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副刊

《只此青绿》舞绘“江山图”的隽永韵味

  • 舞剧《只此青绿》剧照

  •   从2021年舞剧《只此青绿》首演于北京,到2022年借势央视虎年春晚“青绿”段落的精彩展现,“青绿”舞剧火遍全国。2023年11月,舞剧《只此青绿》终于在山西大剧院演出亮相,满足了山西观众一睹真容的审美期待。

    叙事:以舞为媒,穿越古今

      舞剧《只此青绿》以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为原型,将画家王希孟的创作过程以舞蹈的形式讲述、排演,并通过舞蹈艺术的动态之感复刻原作中静态的山水之美。从宋代画作跨越到舞蹈演绎,《只此青绿》以舞为媒讲述《千里江山图》的故事,让一幅展品跨越千年时空从博物馆漫步舞台,这种跨时空的叙事方式令古老的画卷焕发年轻的生机,整个剧作被分为“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这几个部分,基本按照时间的顺序将王希孟获取颜料、构思、研磨、创作的过程如数展现在观众面前。整个叙事线索简洁明晰,引人入胜。
      剧首以故宫研究员(即展卷人)的视角穿越时空,展卷人来到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前的时间,并跟随王希孟的脚步亲历该名画的创作过程。剧情中段,王希孟向宋徽宗进献画卷屡次遭拒,构思《千里江山图》时内心苦闷、压抑,因寻不到画作意义与生命真谛时而怅惘,生命中的种种磨难困苦都变成王希孟作画时的灵感。这个18岁的少年,在生活中会为锦绣山河而触动,为江上渔者而感动,他的创作因此有了激情、有了情绪,甚至有了一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疯狂感,其所感所思皆勃勃然积于心中,欲势喷吐而出,当连绵的青山在画卷中慢慢成形的时候,一切仿若梦境。剧尾是在喧嚣的博物馆中,在《千里江山图》的展台前,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他们纷至沓来只为目睹一眼此画。游客们在悠长的画卷前驻足、凝视、交谈、沉默……展卷人站在画卷的一侧,画卷的另一侧则是少年王希孟,二人遥遥相望,一眼万年,展卷人向王希孟深深鞠躬,王希孟对展卷人作揖回礼,长达12米的展台成为衔接千年的桥梁,二人在桥梁的两端用手臂模拟山川的形态。这一刻,时空交错,天地相融,这是创作者与欣赏者的相遇,更是历史与现代的交汇。此情此景,咫尺便是天涯,刹那便是永恒。优秀的文化总是相通的,《只此青绿》中的这一片段与电视剧《神秘博士》中梵高穿越的情节有异曲同工之妙,梵高跟随现代人穿越时光来到现代,在奥赛美术馆看到人们前来欣赏他的画展。在属于梵高的展厅中,游客们络绎不绝,并对着一幅幅画作赞不绝口,眼前的一切令梵高如鲠在喉、泪如雨下。而剧中“他不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作为一个人类个体,亦同样伟大。”的这一句评价对于王希孟而言也无比契合。

