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乡村振兴

2023 我们一起走过

  •   

    编者按
      时光荏苒,2023年已近尾声。在岁末年初之际,我们特地策划了本期专版,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回首这一年,从吕梁山坳到太行深处,从黄河岸边到雁门关外,从山野平川到农家村落……都留下了我们的脚印。蹲田间地头、访农家院落、听农民心声,一篇篇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稿件,见证了我省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粮食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见证了我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见证了我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12月19日至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对2024年的“三农”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再次出发,描绘“三农”新蓝图,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心中有梦想 奋斗有力量

      造林6120亩,植树20余万株,培育苗木500余万株,整出坝地及高标准农田615亩……23年,在绿化的一线坚守,他和树、和绿都结下了深深的缘分。
      他就是高华处,今年74岁,曾任兴县林业局副局长,退休后,承包了位于蔡家崖乡宋家沟村的一条荒沟。几十年间,他以沟为家,把树当命,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劲儿,愣是把昔日“山上鸡爪沟,河里红泥流,山上山下没有一株树”的乱石沟变为了遍地绿树、浓荫蔽日的生态园。
      高华处是一个平凡的人,却又做着一件不平凡的事。在23年的种树人生中,老高也领悟了生活的真谛。他说:“我是为种树而生的,要不怎么一看见树我就高兴?我一辈子什么都不爱,就爱栽树、与树打交道,能和树在一起,我就觉得比什么都快乐!”如今,老高依然坚持植绿护绿,与树为伴的时光,这也成为他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付出也逐渐被更多人知晓,获得了“植树大王”“流域治理先进个人”“山西省绿色生态大户”“2017脱贫攻坚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看到梧桐树,就想起焦裕禄”“看到木麻黄,就想起谷文昌”……因为他们都是“栽树人”。他们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播下一片绿荫,造福子孙后代,也因此被人们所颂扬和敬重。在三晋希望的田野上,其实像老高这样执着追梦的人还有很多。不难发现,他们把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将个人奋斗汇入时代大潮,瞄准一个方向,以一步一步地跋涉、年年岁岁地积累,向着山巅一路进发。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从高华处身上,让我读懂了一辈子一件事的精神密码。他给我的启示是,执着专注、持之以恒,定能让每份工作都成为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成为创造美好明天的奋进赛道。
      2023年倒计时的钟声已经敲响。新的一年,新的目标,把镜头和笔墨继续投向基层,投向那些默默无闻却闪闪发光的小人物,记录他们平凡的人生,记录乡村振兴进程中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令人感动的故事。

    本报记者赵建军

    脚下沾泥土 笔下写真情

      下乡,对于一个“三农”记者来说是一个不变的主题。
      马不停蹄的奔波中,我见证着全省“三农”事业的蓬勃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化程度更高了,智慧农机升级换代了,新型农民又接受培训了,和美乡村又添喜事了,家门口有公交了,农机驾驶证变成“飞手”证了……
      采访中,我有机会听到采访对象的故事,他们中有孜孜以求献身实验的科研工作者,有扎根田间进行技术推广的农技工作者,有辗转南北马不停蹄到处旋地收割的农机手,还有线上线下持续推介我省“特”“优”农产品的直播带货人,他们的故事或跌宕起伏、或平淡无奇、或催人泪下、或发人深思,他们热气腾腾的人生故事时常激励着我为党的“三农”事业鼓与呼。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对于农业来说,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收获的时节。今年6月11日,临汾市洪洞县刘家垣镇曹家庄村旱地小麦良种繁育基地亩产达到582.9公斤,打破之前亩产579.9公斤的记录;时隔三天,6月14日,临汾市洪洞县万安镇西步亭村旱地小麦平均亩产达到588.06公斤,刷新纪录。6月20日,翼城县唐兴镇东关村“冬小麦耕播优化水肥精量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田块,825.99公斤,刷新我省小麦单产最高纪录。我很幸运,在一个一个新闻现场见证着这些振奋人心的时刻。
      更为可喜的是,因为今年我省开展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全省粮食单产水平显著提升,今年我省粮食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牢记“国之大者”,严格落实责任,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我省是当之无愧的优等生。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将脚下的泥土变成笔尖下的芬芳,把心中的真情化成鼓舞人心的力量,反映人民心声、记录时代精神、传播党报声音,永远是我们的职责使命。

