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看见彩塑的精彩

——读《山西文物日历2024年·彩塑》

  近日有闲,翻看《山西文物日历2024年·彩塑》一书,很有些感触。
  佛教东传,伴随进入者,尚有造像的石雕与泥塑制作工艺。南北朝之前,中国寺庙中的造像以石刻为主,隋唐以后,随着佛教信仰的全民化,彩绘泥塑工艺渐在民间普及。犍陀罗的灰泥塑与中土的彩塑,从制作到体量毕竟有别,中国化的过程,丢失了一些元素,也添加了许多内容。
  山西则是北方地区古代彩绘泥塑艺术最早普及的地区之一。其具有鲜明的特征:全省从北到南现存的12700余尊彩塑,分属于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等历史时期,跨度越千年,绵延不绝。无论是存世数量,还是艺术质量,均居全国首位。一些塑像借助宗教教义,表现着世俗化的题材,由此对宗教神像赋予了人性。圆雕、高浮雕、浅浮雕、透雕、镂刻、悬塑、壁塑俱全。大者丈余,小者不盈尺。本书涉及南北36座庙宇、43个单元的彩塑作品,却仍有挂一漏万之嫌,即便著名者,也有漏收,且作遗憾矣。
  宗教造像的审美意识首先着眼于宗教,虽以现实中人为蓝本,却非取自具体一人。人性与神性之间,五官手足,身段比例,或伸或缩,衣饰装扮,皆仙界想象,理想化状态,以此产生一种亦神亦人的距离感,表达崇高与审美意趣。神是人的想象,其形象虽由现实中的人转化而来,却是观念化人之面貌,具有知性的秩序。宗教造像在于以具体形象,衬托精神世界,以造型之美,印证一个正觉哲思的世界之真。其已脱离艺术对象,上升为对审美的普遍抽象。由天衣飞扬,满壁风动,而三维空间,动势形体,似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由体积意识,轮廓意识,而环境意识,象征意识,此即泥塑的审美所在,生命所在。一动一静的对比,一张一弛之相形,还不是艺术表现手法中的至高境域,而“不动之动”较之显然又高了一个层次。
  那些不动声色、泰然自定的神祇,措置裕如、行若无事,看上去雍容华贵,堂而皇之。帔帛翻飘于后,璎珞悠荡在前,面有喜色,眼含芹意,貌丰骨劲,烟霏露结,宕逸不空怯,纯净有意浓,活脱脱无限精彩。博带的萦绕飞舞,翩跹柔曼,有水一样的姿态,俨然泥土上的十八描。但凡称得上艺术者,无论是作为主题的佛陀、作为陪衬的侍者,还是算得背景的水波、算得附属的衣纹等等,缘卓越超拔而彪炳不朽,缘魁奇翘秀而容光焕发。将一团泥土飘扬起来、轩昂起来后,便同时赋予了泥土一次生命的过程。
  这些泥塑,虽说形骸有异、纪元不同,实质却同,实质里的艺术品性也同。依依袅袅、潺潺湲湲的生命,原本也源自一团委委琐琐、疙疙瘩瘩的泥土。
  彩塑不是建筑的附属品,而是内容的主体。木质建筑不易保存,彩塑更易损毁。殿坍塑不存,殿在塑未必存,或潮湿,或人为,今之所留,十不存一。消逝宛残霞、殂谢若岁月的定数是其共同的取向,那不叫悲壮,是规律。山西彩塑存世数量全国居首,在于气候干爽、兵燹较少,且分散偏隅于各处,还在于这片土地上淳朴百姓的保护。

介子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07期

  • 第2023-12-06期

  • 第2023-12-05期

  • 第2023-12-04期

  • 第2023-12-03期

  • 第2023-12-02期

  • 第2023-12-01期

  • 第2023-11-30期

  • 第2023-11-29期

  • 第2023-11-2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