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山西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系列宣讲(十)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凝聚时代奋进力量——不断推进新时代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民歌里的山西

——山西革命民歌的审美特征和时代价值

  • 《太行大合唱》在山西大剧院首演剧照。

  • 《太行大合唱》在山西大剧院首演剧照。

  • 非遗传承与教育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闭幕式音乐会剧照。

  • 非遗《河曲二人台》研培项目赴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演出剧照。

  •   民歌作为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风土人情、爱情婚姻和生活实践,是人民交流情感的载体、传播知识的媒介、娱乐消遣的工具、日常劳动的助手、社会斗争的武器,具有深刻的人文研究价值。
      山西享有“民歌的海洋”之美誉。山西民歌历史悠久,曲调优美、易于传唱,题材丰富、感情真挚,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山西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歌从诞生至今,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它是一种文化复合体。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同时也是“民歌的海洋”。山西的民歌里有道不完的历史,唱不够的美景,讲不完的故事,诉不尽的情怀。

    【主讲人:韩晓莉】

      太原师范学院副校长、教授。曾在第二届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荣获山西赛区一等奖,近年来创作了交响合唱《太行大合唱》、歌曲《父亲》《再唱山西好风光》《晋中颂》等,其中《父亲》获“迎接党的二十大山西省原创歌曲奖”。

    壹 高原风——山西民歌的恒久魅力

      民歌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歌曲《弹歌》反映了原始氏族社会的生活状态,口头性歌曲这时已经产生,并被有意识记录。随着精神的独立,民歌出现传情达意的功能,“候人兮猗”,便是涂山氏之女思念治水未归的丈夫而发出的感叹。之后,中国民歌历经中国古代社会、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时期一路走来,不仅表现出了时代性和历史性,而且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韧性,表现了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
      《论语·泰伯》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足见音乐对民族文化构建的重要性。民歌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民歌作为音乐艺术存在,从来都没有固步自封。它既有着音乐文化的内在特质,又彰显着基于曲调、语言、思想等文化层面的妥协、融合与传承,从这一意义而言,民歌就是一种文化传承。
      中国民歌歌词具有简单朴实、平易近人、生活灵动等特点,是天然未雕琢的天籁之音。中国民歌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也是现代文明的符号,民歌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和瑰宝,代表着中国向全世界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山西可收集到的民歌有2万多首,其中有1374首被收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可分为山歌、号子、小调、秧歌、套曲五大类。山西民歌是中国革命民歌的杰出代表,1840年以后,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山西就有歌颂农民斗争的新民歌出现。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后,山西民歌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起到了“帮助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

    贰 黄土情——山西民歌的文化根脉

      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山西人民脚踏着厚重的黄土高原,面对着奔腾不息的黄河,创造和发展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被誉为“黄土地里种出来的歌”。山西不同的自然、人文环境、民风民俗、地方方言等形成了山西不同的民歌。