    本报记者王秀娟

    唱着四季歌 一路收获多

      春天种子生根发芽,夏天农作物枝繁叶茂,秋天田野上一片金黄,冬天瑞雪飘飘孕育新希望。年终岁尾,回眸春夏秋冬经历的四个采访片段时,不由得给我省“三农”事业的新发展、新成绩点赞。
      三亚在普通人眼里是旅游胜地,在农科人员心中却是育种天堂。阳春三月,奔赴三亚采访科研人员的育种故事,科研人员坚守田野的感人故事深深感染了我。60年来,四代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的科研工作者在这里坚持开展农作物种子繁育、制种、加代、鉴定等科研活动,年均开展繁殖自交系材料5000份、加代选系4000份、测配组合4000个、品种纯度种植鉴定300份以上。
      产业帮扶增收效果如何?驻村帮扶工作是否上了新台阶?困扰群众的烦心事解决了吗?盛夏八月,走进太行深处的脱贫县左权县,入农家问收入,进田野看产业,探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举措、新经验。泽城村依靠好风景换来了群众的好日子,2022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127.4万元,脱贫户人均纯收入10993元,较2021年的9515元增长元增长15.53%。
      红红的辣椒,火火的日子。金秋时节,来到有辣椒之乡称号的忻府区,前往佐城、高城、蔚野等村采访,在那里结识了张文喜、张志强、陈戌平等农户,从品种到技术,再到产业链和市场,这些新农人聊得头头是道。从他们的言语中了解到了政府发展富民产业的决心,从他们开心的笑容中读到了丰收的喜悦。正如他们所说“辣椒是个宝,群众增收离不了。”
      “清粼粼的水来,蓝格莹莹的天。”初冬时节,在人民作家赵树理故乡沁水县下沃泉村和南阳村,看到原本伤痕累累的土地变得郁郁葱葱,原本支离破碎的地块成了阡陌交通的田野,两个村从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修复三个方面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今的村庄,河水干净了,山川更绿了,土地肥沃了,粮食丰收了,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共赢。
      我行我歌故我在,来年我还会把更多的“三农”好故事“唱”给你听!

    本报记者李全宏

    行在“水”中央 讲好水故事

      春天,看农渠引水滋润粮田;夏天,看河长护河水清岸绿;秋天,看水美乡村宜居宜业;冬天,看水利建设如火如荼……一年四季,采访在路上,行走在“水”中央。
      盛夏六月,为采写我省深化河湖长制推动建设幸福河湖,赴平定县娘子关镇坡底村采访,科幻作家刘慈欣曾工作过的娘子关电厂就位于坡底村。快到村口时,沿途墙壁上色彩丰富的科幻主题墙画吸引了我,明媚的山光、清冽的河水和村民沿河而居的风光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看着眼前哗啦啦流过的温河水,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村级河长高海柱这样说:“晚上,我们仰望星空,寻找刘慈欣天马行空的感觉;白天,我们脚踏实地,看好山、护好水,发展文旅、康养等产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来!”那一刻,我感受到科幻的五彩斑斓给了这里的人们更多遐想的空间,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给了他们发展的底气和勇气。
      秋末冬初,全省各地水利工程建设热火朝天。在龙华口调水工程一级加压泵站主厂房工地采访时,万家寨水控集团阳泉水务有限公司工程部部长常宏感慨地说:“2021年3月,我和工程设计人员第一次来这里查看时根本没有路,全是山,只有羊能走到这里!”而现在,工程建设者在山上挖出了一条路,一级加压泵站主厂房紧邻龙华口水库已拔地而起。水利工程多在偏远的山区或是地下,施工条件艰苦,工程建设者却攻坚克难,遇山开山,遇水架桥,把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
      11月4日,山西霍泉灌溉工程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立冬刚过,气温骤降,雨雪扑面,但依然挡不住我们探究霍泉灌溉工程这一“活着”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热情。当地水利局的干部职工、霍泉灌区工作人员、灌区村民说起霍泉的前世今生,让人感慨不已。这个跨越千年的灌溉工程,在当地的保护与传承下,至今仍然生生不息造福一方,泽被后世。
      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如今,三晋大地上围绕“水”的故事还在继续,一座座巍然屹立的水库大坝,一项项惠及群众的水源工程,一条条流淌不息的幸福河湖……我将用我手中的笔记录下这些瞬间,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山西全力书写治水兴水新篇章迈出的坚实步伐。

