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省人大常委会连续两年开展《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执法检查,推进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法治利剑护卫一泓清水入黄河

  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是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山西的殷切期盼。省人大常委会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汾河保护的重要指示要求,充分发挥立法引领和监督保障作用,持续推进汾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022年,整合汾河流域生态保护方面的3件法规,制定《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随后,连续两年开展执法检查,发挥“法律巡视”利剑作用,护卫“一泓清水入黄河”。
  3个小组,历时两个月,足迹覆盖汾河干流流经的6个市,检查23个县(市、区)的96个企事业单位和项目……今年8月至10月,省人大常委会第二次执法检查,按照“全流域覆盖,针对性检查”的原则,重点针对流域上中下游特点进行检查,涉及源头保护、饮用水源地保护、水源涵养、生态保护修复、水污染防治、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防洪能力提升、生态修复保护等情况。同时与沿汾设区的市、县(市、区)人大同步开展联动检查,形成人大整体监督合力,深入推进汾河保护工作。

“三水”统筹一体治理迈出坚实步伐

  汾河之源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汾河沿岸草绿树茂、生机盎然……执法检查组一路走来,感受最深的就是汾河流域保护取得的积极成效。执法检查报告显示,《条例》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整体谋划、系统推进,依法履职、严格执法,并加强对去年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汾河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22年汾河流域21个国考断面全部达到Ⅳ类及以上水质;今年1至10月优良水质断面达到13个,其余8个均为Ⅳ类水质。
  据介绍,《条例》制定时贯彻全面系统原则,做到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一体治理。执法检查重点聚焦“三水”,指出目前汾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升、水污染防治逐步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逐步推进:
  ——落实深度节水控水要求,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按照水量分配规定,建立流域省市县三级地表水管控指标体系;按照农业节水规定,今年推进4处大型灌区和26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改造项目,出台农业水价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办法。
  ——统筹推进流域各类污染源治理,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排查核定6207个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5910个;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推动工业废水全部退出城镇污水处理厂,截至2022年底,流域内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60座,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1.1%;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沿汾6市截至今年8月底已完成改造2813.2公里,占改造任务的106.7%;推进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2022年以来共完成662个,完工率62%。
  ——加大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推动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化治理和沟、渠、支流等入干流河口处堤外人工湿地建设,目前共建成15个;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投资83.07亿元实施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完成水土流失等各类治理面积1603.64平方公里;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整沟治理相结合,实施农用地整理、未利用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生态保护修复等,促进耕地保护、土地集约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

汾河保护仍处于负重前行的关键期

  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流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滋养了山西1/4的土地。一度时期,由于流域内过度开发,生态曾遭受严重破坏。近年来,通过全流域、全方位、全系统治理,汾河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开展执法检查是发挥人大监督职能的需要。检查组对《条例》落实情况“逐条对账”,对政府及相关部门履职情况、规划管控和保障监督、水资源集约利用、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保护工作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和检查。成绩充分肯定,问题不能回避。执法检查报告指出,汾河保护仍处于任务复合、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执法检查发现,一些地方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还存在差距,个别地方还有“重经济发展、轻生态保护”的现象。部分乡镇、企业治污意识不强,有的企业主体责任履行不力,违法排污行为不同程度存在。特别是相关制度机制执行还不到位,例如,县乡级河湖长法治意识和履职能力还需加强,河长办牵头、多部门联动的优势还未充分发挥;创建节水型企业积极性不高,先进工业节水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力度不够,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我省“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汾河流域21个国考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报告指出,目前水污染防治任务仍然艰巨,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检查发现,一些地方落实《条例》关于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规定还有差距;部分老旧城区和城中村雨污分流改造难度大,雨污分流不彻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还很薄弱,管网和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较低。
  此外,资金保障和监管问题也是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之一。目前,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建立,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措施,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不高。沿汾市县普遍反映,由于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严重短缺,执法队伍能力建设与监管实际需求矛盾突出,一时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全力打好“一泓清水入黄河”攻坚战

  只有严格贯彻落实黄河保护法和汾河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聚焦突出问题,采取有力举措,坚持不懈推进,才能从根本上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执法检查组聚焦重点痛点堵点,提出中肯意见和建议,明确提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坚定扛起汾河保护这一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切实增强汾河保护的自觉性主动性,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执法检查报告指出,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条例》规定,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机制,切实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围绕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要着眼破解水瓶颈、强化水支撑、确保水安全,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强用水定额管理。同时,应合理规划工业发展布局和规模,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行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加强城镇再生水利用,制定配套政策、规范水权管理、盘活再生水利用市场。
  围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污染防治,要加强重点排污控制区管控,尽快建立完善限制和禁止建设的产业清单、禁止排放水污染物和执行更严格污染物排放要求的行业清单。要把好关键环节关键节点,继续加强在城镇污水处理厂末端、支流等入汾口处配建人工潜流湿地等治理工程,不断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大力实施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实现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
  围绕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要从流域系统性和生态整体性出发,强化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水陆域,推进整沟治理,实施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持科学治理、综合施策,科学配置保护和修复、自然和人工、生物和工程等措施,推进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
  与此同时,要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监测数据共享机制,不断提升基层部门履职能力,加大综合执法监管力度,真正把法律权威树起来、刚性约束发挥出来。

本报记者杨文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30期

  • 第2023-12-29期

  • 第2023-12-28期

  • 第2023-12-27期

  • 第2023-12-26期

  • 第2023-12-25期

  • 第2023-12-24期

  • 第2023-12-23期

  • 第2023-12-22期

  • 第2023-12-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