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正确处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准确把握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辩证关系。要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开展重点攻坚,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提升。要坚持系统观念,做足统筹协调的大文章,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动美丽山西建设,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山西篇章。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即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这五个重大关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是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尤其是正确处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更是充分体现了矛盾论和系统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深刻践行。
准确把握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辩证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都决定了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一以贯之地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辩证统一关系。重点攻坚是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协同治理是统筹兼顾、协同推进,两者内在统一、相辅相成、互促互进,是一个有机整体。
一方面,通过重点攻坚,牵住了“牛鼻子”。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集中力量打好攻坚战,进而以重点突破更好带动全局工作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协同治理,画好“同心圆”。牢固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全面、联系、发展地看待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推动局部和全局相协调、治标和治本相贯通、当前和长远相结合,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而在整体推进中实现更高水平的重点突破。只有正确处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才能最大限度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效能。
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提升
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全面落实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紧盯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强化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着力破解重点城市大气污染结构性、根源性问题,健全完善重点城市减污降碳推进机制。全面加强汾河谷地污染治理,推进重点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等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开展重点行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全流程综合治理。
全力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聚焦总体目标和工程重点,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强重点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工业园区废水深度处理及中水集约利用,开展河湖生态化修复治理,强化源头区水源培基涵养,推动干支流生态基流保障,推进河流生态廊道建设,加强水生态环境智慧化监管,加快让汾河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稳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切实做好受污染耕地、重点建设用地的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工作。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回头看”,鼓励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因地制宜实施绿色改造。加强重点行业企业关闭搬迁遗留地块监管,建立优先监管地块清单,对暂不开发利用的地块,因地制宜实施风险管控和修复治理。
强力推进固废污染防治。围绕“减存量、控增量”目标,制定实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着力推进固体废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统筹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不断降低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压力,提升主要农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促进生活源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防控危险废物环境风险,持续提升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能力。
做足统筹协调大文章
坚持系统观念,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推进能源革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机统筹起来,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强化目标协同治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要统筹好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推动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统筹抓好煤炭清洁低碳发展、多元化利用、综合储运这篇大文章,推动煤炭智能绿色安全开采和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增强生态环境改善目标对行业布局的引导作用,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在“双碳”目标的约束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更好满足能源消费合理增长。
强化多污染物控制协同治理,加快形成治理长效机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标本兼治,推动多污染物控制协同治理。注重污染防治跨区域合作,一体推进污染深度治理与节能降碳行动。严格源头管控,强化过程控制,深化末端治理,加强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污染协同治理。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加强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和新污染物治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强化部门协同治理,加快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加快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不断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实施体系。落实落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不断健全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相关部门要加快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持续保持环保监督执法高压态势和有力震慑。
强化区域协同治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要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沿黄地区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谋划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度融入黄河“几字弯”治理攻坚战,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沿黄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筑牢黄河中游和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强化政策协同治理,更好发挥组合协同放大效应。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取向,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加强市场、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完善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深化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市场化改革。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完善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出台省级实施方案,完善“三权分置”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加强技术研发应用,支持打造“双近零”排放标杆企业。发挥重大项目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带动作用,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作者: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工程办公室 郭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