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

霍州窑址保护与开发:让沉睡千年的历史文物“活”起来

  霍州窑,这个位于山西省霍州市白龙镇陈村,汾河西岸台地的前缘地带的金元时期重要瓷窑址,曾被称为中国北方白瓷“最后的辉煌”。然而,这个千年的历史文物,一直被一层神秘的面纱所笼罩。近日,随着霍州市政府对霍州窑址保护与开发工作的不断推进,这个沉睡千年的历史文物逐渐掀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千年古窑“掀开”神秘面纱

  据史料记载,霍州窑,也称陈村窑,该窑生产的器具“细腻柔软、釉面泽润,器形小巧玲珑,造型精巧美观,质地薄如蝉翼,脆如秀玉”,深受历代皇家欣赏,多为宫廷收藏之物。始于唐末,鼎盛于宋代。到了元代,霍州窑已达到北方陶瓷首屈一指的地步,广受赞誉“霍州瓷窑,登峰造极”。目前,在上海博物馆、山西博物院、临汾博物馆等都有霍州窑宋、元、明、清时期生产的瓷器藏品。自1975年被发现以来,霍州窑一直未开展过考古发掘工作。2021年霍州市委、市政府启动霍州特色优势文物资源——霍州窑的总体保护规划工作,着手编制《霍州窑址文物保护总体规划》。
  2021年,为了让沉睡千年的历史文物霍州窑“活”起来,走入大众视野,让文化遗产真正属于公众、惠及于民,霍州市启动霍州窑总体保护规划编制工作。2022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霍州窑址开展全面的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及霍州市文物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霍州窑址开展了首次科学考古发掘工作。据介绍,这次考古调查8个发掘地点共计发掘600平方米,清理发现有金、元、明时期的作坊、窑炉、灰坑等制瓷遗迹,出土了大量瓷片和窑具,较为全面、立体地展现了霍州窑的瓷业历史和生产面貌。
  在考古发掘现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光尧指出,霍州窑在中国陶瓷市场有了新的定位。其胎的细白程度和釉的温润程度已达到北宋时期的定窑水平,代表着当时瓷器生产的最高研发水平、最高生产质量。

千年翠色一经亮相惊艳四方

  今年2月份,一则《霍州窑发现近50年首次发掘成果显著》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考古和陶瓷学界广泛关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刘岩介绍,霍州窑作为山西地区金元时期生产瓷器的代表性窑场,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在元代,北方地区大部分白瓷窑场生产普遍衰落的形势下,霍州窑以工艺精湛、造型薄俏的细白瓷制品而独领风骚,成为元代手工业门类中陶瓷手工业体系的标志性窑场和杰出代表。霍州窑发现近50年来开展的第一次考古发掘工作,意义深远。
  12月3日上午,全国各地的陶瓷行业和遗址规划专家学者来到陈村考察观摩。穿梭于寒冬中的巷陌田埂,一处处冷寂而拙朴的考古发掘遗址,不禁让人联想起这个小村庄千百载间的窑火熊熊。
  在陈村考古驻地,一片片冰冷的瓷器残片燃动着人们的热情。专家学者们仔细端详、细致探究霍州窑的烧制历史、工艺技术、生产规模。“从出土的瓷器碎片,不难看出霍州窑以烧白瓷为主。”“霍州窑所烧白釉精品,比定窑胎薄体轻,小巧玲珑,特别是霍州窑在烧制工艺上采用叠烧和支钉支烧的方法,因此口边有釉,有‘凡口皆滑’的特点。”“霍州窑烧制的白瓷,造型精美、胎薄体轻、形如蝉翼、轻若海绵、纹饰多变、制作精良,称之为精白,主要以碗、盘、碟、高足杯为主。”“折腰碗腰线硬朗,瓷片标本图案器型呈现了霍州窑瓷器的古朴素纯温润拙雅,展现了霍器的艺术风格,为现代开发利用提供了丰富的元素”……手捧残破的瓷片,人们不忍释手,赞不绝口。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孙新民感慨:“通过这次考古发掘,让我们了解了霍州窑的制瓷历史、工艺特点、发展演变过程。定窑在元代已逐渐没落,但霍州窑的仿定窑产品非常精致,能够进入元大都,说明了它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陈村瓷器生产距今有着1000年左右不断代的历史,这在全国少有,价值非常重大。”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院院长柴晓明认为,中国以瓷器为名,在丝绸之路的贸易中,瓷器是最重要的大宗货物。想要了解中国的制瓷业如何发展,霍州窑是非常重要的标尺,有全国性甚至世界性意义。

传承千年窑火升腾时代光华

  “让文物‘活’起来”,就是要激活历史文物资源的生命力,通过活化利用让文物重现璀璨光彩。12月3日下午,一场持续了近4个半小时的霍州窑址考古与规划专家座谈会,足见业界对霍州窑“前世今生”的高度关注,以及对其发掘保护开发的现实意义。座谈会上,10余位与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就霍州窑址下一步考古工作、价值阐释、保护规划等进行了交流探讨。
  “霍州窑代表了元代中国北方白瓷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黄信不吝溢美之词,在中国整个瓷器发展历程中,霍州窑是中国北方白瓷“最后的绝唱”“最后的辉煌”。
  “传统对于今天的意义,就在于怎样把它挖掘好、整理好、消化好、吸收好,进而再创造。”深圳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郭学雷建议,可以将支钉叠烧技术,乃至霍州窑瓷器的造型美感、图案样式融入文创开发中,让其传统元素影响到现代人,“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它、传播它,让它焕发新的光彩。”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王晓毅认为,规模庞大的窑址上几个点状区域的抽样式发掘,只是揭示了霍州窑冰山一角,下一步还需继续开展工作,尽可能完整揭示霍州窑整个瓷业生产历史和面貌,不断推进霍州窑的研究走向深入,“建议当地政府推动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博物馆,让霍州窑产品实现复烧,文物活化利用,让文化遗产走入百姓生活。”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院副院长王璐作霍州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报告称,霍州窑遗址将建设遗址博物馆,把陈村打造成“中国传统村落”,将失落的文化遗存串联成线,利用现代科技为文化遗产保驾护航,让人们沉浸式体验烧窑、考古的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目前,霍州窑已发掘窑址4座,回填窑址2座,霍州窑址保护和开发总体思路日益明晰,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霍州市委书记李青雁表示,霍州窑作为遗产活化的典型案例,下一步该市将积极推动霍州窑焕发新生,打造成为文旅融合的样板工程、乡村振兴的示范项目,让文化遗产真正惠及群众。
  随着霍州窑的千年面纱被掀开,它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价值将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了解,而通过对其保护和开发工作的不断推进,古老的陶瓷文化不断被“活化”,这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霍州窑的历史魅力,同时也将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本报记者王荔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18期

  • 第2023-12-17期

  • 第2023-12-16期

  • 第2023-12-15期

  • 第2023-12-14期

  • 第2023-12-13期

  • 第2023-12-12期

  • 第2023-12-11期

  • 第2023-12-10期

  • 第2023-12-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