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要闻

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

——二○二三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之四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越是经济面临严峻复杂形势,越要聚焦民生关切、兜牢民生基本线。
  岁末年终,新华社记者在一线调研采访中观察到,各地各部门在全力稳增长的同时持续擦亮民生底色,扎实推出一项项惠民政策,落实落细一件件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经过技能培训实现更好就业的务工人员难掩自豪表情;获得高比例医保报销和救助的困难家庭如释重负;在社区食堂解决吃饭难题的老人露出满意笑容……这一幕幕,交织着温暖和喜悦,彰显着人们最真切的民生获得。

“真金白银”投入,提升民生温度

  在位于湖北武汉市硚口区越秀财富中心25楼的武汉市德发电子信息有限责任公司,记者碰到入职不久的沈航。
  “经过2个月见习后,我9月已通过公司考核并转正。”回想此前错过不少招聘机会,工作一直未落实,沈航坦言当时心中很是忐忑,“来到德发见习,发现前景和待遇都不错,经过双向选择,我们一批应届生许多都留下了。”
  为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武汉市人社部门在607家企业建立了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企业享受见习补贴,成功留用的学生及其企业还额外享受就业补贴。2023年以来,武汉市仅见习补贴发放就超1128万元。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牵动着千家万户。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稳就业放到更突出位置。各地拿出“真金白银”,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通过失业保险稳岗返还、降低社保费率、发放就业补贴、扩岗补助等,多措并举稳企业用工、保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
  12月,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依然游人不断。“在政府支持帮助下,我们渡过疫情三年难关,并一直保持500多名员工规模。今年又获得了人社部门发的14万多元稳岗返还资金。”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爽告诉记者,目前企业经营快速恢复,用人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
  今年以来,全国仅各级政府直接支持就业创业的资金就已超过2000亿元。随着经济回稳向好和政策红利释放,1至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09万人,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
  住房问题,也是牵动人心的民生大事。
  “总算能有个稳定的家,不用到处找房住了。”11月23日,四川温江2023年新增公共租赁住房选房大会上,拿到一套两居室入住通知的市民王丹,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女儿放学我就带她去新家看看。”
  为破解城镇困难群众和新市民住房问题,四川省多头发力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截至10月末,全省共筹集公租房63.7万套。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各项投入不断加大。近两年来各地完成保障性租赁住房投资超过5200亿元;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正在推进,目前全国城中村改造入库项目406个,预计总投资1.8万亿元。
  在新疆喀什,东湖街道、迎宾大道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座刚建成的新楼宽敞明亮,工作人员穿梭其间进行最后的调试安装。这个总投资3000万元的重点民生项目,投用后能惠及周边8万居民。
  “家门口有卫生院,还能使用医保,以后方便多了。”喀什市民热孜叶·尤力达西期待地说。
  投入力度,彰显民生温度。
  相比2022年,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教育支出42166亿元,增长6.9%;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67.6亿元、增加50亿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5元……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基本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惠民力度只强不弱——这份书写百姓福祉的民生答卷,在绵绵用力中向前舒展。

聚焦“急难愁盼”,回应民生关切

  中午时分,福建福州市鼓楼区庆城社区长者食堂熙熙攘攘,一份份营养搭配合理的午餐热气腾腾,老人们仅需花9.9元就能享用。
  像这样的长者食堂,目前福州已建成528家,惠及61万老年人。
  “一顿热乎饭是民生小事,却是很多家庭的大事。通过创新制度、改革供给,解决老人吃饭难问题,惠及千家万户。”庆城社区党委副书记林小玫说。
  印发《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扎实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在36地启动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围绕“老有所养”,从中央到地方以改革破难题、解民忧。
  家住广西南宁的肝癌患者李慧,近日到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进行常规复查、开药。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曾智明在电脑系统里输入通用名“仑伐替尼”后,显示单盒价格为789元。
  “这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一线靶向药,2018年在国内获批后上市时,每盒价格约16800元。”曾智明介绍,一般患者用药量为一个月3盒,集采降价后,更多患者能用得起药了。
  截至目前,国家组织集采9批374种药品平均降价超50%,集采心脏支架等8种高值医用耗材平均降价超80%,连同地方联盟采购,累计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约5000亿元。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3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将常态化开展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实现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数合计达到450个。
  聚焦“病有所医”,促进人民健康的改革举措逐步推进。5城市试点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首轮调价方案已全部落地实施;长护险制度试点扩大至49个城市,切实为失能人员家庭减轻负担。
  北京西城区的一处出租房里,49岁的张先生正在家人照顾下休养。
  今年年初,外卖骑手张先生在送单过程中碰到道路护栏摔倒,导致左腿粉碎性骨折,做手术等花了4.6万元医药费。
  “没想到这笔医药费由职业伤害保障全报销了,而且在休养期间,企业按照新规定给我发了1.4万元生活保障费,心里可踏实多了。”张先生感慨地说,“这要放在过去可不敢想。”
  为张先生解决大麻烦的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已在7省市的7家平台企业试点。截至9月末,已有668万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被纳入这项“新型工伤保险”保障。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逐步放开落户限制,畅通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渠道;缩短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差距,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减轻中低收入阶层负担……一项项改革渐次推进,顺应百姓期盼,厚植民生福祉。

强化民生救助,兜住民生底线

  天津,静海区台头镇和平村,村民郝汉民家里温暖如春。家中温度计显示:24摄氏度。
  今夏,海河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时,郝汉民所在的台头镇受灾严重,是全市唯一一个整建制转移的镇。
  “刚回家时担心冬天供暖有没有保障,不久政府就协调了燃气公司进村逐一排查,确保天然气供暖不受洪水影响。”郝汉民指着家里的壁挂炉笑着说。
  为切实解决受灾群众生活困难,确保安全温暖过冬,近日,财政部、应急管理部下达48.46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支持地方开展受灾群众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工作。
  据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财政部、应急管理部要求相关地区科学合理制定救助方案,做实做细冬春救助工作,并将资金纳入直达机制,强化资金监管,严禁截留挪用,确保资金及时按政策规定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切实发挥资金效益。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安危冷暖和柴米油盐,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
  截至6月末,全国城市、农村低保标准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4.8%、8.5%。上半年全国累计支出低保、特困和临时救助资金1265亿元,为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支撑。
  托底保障,既要有细致的政策安排,也要有便捷的触达渠道;既要有物质帮助,也要有精神关怀。
  在上海市长宁区,街道主动上门,让困难家庭的孩子成为上海艺术品博物馆“艺术护照”项目学员,免费学习艺术课程。
  孩子们“表都没填一张”,在“艺术护照”课堂里看见人生另一番景色。从素描到油画,从西方“印象派”到写意国画……长宁区多位低保、低收入等困难家庭的孩子,周末走进艺博馆感受美育浸润、提高人文素养。
  小小艺术课,折射了我国在社会救助制度方面的改革和探索。
  通过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的建设完善,目前,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已经归集了6600多万低收入人口的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近日多部门联合印发文件,进一步部署多渠道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分层分类做好社会救助工作。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沿着高质量发展道路稳步前进,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民生这张答卷一定会越来越精彩。

新华社北京12月10日电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10期

  • 第2023-12-09期

  • 第2023-12-08期

  • 第2023-12-07期

  • 第2023-12-06期

  • 第2023-12-05期

  • 第2023-12-04期

  • 第2023-12-03期

  • 第2023-12-02期

  • 第2023-12-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