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党建

永和县69名大学生到村(社区)工作——向阳生长唱响奋斗青春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2021年,我省着眼破解“人才如何下到基层、如何留在农村”的难题,启动实施了“乡村振兴万人计划”。永和县深入落实省、市关于“乡村振兴万人计划”的各项决策部署,共引进69名大学生到村(社区)工作。两年来,该县通过抓思想、强认识,抓培养、强实践,抓管理、强作风,抓关爱、强保障的“四抓四强”举措,锻造培育出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基层治理骨干力量。
  漫步在永和县红崖渠村的街头巷尾,道路宽敞、路面整洁,更让人欣喜的是,130余户家庭全都拆除了脏乱臭的旱厕,使用上了干净卫生的新厕所。“以前我们的厕所是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冬天如厕冻屁股,夏天蝇蚊挥不去。经过户厕改造后,我们‘方便’起来更方便了,和城市没两样。”家住红崖渠村的李爷爷连连称赞。
  变化离不开到村(社区)工作大学生白格的努力。宣传改厕政策、逐户排查旧有卫生户厕情况、实时关注旧厕拆除工作、实地摸排新建卫生户厕……在白格倾心投入和全流程管理下,红崖渠村户厕改造工作高质高量如期完成。
  蓄“人才之水”养“发展之鱼”。在永和县,69名到村(社区)工作大学生奋斗在基层一线。
  面对新环境、新岗位、新身份,到村(社区)工作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本领恐慌”和“能力危机”,如何快速融入角色、适应岗位,永和县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永和县委组织部建立导师帮带机制,成立到村(社区)工作大学生工作专班,由乡镇党政班子成员担任“理论导师”,村(社区)“两委”主干担任“实践导师”,通过导师传授技能、点拨难题、谈心谈话等方式,手把手教方法、传经验,知民情、通民意,全方位引导帮助他们更快完成从“大学生”到“村干部”的角色转换,尽早进入工作状态。
  “有了帮带导师权莹的指导和村委会的无私帮助,我从‘职场小白’迅速成长为基层农技帮扶人员。”据义合村到村(社区)工作大学生苏鹏介绍,在帮带导师的悉心指导下,苏鹏学会了如何与乡亲们相处。他针对当地高粱种植情况,积极下乡入户宣传普及农技知识、指导农户田间栽培、科学施肥施药等帮扶工作。“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义合村村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从而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为大家带来丰收和希望。”苏鹏说。
  截至目前,永和县共有59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77名第一书记、69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一对一”“多对一”对到村(社区)工作大学生进行帮带,这批大学生在导师传经验、教方法、带作风的帮带下,办文、办会、办事的能力得到提升,思想、作风、工作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素质全面提高。
  永和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旭表示,“‘乡村振兴万人计划’开展以来,到村(社区)工作大学生扎根基层,认认真真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这批大学生也在服务基层中增长才干。”
  基层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大熔炉、成才的大课堂、成事的大舞台。为加强人才培育教育管理,永和县将69名到村(社区)工作大学生派去基层一线岗位,担任报账员、网格员、监督员、信息员、党建指导员等,让人才在实践锻炼中增才干、磨意志、提境界、砺作风。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经过2年真刀真枪的磨砺,该县69名到村(社区)工作大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实践中扑下身子、甩开膀子、迈开步子,在各自的岗位上绽放青春力量。涌现出一批扎根农村、心系群众、为民办事的典型:协助统筹村委会及村内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的任家庄村到村(社区)工作大学生吕辉辉,宣传“健康小屋”、农技培训、义诊活动各类惠民举措的呼家庄村到村(社区)工作大学生吴英洁,用群众爱听的、听得懂的“家常话”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民生政策,让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在群众心里生根发芽的南楼村到村(社区)工作大学生冯俊艳……一支待得住、干得好、用得上的优秀年轻人才队伍正在形成。

要佳 秦雨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19期

  • 第2023-12-18期

  • 第2023-12-17期

  • 第2023-12-16期

  • 第2023-12-15期

  • 第2023-12-14期

  • 第2023-12-13期

  • 第2023-12-12期

  • 第2023-12-11期

  • 第2023-12-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