,凭借“村投公司+”引领、全程指导服务、健全奖补机制,探索微拱棚庭院种植、小圈舍庭院养殖、生产线庭院加工3个路径,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600多户,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民的增收问题,更盘活了土地资源,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庭院美促进乡村美

      陵川县是我省确定的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示范县。一年多的时间,已在11个乡镇78个村,扶持6000余农户发展庭院经济,产业业态达20余种,走出一条小庭院带动大产业的发展之路。
      探索中,当地聚焦农户庭院场地多、闲置率高、群众缺少再利用的实际情况,出台实施方案,争取中央、省市各级资金,以奖代补专门用于发展庭院经济,让小庭院里释放出“大经济”,促进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依托秀美风光,马圪当乡松根铺村整合各家各户的家庭院落和房前屋后的闲置空地,发展起了农家接待、药材种植、中蜂养殖等产业,户均收入达到4.5万元,脱贫户户均收入达到3.7万元,“庭院经济”成为农民致富“新引擎”。据悉,全村有14户办起了农家乐,床位达到100余张。村民们高兴地说,庭院经济就是村民的“聚宝盆”,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在陵川,每个村庄的庭院都散发着不一样的生机,展现出不一样的魅力。该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杨政豪表示,未来将把庭院经济和乡村振兴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一桌饭”“一张床”“一窝鸡”“一群羊”“一片药材”“一棵果树”“一个作坊”“几个蜂箱”的作用,持续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基础设施条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户增收致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庭院经济,让广大乡村既有“看头”,更有“赚头”。全省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围绕“家”“庭”两字做文章,以家庭为阵地,以庭院为载体,普通的农家小院变成小作坊、小工厂,让村民在美丽庭院里发展“美丽经济”。
      “村里房前屋后空地经过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种养结合的庭院经济,美化了村容村貌,村民们还能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说起村子今年的变化,大宁县昕水镇安古村村民单文明感慨颇多。
      安古村是传统农业村,交通方便,距县城仅10分钟车程。今年,村里按照“小规模、大群体,小庭院、大产业”的思路,探索美化乡村环境、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引导和鼓励村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土地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农家乐、露营烧烤等多元化庭院经济。
      村民曹亮家以前房前屋后的2亩多地一直空着,乘着发展庭院经济的东风,他将空院打造成露营烧烤夜市,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品尝,短短几个月收入3万余元。
      “接二连三”出效益。平顺县东寺头乡发展庭院经济,就是利用丰厚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走农旅融合之路。目前,全乡依托自家庭院开办农家乐有110余户,每户年均收入可达10万余元。
      “今年的游客特别多,我利用自家的小院办起了农家乐,虽然辛苦一点,一年也能收入十几万元。”东寺头乡神龙湾村村民元俊说。
      作为最早一批尝试庭院经济的农户之一,元俊通过改造提升了房屋的“颜值”,开办起了农家乐。庭院虽然面积不大,却遍布绿植和花卉,布置简朴但别有情趣,处处展现着原汁原味的太行山风情。

    小庭院蕴藏大潜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庭院经济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正在不断融入新的定位和内涵。
      2022年印发的《关于鼓励引导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脱贫地区庭院经济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类型更加丰富,产销衔接更加顺畅,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发展水平明显提升,通过庭院经济获得的收入持续增加。
      在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我省不少地方对庭院经济进行实打实的扶持,已经初步取得了成果。总结各地的庭院经济成功经验,发现其都具有结合自身优势,找准市场定位,朝着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等特点。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小庭院联结大市场,如何走向更广阔天地?
      张临阳建议,要从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入手,推动产业链延伸拓展,把参与庭院经济农户精准嵌入产业发展链条之中,通过自主创业、龙头带动、互助代管、股份合作等模式,紧密建立利益联结,促进农户增收。
      在杨政豪看来,当下农村缺乏效益好的支柱产业,村民无法依靠产业稳定持续致富。庭院经济除具有“小而全”“多而杂”“美而廉”等特点,对于资本及技术性要求相对比较低,除可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外,还能有效利用闲置资源。他建议,发展庭院经济,要破除传统的小农经济观念,以市场化为导向,因地制宜找准符合当地特色的产业,通过立体的产业融合逐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庭院生产产品的附加值,拓展庭院经济增值增效空间。
      由于庭院经济并非规模化经济,可利用的资源有限,且非常分散,在初期都是农户单打独斗,需要独自面对市场风险。
      赵国清表示,对于农民,尤其是脱贫地区的脱贫群众来说,尚不具备这个能力。因此,需要政府的帮扶政策,需要政府更多的资金、技术和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并进一步扩充和拓展,才能促进庭院经济在乡村稳定发展,直至进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要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庭院经济需要有思想、有见识、有志有谋的年轻人,通过人才回归做出一庭院一特色。
      发展庭院经济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受益最大的是农民,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成为关键。多位相关人士表示,庭院经济要充分发挥其效益,亟待政府出台鼓励政策,给予贷款、财税等方面的优惠,提供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的服务和培训,对于一些生产经营好、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庭院经济户,给予相应的物质、荣誉激励,让他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培育打造龙头主体,形成龙头联农带农机制,真正把“小庭院”做成“大产业”。

      相关链接

      庭院经济是指农民以自己的住宅院落及其周围为基地,以家庭为生产和经营单位,为自己和社会提供农业土特产品和有关服务的经济。
      庭院经济的概念是由我国经济学家于光远在1984年提出的。在过去近40年间,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不同类型、多种经营模式的庭院经济,正在让农家庭院承担起多样功能,演绎出多彩角色。

    本报记者赵建军
    本版图片:本报通讯员摄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30期

    • 第2023-11-29期

    • 第2023-11-28期

    • 第2023-11-27期

    • 第2023-11-26期

    • 第2023-11-25期

    • 第2023-11-24期

    • 第2023-11-23期

    • 第2023-11-22期

    • 第2023-11-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