    意境:笔墨意象,生命景观

      舞剧意境的创造,离不开刚柔并济的肢体语言、出其不意的舞台设计与引人入胜的音乐伴奏……诸多艺术表现形式凝聚在舞台中,营造出虚与实的协调、情与景的交融,以此抵达“象外之象”与“景外之景”的高度。舞剧《只此青绿》从演员表演、舞美设计再到乐曲的伴奏都具有匠心独运之处,令观众在有限中见无限,从现实中步入梦境。
      《只此青绿》中“青绿腰”的展现是为人称道的舞蹈段落。演员通过自己的肢体形态以及群体的队形变幻模仿山峰重峦叠嶂、万壑绵延的景象,其灵感源于《千里江山图》中一个名叫“险峰”的意象,通俗来说就是山峰陡峭与险要的走向与趋势。在舞台上,身着白衣的王希孟在场中作画,而饰演群山的舞者则身着青衣梳着高髻缓缓上场,并与身后屏幕上呈现出画卷中的丹青相融。众“青山”以90度的下腰动作来模仿群山险峰,造型错落有致,动作变幻密集,将画中山水的沉默静态幻化为灵动生机的样态,舞者与画卷动静结合,给予观众虚实相生的感官体验。
      在舞台设计方面,为营造“画中之景”的层次感,《只此青绿》的舞台是四环同心圆的样式,每一层的转台都可以交错转动,构成一个古今交错感十足,瞬息万变的舞台空间。在表演的过程中,舞台转动不息,仿若中华文化的年轮,深刻隽永。舞台的正上空分别有六块环形屏幕,这些屏幕跟随剧情的推进而变幻造型,更新着内容,时而呈现山水景色、时而呈现诗词歌赋,屏幕内容的变幻不仅与表演形式形成一种虚实互补的关系,而且予人一种“掩卷沉思,荡气回肠”的历史感。从展卷人以回溯历史的形式穿越到过去,时空上具有“虚”“实”交错之感,王希孟所生活生存的年代为“虚”,而展卷人与其所在的时代为“实”。六块环形屏幕随叙事与场景的变换也是为了将时空交错的神奇之感,与虚实相生的梦幻之感皆表现到极致。
      《只此青绿》的背景音乐以古琴为主,古琴音色深沉且悠扬,它是汉族最早的弹弦乐器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文化象征,其音色呈现出一种悠久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沉淀感。因为《只此青绿》整体呈现出一种缓慢、淡雅之感,所以背景的古琴声旋律轻柔、回音绵长、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曲调将观众带到一种空灵安宁之境。“问篆”“唱丝”“寻石”与“习笔”的内容是展现作画工具、材料的生成过程,这些段落体现着劳动人民的勤奋与智慧,更展现出传统手艺人的匠心独运。在剧中,篆刻者舞姿恢宏大气、织丝少女体态轻盈柔美、采石老者步履蹒跚却坚定向前、制笔妇人利落干脆一气呵成……背景的古琴声如影随形却并无单调之意,因为古琴的旋律随剧情的变动而变奏,背景曲调的转换配合舞者的动作而强弱得当。当劳动者辛勤耕耘之时,王希孟以一种旁观者之态,深入观察、细致体验,在潜移默化中萌生艺术创作之感,且愈演愈烈,最终他铺卷研磨,拿起画笔欲挥洒自己心中的万里江山。此时的背景音乐,以西洋乐为底、古琴为主旋律、古筝以作辅助,不同的乐器交织相融、杂而不乱,就如王希孟千丝万缕的内心。
      从舞蹈舞美到配乐安排,《只此青绿》从不同的角度传递着中华传统文化,诠释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

    题意:只此一卷,流传千载

      舞剧接近尾声,王希孟画毕搁笔,身后的“青山”融入一片丹青之中,屏幕上缓缓出现“无名无款,至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的字样,短短16字却将王希孟呕心沥血的创作过程与《千里江山图》经久不衰的保存价值尽数概括。
      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时年仅18岁,他用半年的时间完成这幅画作,不久便辞别人世,仿佛他此生的使命就是为完成这幅鸿篇巨作。“纸寿千年,绢保八百”,但《千里江山图》历经900余年,画卷保留仍旧无恙,这一切得益于工艺的精良与磨制颜色时的用心,其创作之路何其艰辛。
      《只此青绿》是如何将王希孟作画时的辛劳如数展现给观众呢?答案在“入画”中。“入画”这一部分诠释的是王希孟灵感涌现激情作画的场景,短短的8分钟将王希孟半年创作的过程凝练浓缩。王希孟下笔如有神,笔起笔落间,心中的壮丽景象跃然纸上,当画作完成时,王希孟撕心裂肺地痛哭,将胸腔中的情绪尽情释放,此时观众凝神静气,继而掌声如雷,此时此刻,众人与王希孟的情感交织相会,达到一种生命的互动与共鸣。
      《千里江山图》的诞生,源于笔者千百次地勾勒;而《只此青绿》的呈现,同样离不开舞者千百次地练习。笔者痴狂,舞者亦然。舞台上是展卷人与王希孟的相遇,而舞台下是观众与王希孟的重逢,尽管我们之间相隔近千年,但文化的价值就体现在这漫长的岁月之中。王希孟的创作之路饱含艰辛,而《只此青绿》的创作也并非轻而易举。谁的人生不曾有过荆棘遍野的至暗时刻?但磨难与困苦终在须臾间,前路会有柳暗花明时。其实观众眼中的王希孟,是自己心中的影子,这一刻,观众所体验的是自己与内心的震荡。
      《千里江山图》对于王希孟而言,是一生仅此一幅的记载,这是“只此”的意义所在,而对于画作本身而言,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令其流传至今,它便是那个唯一。《只此青绿》所做的不仅仅是复刻描摹山河美景,更是在传递一种人文情怀,表现国之工匠的精神与胸怀。

    王雨轩 燕筠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07期

    • 第2023-12-06期

    • 第2023-12-05期

    • 第2023-12-04期

    • 第2023-12-03期

    • 第2023-12-02期

    • 第2023-12-01期

    • 第2023-11-30期

    • 第2023-11-29期

    • 第2023-11-2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