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版

近悦远来 智汇晋城

——晋城市人才工作综述

  • 晋城市委书记王震在“引凤兴晋·城就未来”(北京)宣介会上作主旨宣介,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广大学子发出“英雄帖”。

  • 晋城市市长薛明耀率队赴武汉大学洽谈市校合作,倾心尽力为晋城招引最好的科研成果、创新理念和优秀人才。

  • 碗海鹰

  • 成磊

  • 吴凡

  • 楚磊

  • 刘杨

  • 武宗信

  •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
      2022年以来,晋城市全力打造“全国中小城市一流人才生态”,广开才路,以才兴业,以才引才,全市引进各类人才8166名,其中柔性引进院士9名。技能人才总量达47.75万人。人才集聚度、活跃度、贡献度持续提升,奏响了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的时代乐章。

    广开才路 近悦远来聚英才

      “人才”是一座城市的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动力之源。
      今年以来,晋城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紧扣人才“引、育、用、留、服”全链条,谋长远、出政策、搭平台、抓协调、强服务,走出了一条紧贴晋城实际、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强市之路。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条件成就人才。”4月14日上午,晋城市“引凤兴晋·城就未来”(北京)宣介会举行。市委书记王震作主旨宣介,并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广大学子发出“英雄帖”,邀请大家积极参与晋城高质量发展,与家乡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5月10日,市委副书记、市长薛明耀率队赴武汉大学洽谈市校合作,开展“引凤兴晋·城就未来”政企进名校宣介活动,真诚希望武汉大学把最好的科研成果、创新理念和优秀人才带到晋城。
      为让更多的学子参与到家乡建设中来,今年市委、市政府采取“1+2+N”市县联动、一体推进“结对进高校”模式,集中开展“引凤兴晋·城就未来”主题宣介,市县两级主要领导带队,先后走访北京、上海、武汉等14地、41所高校,累计达成93个合作项目。
      晋城市大力实施“七个一批”引才活动,即引进一批晋城籍医疗专家、一批高水平教育团队、一批专业型央企高管、一批高校博士、一批“1+5”现代产业高端人才、一批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一批“双师型”高层次技能人才。市委人才办迅速响应,统筹协调25家成员单位及各县(市、区)积极搭建以才兴业、赋能发展“大舞台”,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如引进110名北京、重庆、郑州等地医疗专家(团队)利用周末时间在晋城开展门诊、手术、教学等活动;全省率先进入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院校开展校招。如“人才服务月”期间,累计组织500余名中医专家开展“中医夜市义诊活动”48场,服务群众数万人;成立山西晋城(兰花)全省首家煤炭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邀请各领域专家、高管338名,发布科技成果216项,签约项目38个,签约总金额204.6亿元,接收2718名省内外高校在校大学生来晋城实习实训……一组组数据,诠释着广聚人才的底蕴与活力。
      近悦远来的良好生态,一次次“双向奔赴”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广纳天下英才的胸襟,是一座城与一群人努力打造新时代“才聚城兴”的生动实践。

    不拘一格 广阔舞台显身手

      2023年3月7日,一封来自山西明源集团沁泽焦化有限公司的感谢信在晋城市生态环境局工作群流传开来。在信中,特别提到一个人——廖俊杰。
      今年39岁的廖俊杰是省第二批科技博士服务团成员,太原理工大学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晋城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今年2月,晋城市生态环境局开展入企帮扶时,了解到沁泽焦化热回收焦炉烟气氮氧化物有效控制难度大的问题,迅速成立了帮扶队伍。经过多次研究论证,该公司最终采纳了廖俊杰技术团队提出的解决措施。生产实践证明,该技术成本低、运行简单,可为企业节约资金1000余万元。
      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早校,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山西省首批科技博士服务团成员刘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二院骨科—脊柱外科中心副主任、疼痛科副主任楚磊,山西省杂粮学会会长、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原向阳……一个个青年才俊、专家教授在晋城成长奋斗的故事,俯仰皆是。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共求所为。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敢闯敢试的晋城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出台《晋城市“一事一议”引进和培育急需紧缺高端人才(团队)实施办法(试行)》《晋城市柔性引才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通过创新柔性引才借智、深化校企合作、邀请晋城籍在外高层次人才返乡、举办“归晋启航,逐梦凤城”晋城归国留学青年创新创业主题沙龙、光机电产业招商推介会、煤层气领域高端学术交流会、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专家基层行等活动,吸引各类人才和项目来晋城。同时,盘活本土人才资源,为各类人才提供大展身手的广阔舞台。目前,晋城市共有煤与煤层气共采全国重点实验室、晋城技师学院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基地、吴洪兵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各类技术创新平台305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92家。
      一批批教授、专家请进门来指导,一位位高端人才带着项目创业、一个个研发基地挂牌成立,一拨拨专业骨干走出去学真经……如今的晋城,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让晋城成就人才,让人才成就晋城。人才红利加持下,企业纷纷闯出新路子,捧回了真金白银。截至目前,晋城市与35所高校在煤层气、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合作开展97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成果转化费达2164.36万元。

