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践悟

人工智能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揭开了教育改革新航程的序章。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催生了大批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也为教育现代化带来更多可能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面向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人工智能将进一步为赋能教育改革创新、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增强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教育乃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价值观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整体观念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凝练表达,是一个社会对客观存在的评判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三个层面都提出了相应的价值标准,既继承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展现了时代精神;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从根本上回答了国家、社会的建设要求以及个人的培育要求。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青年在哪里,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就要跟进到哪里。引导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做好网上青年思想教育政治工作。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也不是精神空虚之所。要不断创新网络宣传方式方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虚拟社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整个网络空间清朗起来,使广大青年在网络空间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广大青年要在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与内涵的基础之上,做到自主树立并自觉践行。
  用大数据提供学生行为分析,助力因材施教。长期以来,学校要想获得关于学生价值观真实样态,就需要在多种场域观察、了解学生在不同情景下的行为表现,但在一师多生的现实面前,一个教师往往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高校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而言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当中,各种类型的大数据技术以及资源已然成为实际管理工作的强劲助力,其在减轻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压力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推动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借助大数据技术力量进一步精准了解和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变化,提升教育引导学生思想行为的能力与质量。
  发挥好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充分发挥好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思政工作中的作用,大力推进数字思政建设,以数字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快构建思政工作体系的重要内容和举措。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下,能够突破常规的收集和分析方法的限制,对广大青少年的学习行为进行收集和分析,从而更加完整地掌握他们的价值观偏好、思想动态和行为特点等,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一个完整的描述。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规律,才能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进而为学校实施分层分类的教学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助力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
  虚拟仿真技术立体呈现具象画面,便于丰富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场景。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学生价值观教育中,能够将过去停留于教材中的文字、历史与故事进行立体呈现,通过数字技术,教师对学生进行的价值观教育就不再只是抽象的、远离学生生活的概念,而是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的具体过程。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构建新型主客体交互关系,以互动性、参与性的数字手段来调动人的内在精神动力,在人机互动中挖掘人格潜能,助力自我发展与完善。通过仿真技术的教育呈现,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应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引导青少年理性看待人工智能的作用。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力量。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教育将变得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和高效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既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人类的工具和手段,也可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确定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人工智能“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一方面,我们要加快人工智能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这也是推动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我们要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加强潜在风险的研判和防范,强化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约束和治理,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在具体操作方面,要对人工智能进行细致管理,保证它的正面效应充分发挥出来。教育是动态的、发展的,我们要理性思考、准确把握教育规律、用好技术手段、凝聚各方力量,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更好地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作者分别为:中国民航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太原师范学院 李静 郭燕。本文系中国民航行业文化研究中心开放式基金课题“当代民航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化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MHWH2022/09)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1-08期

  • 第2024-01-07期

  • 第2024-01-06期

  • 第2024-01-05期

  • 第2024-01-04期

  • 第2024-01-03期

  • 第2024-01-02期

  • 第2024-01-01期

  • 第2023-12-31期

  • 第2023-12-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