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了圆明园。他们大肆抢掠文物,焚烧园内物什,圆明园沦为一片废墟。作为圆明园海晏堂外喷泉的龙首、牛首、猴首、虎首、猪首等十二兽首铜像也因此流失海外。这些兽首以红铜铸成,形象极其逼真,其身躯则是身穿袍服的石雕坐像。中国古代把一天分为子丑寅卯等十二个时辰,每到一个时辰,属于该时辰的生肖兽首就会张开嘴巴自动喷水。每天正午12点,十二兽首会同时喷水。此设计极为精巧,闻名世界。如今,虽然有些兽首已通过不同渠道回到国内,但是十二生肖兽首毕竟是一个整体,我们岂能任其继续流落海外呢?
十二生肖这种传统文化早已融入国人的文化基因和记忆。试问,从婚配到本命年,哪个中国人的一生能够离得开生肖呢?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其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以龙为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图腾,而历朝历代也在不断地进行民族的交流和融合。龙作为一种糅合的图腾,与我国这种民族融合传统是契合的。正因如此,古人才会不断地在墓葬艺术中刻画龙的形象,将龙铸造在青铜器上,绘制于图画中,还编撰出与龙相关的故事,认真地传播龙文化。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经历了至少6000年的历史与文化积淀,自20世纪以来,我们逐步形成了把龙视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的共识,开始自称是“龙的传人”。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袁靖长期致力于研究古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著有《中国动物考古学》《科技考古文集》《中国科技考古导论》等专著。袁靖最新出版的《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现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5月)包括“动物寻古的科学工具”“肉食江湖的王者”等十三章,从动物考古学家的视角,分析各大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以及各种反映动物形象的青铜器、陶器、画像砖石、绘画,再结合相关的文字记载,还原生肖动物的起源、驯化,以及它们在华夏民族生产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仔细讲述了华夏民族与动物自新石器时代起,同行至今发生的种种有趣故事。本书是一部将考古所得、扎实可信的知识与千百年里流传的浪漫传奇融合的典范作品,彻底讲透“十二生肖”这个中国人独有的文化符号。
对于十二生肖,袁靖根据其特点,都给予了生动而形象的评价。譬如牛是华夏文明的柱石,老虎是威严的山君,蛇是华夏的始祖,鸡是报时神鸟等。以牛为例,作者认为黄牛这种起源于西亚地区的家养动物,至少在5000年前,就被古人以文化交流的方式引入中国。黄牛是古人的肉食资源,在构建礼制的活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最突出的贡献是作为畜力,构成古代农业生产中的主要生产力,是保证中国古代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农业的稳步发展,人民得以吃饱穿暖,安居乐业,之后才会有瓷器、诗词、乐曲、文学、丝绸等种种物质和文化的发展。而辛勤耕作、任劳任怨的牛文化,象征着勤劳善良,代表着忠厚老实,传达着低调谦和,代代相传,影响深远。从这个角度来看,牛可谓是一肩托起了整个华夏文明。
邓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