    尚贤礼士 此处安心是吾乡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
      一座城市的吸引力究竟体现在哪里?环境打动人才,服务温暖人才,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揽人才,以求贤若渴的态度爱惜人才,以精益求精的服务留住人才,精准聚焦人才所需、所盼、所急,积极构建全方位、精细化人才服务体系,把人才没想到的做到位、想到的做完美。晋城,一直在努力。
      出台《关于落实<晋城市引进人才生活补贴和购(租)房补贴发放实施办法(试行)>和<晋城市设立“虚拟账户”定向引才实施办法(试行)>的补充通知》《晋城市高层次人才医疗保障服务实施方案(试行)》等政策。
      启动建设晋城市“码上通办”人才服务综合平台建设,以打造“晋城人才码”为牵引,实现各类人才事项“码上通办”;为让各类青年人才在晋城“住有所居”“住有宜居”,2023年4月17日,占地面积约55亩、总投资规模约5亿元的晋城市青年人才公寓项目正式奠基;为满足人才购房多元化、个性化需求,2023年4月,沁水县推出人才团购住房优惠政策。9月17日,沁水县高层次人才生活馆也正式启用。
      而在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4.68万平方米的全省首个人才主题公园风景如画,102套高层次人才住房和480套人才公寓已建成。一花一树,一物一景,都在表达着这座城市对人才的最真诚礼遇。
      ……
      一系列含金量十足的暖心举措,让各类人才切实感受到了“晋城温度”,安心在晋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海归博士碗海鹰作为引进人才回到家乡后,先后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省市级重点项目,获得专利30多项。在市能源局的积极推进下,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新型瓦斯抽采封孔材料有望打造全国瓦斯抽采的“晋城样本”。今年3月,他联合多个顶尖能源领域团队成立了晋城市三一能源研究院,通过以才引才模式,打造晋城市新型智库。如今,碗海鹰博士团队已成为晋城海外人才归国创业的一个品牌。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晋城对人才“高看一眼,厚爱三分”的关爱,以及渗透在服务理念、流淌在发展环境中的点点滴滴。
      晋城是晋善之城、晋美之城、晋级之城、晋升之城。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片热土或许并不是生命的来处,但一定是情感的归处。在这里,可以和这座城市同呼吸、共成长。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截至目前,全市引进各类人才8166名,其中柔性引进院士9名、博士488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47.75万人,占从业人员比例的37.2%。市县两级在人才补贴、创业资助、平台奖励等方面的人才支持经费累计达5.29亿元。
      这是一项改革创新的伟大事业。
      这是一个风云际会的伟大时代。
      伟大事业呼唤人才,伟大时代造就人才。
      当万千人才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一个个闪亮的梦想在这里激情燃烧。晋城必将乘风破浪,再创辉煌。

    本土人才代表
    碗海鹰

      理学博士,现任晋城市格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在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工作,2011年山西在北美招才引智,碗海鹰放弃国外优厚的薪资,怀着报效祖国和家乡的热情,毅然回到了晋城。
      回国后,他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省、市级重点项目,获得专利3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先后引进几位海外博士,创立了格润科技和阿邦迪能源两家高科技企业,在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开发了一系列新型工程技术产品。
      作为煤矿瓦斯抽采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钻孔封孔过去普遍使用水泥类封孔材料。但由于水泥固化后存在收缩,容易和煤壁间产生缝隙,会出现封孔段漏气的现象,造成瓦斯抽采浓度低,制约了矿井瓦斯治理和利用效果。2021年,碗海鹰团队经过反复试验,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瓦斯抽采封孔材料——纳米扩散膨胀剂,该技术是针对煤矿瓦斯抽采钻孔密封而研发的新型无机封孔材料,具有注浆阻力小、渗透性高、粘结性强、密封性好、延展性强等优点,可有效提升矿井瓦斯抽采浓度,延长有效抽采期,提高钻孔利用率,帮助煤炭企业实现井下瓦斯抽采绿色、环保、高效、低耗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目前,这一最新发明已在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的主力矿井大规模试用,并在阳泰集团、科兴集团和皇城相府集团进行试点。前不久,被国家能源局立为瓦斯抽采示范项目,争取打造全国瓦斯抽采的“晋城样本”。
      碗海鹰联合多个顶尖能源领域团队成立了晋城市三一能源研究院。该研究院现已和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争取在2—3年内完成一至两项国内首台(套)设备的研制和两项国家级示范性工程项目,把三一能源研究院这个“晋城市新型智库”打造成太行山上的科研明珠。

