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捧哏 切莫忽悠消费者
随着电商直播的发展,“电商捧哏”进入人们视野,成为很多人的就业“新风口”,随之而来的还有“简单几句话就能月入8000元”“学会3句话走遍天下都不怕”等热搜。媒体采访发现,他们属于直播中的场控,负责把控直播节奏,需要非常熟悉货品详情和直播流程。而如果他们营造出不真实的疯抢氛围误导了消费者,还会涉及侵犯消费者的权益。业内人士建议尽快规范其职业发展。
相声界曾有“三分逗,七分捧”之说,“捧哏”角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电商捧哏”作为带货控场的气氛组,台前幕后的他们,除了帮助主播铺垫直播间氛围、把控带货节奏外,另一个主要角色就像是相声捧哏,随时接住主播的话,或者是商场的促销员,帮着招揽顾客、增加销量,在直播带货中同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为卖方团队成员,“电商捧哏”帮腔推销产品可以理解,也没什么不好。问题在于其往往既不熟悉货品详情和直播流程,也不顾及维护直播生态和消费者权益,而是剑走偏锋,甚至睁着眼睛说瞎话,刻意营造一些不真实的疯抢氛围,并催促消费者赶快下单。再配上“职业弹幕人”刷屏造势,消费者耳边是“全网最低价”的声浪,眼前是满屏的“手慢无”的喧嚣,结果导致不少消费者禁不住诱惑,出现看似激情却是贸然的下单。
这是很不厚道的,也是不能放任其继续下去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等规定,经营者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不得虚构或者篡改交易、关注度、浏览量、点赞量等数据流量造假。就此而言,“电商捧哏”或“职业弹幕人”,也是直播间的卖货人员,若违反上述规定,就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就应当同主播一样,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甚至可能因欺诈等面临刑事指控。
“电商捧哏”这般如此,除了缺乏有力的惩戒手段,还在于缺乏相应的规范约束。因此,一方面,对涉嫌虚假宣传的“电商捧哏”,平台要承担主体责任,引导商家诚信经营,监管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出台惩罚措施,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另一方面,鉴于这种新业态新模式,有必要在审慎包容的原则下,拾遗补缺,对症下药,进一步制定和实施相关操作细则,严格规范其行为,从而助力包括“电商捧哏”在内的整个直播带货行业健康规范发展,为市场各方带来新的利好。
无论如何,“电商捧哏”可以有,也应该有,但必须有规矩、守规矩,既要熟悉货品详情和直播流程,更得维护行业生态和消费者权益,而不能以“耍嘴皮子”,甚至信口开河,刻意营造不真实的疯抢氛围,进而误导和欺骗消费者。要知道,依法合规、诚实守信是直播带货的生命线,没有这些要素打底,再巧舌如簧的“捧哏”也是“白搭”,最终势必会被市场和消费者所抛弃。
张国栋
虚假宣传 违背诚信应当惩戒
为追求流量、销量与利润,有一些电商、主播们以次充好、以假当真,虚假宣传销售。网络直播带货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野蛮生长的时代了。电商平台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虚假宣传只会让平台丧失消费者的信任,电商平台需要通过提供真实、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做到兑现对消费者的承诺,真正做到诚信经营。
电商虚假宣传除了夸大商品质量、过度标榜售后服务、误导消费者价格判断外,还有雇佣电商捧哏营造直播间热度,忽悠消费者下单等方式,这大大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选择权和知情权。
虚假宣传是背离诚信经营的“短视”之举。如果电商、网络主播们没有道德底线,以次充好、以假当真,一方面“骗”来的销量,大量的退货率给商家造成运费等方面的损失,另一方面的差评可能也对品牌、商品的美誉度造成不良影响,消费者“以脚投票”更会让商家彻底失去市场。虚假宣传与过度营销现象,无疑还会削弱消费者对电商平台的信任,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电商行业的持续发展。
好酒也怕巷子深,王婆也应自卖自夸。当然,“电商捧哏”作为商品营销的手段,活跃直播间气氛、吸引顾客眼球、提升消费者参与欲望,并无不妥之处。要做到诚实守信,要知道诚信营销才是成功的关键。
电商平台需要深入挖掘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提供真实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营造文明、诚信直播环境,才能最终赢得市场。政府监管部门也需要加大对电商平台的监管力度,对虚假宣传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处罚,建立健全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对于消费者来说,要理性思考,通过查看商品评价、咨询其他消费者等方式获取更多信息,减少被虚假宣传误导的可能性。
虚假宣传是背离诚信的短视之举,诚信营销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电商平台需要真正认识到虚假宣传的危害,从改变自身行为出发,真正做到以诚信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以质量取得市场的认可。
许兵
情感主播 心里应有一把戒尺
两年前,某市刘女士母亲在某短视频平台关注了一位情感主播,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每晚都等该主播下播了才会休息,买了很多这位主播带的货。尽管她一再劝阻,但她母亲压根听不进去,甚至还向亲戚、邻居借钱购买直播间商品,以支持这位主播。
刘女士所遇到的情况不是孤例。一段时间以来,网上涌现出不少此类情感主播,他们往往扮演着“情感专家”的角色,在直播中分享小三插足、婆媳矛盾、未婚先孕等各类情感案例,且没有标明“视频内容纯属演绎”,斩获了一大批中老年妇女的喜爱。在收获了足够的眼泪、笑声之后,这些主播便开始引导粉丝为其点赞、打榜、送礼物以及购买商品。尤其一些大V情感主播,一场直播坑位费就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加上刷礼物、带货分成等,一场“戏”演下来,收入不菲。
