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靓、更美、更净,乡村“蝶变”绽新颜。
联排成栋的住宅托起村民们的“安居梦”。
多处发力,平定积极探寻着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药茶、富硒农作物如今成了富民产业。
冬日的大棚里满眼新绿。
田野里渐次金黄,满眼都是丰收的景象。
放眼晋东,太行山脉连绵起伏。
这里,是一片放飞梦想的广阔天地;这里,是一方大有可为的逐梦沃土。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近年来,平定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呈现出起步良好、稳中有进、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
业兴 提升特色现代农业水平
打包、搬运,不一会儿的功夫,一摞摞已经放入托盘的鸡蛋就码放得整整齐齐。初冬时节,平定县裕盛养殖有限公司蛋鸡养殖场里,一派忙碌景象。
“公司生产的是富硒鸡蛋,经常供不应求。厂区的扩建项目目前鸡舍主体已经完工,设备基本安装完毕,再过一阵子就能投产。”平定县裕盛养殖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赵晓波说。
产业兴则乡村兴。发展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治本之策,也是乡村振兴的长远之计。
成立于2013年的平定县裕盛养殖有限公司位于平定县岔口乡甘泉井村,是一家集智能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于一体的蛋鸡养殖和鸡蛋销售企业。公司现有2栋鸡舍,存栏蛋鸡10万余只,日产鸡蛋4000公斤左右。随着近年来阳泉市大力推进富硒农业产业发展,公司上下锚定科学养殖,坚定地走上了让小蛋鸡“孵出”大产业的道路。
全力做好“硒”文章,是阳泉市扎实推进农业特色转型的生动实践。随着山西农业大学阳泉富硒产业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阳泉市富硒农业产业发展开启了新征程。
乘着富硒产业快速发展的东风,平定县将富硒农业产业作为做好“土特产”文章、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支柱产业来抓,不断加大政策、财政、项目等要素支持,全产业链推进富硒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我们之所以敢说小蛋鸡‘孵出’大产业,鸡蛋品质好是关键。”赵晓波说,去年,公司将鸡蛋样品送到北京检测,结果显示,鸡蛋达到我国富硒产品硒含量国家标准,被认定为富硒鸡蛋。
一同走进鸡舍,满满的“科技感”颠覆着人们对鸡舍的认知。鸡舍门口安装有智能环境控制设备,上面清晰显示着鸡舍里的温度、湿度、通风情况、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如果某项数据出现波动超出规定值范围,鸡舍内的相关设备会启动,以此控制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让蛋鸡始终处在较好的饲养环境中。此外,平定县裕盛养殖有限公司在喂料、喂水、清粪、收集鸡蛋等环节也实现自动化,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工人劳动强度,也让养殖变得更加科学、可控。
小蛋鸡“孵出”了大产业,微量元素为全县的发展注入动能。下一步,平定县将对标对表全省、全市专业镇建设要求,坚持强龙头、树品牌、建集群,以富硒农业产业为抓手,持续培育推广平定富硒农业产业品牌,构建起集农业、旅游、康养、研学、科普于一体的富硒农业产业链,为全县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人旺 激活乡村振兴人才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打造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领导农业强国建设能力的“三农”干部队伍,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
“我的专业是传播学,主攻广告设计、新闻写作、活动策划等,爱好是摄影。在镇党务办工作时,共策划制作抖音视频30余条,播放量高达50万,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也是对我深深扎根于农村,致力奉献青春于农村的强大动力。”来到平定县张庄镇到村工作的大学生李林说。
张庄镇是平定县的矿产资源大镇、工业和交通重镇,下辖30个村,目前有30名到村工作大学生。张庄镇党委书记王耀昌介绍,目前镇班子成员中的5个人都曾是大学生村官,这批年轻人也成为了张庄镇乡村振兴的“新鲜血液”。
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根本保障。平定县始终坚持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选人用人导向,着力打造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骨干队伍,持续推动政策向乡村一线倾斜、人员力量向乡村一线集聚。
在用人环节,平定县结合各村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实际,充分尊重大学生个人意愿、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实施到村任职双向选择,保证人岗相适、人尽其才,充分激发青年干部的干事热情。同时,引入“平急结合”机制,在统筹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在重要工作、重点任务、重大活动中,对到村任职大学生统一力量、集中使用,在实战中锻炼人才队伍、在实践中发现堪当重任的“好苗子”。
与此同时,平定县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摸排在外的退休干部、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优秀人才情况,全面掌握他们的基本信息、工作领域、职业特点等,推出服务优秀人才的政策,在土地使用、项目申报、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为实施“人才回引”打好基础。
村美 好风景奔向好光景
干净整洁的街巷、古朴典雅的石头民居、绿意盎然的小游园……
沐浴着暖阳,冬日里的西岭村如一幅祥和、温暖的画卷。
这如诗如画的美景背后,凝聚着西岭村持续推进村容村貌、推动乡村振兴的决心和干劲。
西岭村村如其名,村子位于山岭上,少有平地。曾经,村民居住在不同的“小山头”,户与户之间以土路相通,每逢雨雪天气,道路十分难行。当时的西岭村环境脏乱差,房前屋后农具横陈、鸡窝乱砌,煤堆、土堆就在院墙外,挤占了原本就不宽的街巷。
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岭村就抢抓国家、省、市植树造林的政策机遇,打响了“造林绿化战”。连续几届支村“两委”班子开源节流、多方筹资购置树种,把植树任务分配到组,再由组分配到户,最后落实到个人头上。
“当时,大伙儿心里憋着一股劲,就算下地、上班再忙,也要帮村里完成植树任务。”提起延续多年的“增绿行动”,村民王玉萍感慨良多,“如今,俺村荒山披绿,树木从原先的6000余株增加到16万余株,树种有白皮松、侧柏、银杏、云杉等几十种。有了大片树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俺们住着更舒坦了。”
农村要振兴,规划要先行。
在西岭村前期规划工作中,通过走访村民百姓调研,广泛听取征求村民意见建议,认真吸纳群众合理诉求。同时,以召开村民代表会、村干部会等形式征求意见,切实做到“开门编规划”,并将通过的规划编制成果“上墙”“上网”公示公开,确保规划成果看得懂、记得住、能落地、好监督。
2000年,西岭村开始拆违治乱,整修村内道路,投资改造了进村道路,硬化了村内主要街巷。近年来,西岭村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实施进村道路和街巷硬化、旱厕改造、污水处理、垃圾治理、照明亮化等一系列工程,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
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是环境整治的第一步,随后,村里又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一系列工程。近年来,西岭村多次聘请专家规划指导,因地制宜设计修建了一批充满文化气息的人文景观,内藏各种传统文化典籍的文昌阁,藏有几百种农家文物的崇智园,烈士纪念馆怀士园,文化小游园盛园、百福园、禄壁、百寿亭、四喜亭、品霞亭、颐年堂等。村里还建成了“西岭赋”“二十四孝”“二十四节气”“千字文”“百家姓”等石刻文化长廊。人们置身其中用心品读,可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从昔日的“山高、风猛、村子穷”,到如今的“村美、人和、家家旺”,变化的是人们对西岭村的评价,不变的是西岭村历届支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持。
环境好了,庭院美了,家风正了,人心也齐了。如今,村民通过扮靓自家庭院,不仅养成了居家保洁的好习惯,也培养起了维护村庄环境卫生的新风尚。“但见绿植红花相映成趣,俨然一副乡村生活的美丽画卷”,成为乡容的一个亮点。
本版文字:苏晓晨
本版图片: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