    成磊

      工学博士,现任晋城市光机电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负责光机电项目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等工作。
      在多年的科研生涯中,成磊凭着满腔热忱和坚韧不拔的性格,深耕光电互联技术,主持山西省揭榜挂帅项目,参与973课题、“十二五”预研项目、国家统战部课题、省级课题等10余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4项,先后获得“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山西省委联系服务专家”“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山西省五小竞赛一等奖”等。2020年末,成磊作为引进人才担任了晋城市光机电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负责光机电项目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等工作。
      2021年,由成磊牵头申报的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成功获批,为地方、高校和企业搭建起一个“技术导入—成果转化—项目孵化—产业化”的全链条合作对接平台。同年,由他负责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工程顺利推进,中国科学院院士、光机电相关行业领军人物5位院士和工业富联董事长李军旗博士、北京华澍资本CEO孙国富博士两位专家共同组成专家委员会作为“智囊团”入驻研究院,为晋城光机电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建起了平台,吸引来人才。成磊主动投身到服务企业的主战场,他发挥专业优势,多次为光机电企业进行员工技能培训,为所服务企业申报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功申报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揭榜挂帅”项目1项、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有力提升了企业的科技竞争力,为全市光机电产业赋能添彩。

    吴凡

      现任柴火科技集团董事长、共青团晋城市委员会兼职副书记、晋城市人才协会会长、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市政协委员、城区人大代表。先后获评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山西五四青年奖章、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山西省十大创客先锋等,2019年作为山西2名青年代表之一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2016年,吴凡放弃杭州公司的高薪待遇,全身心投入到家乡乡村振兴建设中,通过组织聚人、事业成人、党建留人,建立一支由985博士、硕士组成的高端研发团队;先后自主研发了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智慧电商大数据平台、智慧便民大数据平台等多个独立知识产权系统,建设了全市首家大数据应用中心和5G体验中心,完成了全省首个5G智慧社区大数据平台建设,打造了国内首部人工智能辅助动画。在吴凡的带领下,柴火科技被评为晋城大数据行业唯一获奖企业——晋城市工业高质量发展优秀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双软认证企业等。2023年9月,第19届杭州亚运会上,吴凡带领团队参与了电子竞技馆数字化、亚运会元宇宙数字人、人工智能剪辑电竞赛事视频等项目的技术支撑,并为4个比赛项目提供了全方位运维支持。
      同时,吴凡坚持服务为民,先后参与成立晋城有礼、泽美优品、沁山绿水等电商扶贫企业。他紧密结合产业扶贫、精准扶贫,成功打造覆盖贫困户、农产品及衍生品的有礼、泽粮、如画沁水等农产品品牌,组织承办市长直播带货、泽州彤康等活动30余次,合作设立近40个“消费扶贫”超市专柜,曾帮扶2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6个30户以上贫困户重点村的农特产品走向消费市场,实现了电商扶贫品牌平台化。

    柔性人才典型
    楚磊

      医学博士后,现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脊柱外科中心副主任、疼痛科副主任。在方寸之地、在毫厘之间,“85后”博士后楚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传奇。
      2010年,楚磊师从邓忠良教授开始学习脊柱微创技术。或许此时,他并不知道自己在这个领域里能作多大的贡献。但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不断发展的历程中,楚磊个人以及他的团队创造了太多的传奇:2013年起,在全国300余家医疗单位推广脊柱内镜技术,培养人才200余人;相继取得7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国家发明专利,研发3项专业技术,率先在重庆开展胸椎内镜技术及腰椎镜下融合技术,率先在该院完成首台机器人辅助下腰椎OLF融合术。
      无影灯下,争分夺秒。毫厘之间,楚磊凭着执着和坚守,带着使命和责任,将一次次不可能变为可能。
      151万公里,1309次,80个城市,这仅仅是楚磊近年来的部分航迹记录。作为一名脊柱微创和疼痛“双栖”专家,13年来,楚磊完成脊柱微创手术6000余例。热心公益的他,还多次到贵州、甘肃等偏远地区开展义诊和教学工作,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也传播着爱和希望。
      2023年5月29日,作为“引凤兴晋”引才计划柔性引进人才,楚磊开始了在晋城的行医生涯。当天的签约仪式后,他为晋城市人民医院“微创护脊”行动椎间盘学校揭牌,并立即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截至目前,楚磊已接诊近百人次,完成手术24台。每次来晋城,他还积极开展各类手术示教、疑难疾病会诊、高层次人才培养等工作,他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更多的晋城患者解除病痛,将两院的合作引向深入。
      以心为灯,敬佑生命;用医者担当,点亮生命之光。在医学的道路上,这位“85后”医学博士后在毫厘之间,书写着独有的人生传奇。