    民歌里的表里山河
    ——封闭地域与独特音阶

      晋西北民歌文化区地处黄土高原东缘的沙地黄土地带内,这里有千沟万壑的黄土,有九曲十八弯的黄河,它处在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界处,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所在,也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的故乡。这里最典型的民歌就是处于西北高原的河曲、保德、偏关一带的民歌。河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地理自然环境造就了这一带农民“走西口”的迁移生活,也因此有了那感人至深的《走西口》等一批民歌。
      晋北民歌文化区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东北部,是我国典型的农牧交错带。这里有着复杂的地质地貌,山岳、丘陵、盆地交错分布,此外这里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多种类型的民歌见证了这里古来的战火不断、政权的更迭频繁以及民族的融合。定襄民歌《大红公鸡毛腿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歌曲结合轻快活泼的曲调、徵调式,是山西音乐风格的典型代表;儿化字音、虚衬字音、叠词字音是山西地方方言的特点,这些综合在一起表达了炽热的情感。
      晋西民歌文化区位于山西黄土高原和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黄土集中成片地分布在这里,巍峨的吕梁山纵贯全境,地貌沟壑纵横,坡陡沟多,山川阻隔使得境内交通阻塞交流不便。这里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旧石器时期的文物数量众多,商代的铜器全国罕见,汉代的画像石叹为观止。这里的民歌丰富多彩,表现领域宽广,曲调也呈现出交织状的地域文化特质。民歌《春节序曲》是刻在国人心中的年的声音、年的记忆,这就是我们山西民歌给予中国每一位百姓最温情的美好,也是山西民歌送给每一位中华儿女最美的乡愁。民歌《交城山》是一首小调,也是山西民歌中的第二种类型。这首民歌形成于清代,并流传于文水、交城一带。歌曲语言朴实,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音乐简洁,下行的级进旋律法,又有凄凉、哀怨的内涵。
      晋中民歌文化区以晋中盆地为中心,这里自战国以后,一直处于全国南北、西北走向的交通要冲,是三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区域。这里地处山西腹地,民歌种类众多,因其在地域上不与外省相邻,故而特色鲜明。民歌《看秧歌》是山西民歌五大类中秧歌的典型代表。其特点是明快、活泼、节奏性强。七声羽调式、五个乐句,除第三句外每一句的第一小节都是弱起小节,具有戏曲“腰板”的特点,也体现出民歌向戏曲过渡的艺术特点。此外叠字的运用、衬词方言的运用等这些都是这首民歌的独特之处。
      晋东民歌文化区位于太行山脉以西,黄土高原以东,这里扼守着山西的东大门,山明水秀的娘子关见证了金戈铁马的历史,洞穴幽奇的藏山传承了忠肝义胆的故事,丰富多彩的民歌奏响了歌颂历史的乐章。左权开花调是代表性的民歌。在左权开花调中,不只是植物可以开花,所有一切用来作比喻的东西都可以开花,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山歌形式,左权开花调以委婉、清秀的曲调,规整的节奏赢得了民众广泛的喜爱。《桃花红杏花白》是一首典型的山西风格民歌、上下句、徵调式、节奏规整,这首民歌被改编的形式有声乐各种唱法、合唱、器乐等形式,已经成为山西声音的典型代表。
      晋南民歌文化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丁村文化”遗址、“匼河文化”遗址,也都在这里。历史上所称“河东郡”“平阳府”都指这一带。这里也是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历史上人才辈出,文物古迹较多,是我国戏曲的发源地,被称为“戏曲的摇篮”。沁源民歌《大挑腔》,是山西民歌类型中典型的秧歌。以“宫、徵”调式为主、缺少四音级的六声音阶:123567。另外,沁源秧歌旋律上起伏较大,调式主音向上向下作七度、八度的大跳极为常见,有的竟超过了十度。采用音调与节奏相结合的方式,与这一地区以上党梆子为代表的戏曲以及以潞安鼓书为代表的曲艺的音乐色彩一致,形成了粗犷豪放、强悍明快的风格。

    民歌里的三晋文化
    ——莜面栲栳栳与锣鼓唢呐

      莜面栲栳栳是山西人典型的面食,而锣鼓唢呐是山西人惯用的乐器。它们分别成为山西衣食住行与婚丧嫁娶的两个标志,山西民歌中的三晋文化亦与此一衣带水。
      关于衣的民歌反映着制衣、穿衣等各个环节。关于食的民歌涵盖食物的种植、收获、买卖、制作等不同方面,数量众多、内容十分丰富。关于住的民歌,有不少是民歌中的劳动号子,这类民歌现在已经失去了其实用意义,而更多地体现了其艺术价值。关于行的民歌反映出山西复杂的地貌,呈现出水路、陆路、山路各异,坐船、坐车、骑马多样化的形态。
      在山西婚俗文化中,民歌在山西的婚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在哪个时期,婚姻程序即使再简单,也从未被摒弃过。丧葬文化至今在山西的广大农村中,有礼必有乐的观念在人们心目中仍占据一定的地位,因此凡是举行丧事的家庭,必然会用乐,举办丧事普遍要请乐班奏乐。在春节、元宵节、龙抬头、春分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都会有大量的民歌记录这些生活中的仪式特点。编唱民歌已经成为人民在这些特殊节点抒发自己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和进行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

    民歌里的黄土情深
    ——安土重迁与至情至性

      《礼记·乐记》云:“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谈及感情,我们通常会以亲情、友情、爱情三种最亲密的关系情感为主,长期与土地打交道的农耕生活,使山西人与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流进血液注入骨髓,使山西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文化生态无不打上了鲜明的黄土地烙印,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亲情在山西人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身处何地,都会牢记家人的关怀和期望,这种家庭观念使得山西人重视亲情,愿意为家人付出一切。友情在山西人的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山西人热情好客、待人友善、诚实守信,注重与朋友之间的交流,懂得在困难时相互支持。山西人对爱情有着独特的追求和态度,因广袤的黄土高原、一个在那山上和一个在那沟里的阻隔等因素,使得原本卿卿我我的爱情变成了一种呐喊式的宣泄,但是爱情的主题依然是最美的一束光,照耀着每个人平凡而真实的生活。