与此同时,一些情感主播上演苦情戏,吸引老年用户购买“神药”的案例也被陆续曝光。据公开报道,为了让粉丝们相信直播间里的剧情是真的,有主播甚至还搭建了病房,里面的设施、物品摆放同医院病房一模一样,让不少收看直播的粉丝信以为真。情感直播已经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
这样的做法,与其说是情感主播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在为受众消忧解愁,带来快乐,倒不如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从中大发不义之财才更为贴切。在直播过程中,主播可能会进行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等行为,以吸引用户或增加销售。虽然“自我感觉良好”,然而虚假宣传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也违反了广告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如果情感主播通过编造剧本演戏骗取打赏,就扰乱了网络秩序,破坏了互联网的生态环境。其中除了网络主播要有守法意识,不得违反公序良俗,更不能违法犯罪,受众也应该对网络信息仔细甄别,加强防范意识,做到打赏,尤其是大额打赏一定要慎重,网络平台也需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加大对此类直播行为的常态化监控,加强对直播内容的审核和监管,确保主播的宣传内容真实可信,净化网络直播空间,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
作为一种“消遣职业”,情感主播可以有,但必须心有戒尺,不能触碰法律法规的底线和红线。
玉木
理财直播 必须守住法规底线
“手里有10万怎样打理”“1万块买股票还是买基金”“闲钱存钱放不同地方收益差11倍”……如今,在一些网络社交平台,类似关于理财投资的视频为数不少,无论是“草根”的网红主播,还是明星基金经理、理财大咖纷纷在线上加码理财直播。
某种程度上讲,理财直播拉近了普通百姓与专业理财之间的距离,一方面有助于投资者合理打理手中闲钱,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正规理财产品发展壮大,筹措社会闲散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但现在的问题是,有些理财直播尚欠规范,比如,有的对于理财产品涉嫌过度、虚假宣传,理财主播往往夸大收益率、风险提示不足;有的热衷于打法规“擦边球”,“直播有红包”“看直播赢福利”,理财主播采用发放红包的方式来吸引受众,并且,红包在购买相应理财产品时还可以直接抵扣现金;还有的掺入了娱乐化元素,借力“女团”“美女”,通过唱歌、演奏等方式引人关注。
购买理财产品毕竟不同于买吃买喝,它对居民家庭的财务影响要大得多。理财行业若是运营失范,由此造成的系统性风险不容忽视,带来的社会矛盾不可低估。正基于此,金融监管部门对于投资理财业务有着严格的监管要求。相关从业者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营销理财产品,相关监管法规的“底线”无论如何不能践踏。
理财直播应当怎样守住底线?一方面,把好主播的资质门槛。从事理财行业并非人人可为,得具备过硬的理财专业知识,得具有金融监管部门认可的相应资质,惟其如此,才能在直播当中抖落出更多干货,才有可能根据风险匹配原则,将不同风险等级的理财产品,营销给相应风险承受能力的客户。涉足理财直播的金融机构,务必选用具备理财从业资质人员担纲主播。参与者意欲购买理财产品之前,也要重点查看主播是否具有合法资质;如果金融机构委托其他销售机构开展直播,还应查看该机构是否取得合法资格。
另一方面,把好相应的业务边界。作为相关金融机构,不能将线上、线下理财业务相混淆以牟取监管套利,不能在直播当中虚假和夸大宣传误导投资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机构为了广泛凝聚人气,进一步拓展业务,默许理财主播违反规定以打折、抽奖等形式变相给予理财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还有个别机构以抽成、返还佣金等手段,鼓励普通投资人代理理财产品。凡此种种,无疑有“越界”之嫌。各级金融监管部门须加大对理财直播的关注力度,必要时采取相应的规范措施。
置身于网络信息化时代,金融服务固然应与时俱进,借助数字化方式加大业务拓展上的创新,然而,推进创新又绝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就理财直播来讲,从形式到内容,有些地方还值得改进。相关机构及其从业者只有将服务好客户作为自己最主要的目标,只有在守规与创新之间把握好尺度,才能赢得良好口碑,稳妥达到预期目标。
丰悦
编辑手记
近年来,网络直播带货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销售模式。然而,一些不良现象如假货、定价协议、虚假宣传等问题随之凸显出来。如何规范网络直播带货行为,打造“清朗”的直播带货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已经成为迫切需求。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首先,网络直播平台应做好内部管理。网络直播带货平台应履行好平台责任,抓好商品销售各环节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商品、主播以及商家。同时,针对那些存在诸多问题的直播间,平台应果断进行干预,并给予严厉的惩罚,如罚款、限制流量等措施,这既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是对直播平台信誉的维护,更是对社会公平公正的维护。
其次,网络直播行业应加大行业自律。建立主播进入、退出机制,加强对主播的培训和管理,避免主播以追求商业利益至上的恶意炒作;设置黑名单管理制度,同时主播的服务态度也要纳入考核标准。制定行业标准,对于那些违反规定的主播,应依照进退出制度,采用暂停直播,直至注销账号等手段,形成有效的震慑力。
再次,对网络直播行业应加强执法监管。政府监管部门在此过程中应发挥关键作用,明确网络直播行业的法律法规,加速完成相关监管规章制度的立法工作。同时,要利用大数据等高科技监管手段,适时对网络直播个体进行监管,严格执法,引导整个行业朝着健康、正规的方向发展。
最后,积极开展消费知识宣传活动,提升消费者的辨识能力,让他们不轻易受到网络直播平台虚假宣传的蛊惑。同时,网络直播平台也应借助微博、微信、客户服务等多元化的渠道,主动收集并处理消费者的投诉,最大限度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如此,方能打造“清朗”的直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