    刘杨

      理学博士,现任晋城市大数据应用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省首批科技博士服务团成员、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刘杨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积极投身“数字晋城”发展大局中,通过“架桥梁、搞研发、推项目、优服务”,有力推进了数字产业发展、数据安全保障、网络服务优化等工作。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数字产业生态集聚、要素联动。积极对接山西安恒数字安全科技有限公司,组建协调小组,落实专职人员入驻,帮助企业“立足晋城、辐射中原”,开展全市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人才培养和产品孵化,以晋城市为核心,向中部区域输出优质网络安全产品及服务,打造晋城及中部区域的网络安全及相关数字产业生态圈。目前,安恒信息中原区域网络安全总部基地项目已挂牌启用。
      落实大数据整体安全观,打造晋城市智慧城市安全运营中心,全面提升“云网平台”的安全防护水平。加强对数据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管控,做到有预案、有机制、有标准、有演练、有响应、有保障。全面落实山西省首批电子政务外网提速扩能改造试点市工作任务,优结构、强技术,晋城市电子政务外网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贯通市域各关键节点,有力支撑数字政府建设。
      合作共赢促发展,架起多方合作桥梁。推动北京邮电大学与市大数据应用局签订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合作协议,帮助解决晋城市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多项技术难题。引进北京明朝万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来晋城进行技术交流、理念碰撞,为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先进的思路和务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引导企业积极投身“数字晋城”建设,争取360集团、北京算能集团、苏州工业园数字安全基地、人工智能算力产业园等项目和企业落地,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武宗信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二级研究员,现任高平市甘薯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
      高平是我省甘薯产业的示范县,富硒土壤占到全市总面积的41%,然而,由于品种种性退化、病虫害危害严重、绿色轻简化程度低等原因,产量低、商品性差已严重制约了甘薯产业的健康发展,更挫伤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2020年,从事甘薯育种及产业研究30余年的武宗信“临危受命”,担任高平市甘薯产业创新研究院首任院长。
      田间地头,骄阳酷暑,走访、调研、取样、查苗情、看长势;实验室里,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无数次尝试改良……武宗信和他的团队争分夺秒,和病虫害过招,和技术难题较量,把全部的身心都扑在了高平的红薯产业上。2021年,“神农1号”脱毒红薯培育成功,这一年也是新种苗在高平推广种植的第一年。然而,当地老百姓对脱毒苗持怀疑态度。为了打消大家的疑虑,从育苗、施肥到秋收、贮藏,每一个环节,武宗信都是亲自示范,手把手传授。为解决种植红薯“用人难”的问题,武宗信引进了绿色高效轻简化栽培技术,研发了红薯种植专用垄膜一体机、注水移栽机等机具,显著降低了用工强度和栽种成本,极大地提升了红薯种植的质量和效率。在武宗信的执着推广下,高平红薯终于实现了种苗、肥料、垄形、技术的四个统一,为红薯产业的标准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3年,8万亩晋城红薯已初具规模,其中,高平红薯种植面积由2020年的2万余亩增长至5万亩,商品率提高至80%,年产值达2—3亿元。目前,“神农一号”已通过国家DUS测定,2024年有望全国推广种植。此外,武宗信团队从全国引进抗旱新品种80余个,已筛选10余个适合晋城种植的加工和鲜食型品种,为晋城甘薯产业的升级发展培育好了“种子”,有效带动了群众就业增收。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19期

    • 第2023-12-18期

    • 第2023-12-17期

    • 第2023-12-16期

    • 第2023-12-15期

    • 第2023-12-14期

    • 第2023-12-13期

    • 第2023-12-12期

    • 第2023-12-11期

    • 第2023-12-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