    叁 太行魂——山西民歌的红色基因

      山西民歌主要分布在晋东、晋东南的太行山区和晋西北的吕梁山区。伟大的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成为时代赋予山西的最强音。大量革命题材的新革命歌谣以其高昂激越、明亮雄伟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以及朗朗上口、鼓舞人心的歌词得以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
      《在太行山上》,由桂涛声作词,冼星海作曲,产生于山西陵川。1938年,词作者桂涛声作为牺盟会代表来到陵川工作。桂涛声感慨于太行山“千山万壑,铜墙铁壁”的巍峨壮观景色,并为当时太行山上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参军抗日的救亡热情所感动,激情迸发、灵感闪现,在香烟包装纸上草就此歌词。冼星海拿到词之后备受鼓舞,也很快创作出了这首抒情性和进行曲旋律完美结合的合唱经典《在太行山上》,使得歌曲在饱含情感的同时,也描绘出战士们激昂的斗志和乐观革命精神。
      吕梁是具有悠久革命传统的红色老区,它不仅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红军东征的主战场,当时的兴县蔡家崖还是晋绥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歌唱英雄刘胡兰》等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歌曲响彻吕梁山。《歌唱英雄刘胡兰》是在山西民歌《苦伶仃》的基础上改编的。新曲根据歌词的四句结构,对原曲调的句式结构进行了调整,由三句半改为了五句结构,第五乐句的开头巧妙地加入了衬词“哎咳哎咳哟”,并对尾音进行了八度翻高,体现出了劳苦民众高超的创编能力和准确的艺术感受力。该民歌深切表达了广大革命群众对刘胡兰烈士的无尽缅怀和深情歌颂。
      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山西就已掀起了革命文艺运动。著名的七月剧社就是革命文艺运动的杰出代表,它诞生于晋西南,活跃于晋西北,成为晋西北的文艺支柱,在艰难抗战时期为人民群众、军队带来了精神慰藉。
      山西革命民歌具有历史生动性。每一首抗战歌谣都包含了一段历史、讲述了一个故事。通过厚重辉煌的山西革命历史,将这些流传于山西各个地区革命根据地的歌谣,与历史、生活相融合,铸就了山西红色文化。
      山西革命民歌具有艺术独特性。革命歌谣的创作最大限度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歌谣的艺术表现形式,保留歌谣原有的美学特征,又存在着变异性、战斗性、广泛性的特征。比如说变异性就包括:主题的变异、词语的变异、情节的变异等。
      山西革命民歌具有民族凝聚力。山西作为八路军立足和发展的故乡,建立起革命根据地、创作出革命歌谣、展现出坚韧不屈的民族性格。通过民间文艺的形式凝聚人心,抒发爱国民族情感,也通过一首首革命民歌,激发了民众的民族意识、唤醒了民众的民族觉悟。
      学习、研究并保护、传承革命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最佳路径,抗战文艺既是革命文化又是中国现代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抗日革命歌谣不仅在当时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大型情景交响合唱《太行大合唱》,由太原师范学院创作,充分挖掘了太行文化的红色基因和时代价值。作品由“不屈的太行”“父辈的太行”“奋斗的太行”“追梦的太行”四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热情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和太行儿女,不畏强敌、不怕牺牲、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民族性格和精神风貌,再现了中华儿女在民族危亡之际的顽强抗争。第二乐章生动呈现了革命先辈在救亡图存中拔地倚天的伟岸身影,一场场漂亮仗为历经磨难的太行带来了新的希望,一株株红星杨为顽强不屈的太行带来了新的梦想。第三乐章讴歌了新时代革命老区建设新山西、新太行的奋斗精神,一幅幅国家建设时期的宏伟蓝图跃然眼前。第四乐章礼赞中国共产党心系人民、领导太行民众踔厉奋发新征程,礼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新时代的中国扬帆起航。
      文艺内容紧密联系时代主题,才能充分发挥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的社会是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取得了诸多成就。文艺作品必须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真正走进人们的心灵。近些年来,《吕梁颂》《走西口》《远情》等一批以山西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作品受到大家广泛欢迎。
      民歌既是人民之歌,也是时代之歌,它凝聚着百姓的智慧,记录着历史的变迁,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愁与恨、爱和怨,讲述着新时代的美与乐、喜和欢。面对当前多元文化,山西正在用民歌传承着文化根脉,用艺术点亮文化自信,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给世界,让充满文化自信的新山西在全世界熠熠生辉。

      本版文字整理:闫书敏 于乐
    主讲人照片拍摄:张源涛 其余均为资料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04期

    • 第2023-12-03期

    • 第2023-12-02期

    • 第2023-12-01期

    • 第2023-11-30期

    • 第2023-11-29期

    • 第2023-11-28期

    • 第2023-11-27期

    • 第2023-11-26期

    • 第2023-11-2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