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乡村振兴

让更多农田变良田

  耕地提质量,丰收添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大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相比于传统农业生产,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齐全、高产稳产、生态良好,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相适应的高等级基本农田,对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数据显示,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亩均粮食产能一般增加10%—20%,亩均节本增效约500元。可以说,高标准农田稳定了农民种粮收益,为粮食连年丰收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放眼三晋广袤田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正在落地生根。各地统筹整合资金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让越来越多的“巴掌田”“望天田”变为“大格田”“丰产田”,有效提升了农田质量和产能。截至2022年底,全省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面积达到2312.59万亩,为稳定全省粮食生产作出重要贡献。
  建好高标准农田,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建设内容,组织开展田、水、路、林综合治理,协调推进土地平整、灌排沟渠、田间道路、农田林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要重视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大力推广土地深耕和节水灌溉,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民增产增收。要积极开展示范创建,真正建成遇旱能灌、遇涝能排、高产稳产的高质量高标准农田。当前,正是冬修水利的大好时机,要协同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完善衔接工程和配套工程,让水网、田网、路网相连相通。
  建好高标准农田,精准施策是关键。针对不同地区耕地质量问题、农田设施短板和农业生产主要障碍因素,建好高标准农田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区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合理确定建设重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要充分发挥各类专业机构技术优势,建立全省高标准农田规划设计、技术研发、施工和管护技术等一体化的技术支撑和指导服务体系。此外,也可鼓励符合资质条件的各类市场主体、企业或第三方机构,采取一体化模式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分建、七分管”。长期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分散管理、投入不足,导致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频现。一方面,建立健全农田管护的规章制度,确保管护制度依法制定、机制长久、简单实用、保障有效。另一方面,引导经营主体将高标准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发挥农户的智慧和力量,提升经营主体、专业人员和专业社会组织管护能力和水平。同时,完善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管护的政策措施,保障管护主体合理收益;各地还要创新投融资模式,不断拓宽多元化投入渠道,确保管护源头活水。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眼下,冬小麦正安稳越冬,广袤良田又在孕育新的丰收希望。坚持藏粮于地,高质量建好高标准农田,我们一定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赵建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1-07期

  • 第2024-01-06期

  • 第2024-01-05期

  • 第2024-01-04期

  • 第2024-01-03期

  • 第2024-01-02期

  • 第2024-01-01期

  • 第2023-12-31期

  • 第2023-12-30期

  • 第2023-12-2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