    本报记者范珍

    入眼皆绿色 笔尖绘绚烂

      宏观的生态、微观的林场,山中的草木、湿地的飞鸟……全省的森林、草原、保护地、碳汇、康养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一个个坚实的新闻内核,伴随我走过2023年。一年间,深入太行吕梁腹地,体会生态建设带来的新变化;寻访沙漠边缘治沙人,感叹国土绿化的新成绩;感受经济林游康养地,讲述绿色产业的生机活力。
      金秋时节,“走进最美林区”采访团来到管涔林局马家庄林场的万亩标准林。这片林海是以华北落叶松为主的天然次生林,是管涔山林区最具典型性、代表性和独特性的优良林分,也是我省最优良的华北落叶松种质资源和基因库。与盛夏时的浓绿不同,秋天的林海松针如雨,脚下遍地金黄厚实软绵。“经过多年的科学管护,我们的林分稳定性增强了,生物多样性增加了,水源涵养能力也不断提升。栈道修好后,越来越多的人专程到这里‘游万亩林海、观独木穿石、寻千年暗河’。听到游客的夸赞,大家心里都美开了花。”管涔林局马家庄林场场长罗志强说。
      这一年,不只是管涔山,在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下,我省的林区聚集了全省最精华的森林资源,最有价值的野生动植物、地质遗迹等,成为生态多样保护、生态旅游休憩、生态康养体验、生态产品服务、试验研究示范、自然科普教育、储林储碳储能的“深绿角色”。曾经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大东沟,凭借茂密松林、如茵草甸、灵溪幽谷、嶙峋山岩成功出圈,成为集精品露营地、网红打卡地、沉浸式生态体验地、消费集散地为一体的全域旅游景点,让“诗与远方”和增收致富同频共振。
      2023终将被湮没在时光的褶皱里。但是,雁门关外野人家的绿色积淀、荒山坡上新愚公的执着坚守、三晋大地鸟蹁跹的独特风光在美丽山西的页面上留下清晰的印迹。

    本报记者张丽媛

    到现场基层 看和美乡村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春夏之交,临猗县麦浪重重、农机锵锵。当地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突出良种、良法、良技相结合,多举措推动小麦产量质量提升。采访中,从各级党委政府坚定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的举措,从农业科技人员坚持不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行动,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步伐等方面,生动诠释了“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决心和信心。
      今年是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深化之年。《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明确了五年过渡期,目前时间过半,我省在巩固衔接工作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走进乡村看振兴,巩固成果见实效”“乡村行 看振兴”采访活动的启动,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乡村故事慢慢展开。
      河津,一蹲就是三天。这次采访,我获取了丰富的素材,乡村的巨大变化让我对农村有了全新的认识。苍头村村道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西磑村墙面彩绘流光溢彩,伯王村静谧幽然,河津市农业局副局长李振勇感叹:“现在,乡村环境大大改善。我们要做的是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乡村环境靓,产业跟着好。苍头村村民柴武斌是位新农人,相中村子日益改善的生产生活条件,流转了村集体100多亩滩涂地开办起食品公司,从事芦笋深加工产业,带动3000余人就业。西磑村依托特色环境条件发展乡旅民宿、乡村直播,村党支部书记薛民表示还将引入约800万的项目资金用于盘活乡万的项目资金用于盘活乡村资源,助农增收。
      9月,秋微凉,在盂县零工市场采访,我深刻体会到就业帮扶对带动脱贫群众增收起到的关键作用。盂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成遇仔细介绍他们工作:落实各项就业帮扶政策,组织脱贫群众劳务输出和就近就地就业,设置公益岗位,建立“企业+就业帮扶车间”运营机制,开展就业行动促进脱贫劳动力就业增收。从这里,一个个脱贫户找到了增收渠道,燃起了新生活的希望。

    本报记者郭慧聪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24期

    • 第2023-12-23期

    • 第2023-12-22期

    • 第2023-12-21期

    • 第2023-12-20期

    • 第2023-12-19期

    • 第2023-12-18期

    • 第2023-12-17期

    • 第2023-12-16期

    • 第2023-12-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