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距离沁水县城80公里的十里乡西峪村,村民们一大早便聚集在村委会,望着村口翘首以盼。“来了!来了!”远远瞧见转弯处有车进村,村民们不由得欣喜呼唤。十里乡驻晋城流动党员党支部联合沁水县医疗集团,把流动诊疗车开到百姓家门口,村民们自觉地排队就诊。“通过走访民情,我们联合开展送医送药活动,这是流动党支部立足岗位、心系故乡、回报家乡的实践。”十里乡驻晋城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张软平说。
党员群众在哪里,党建就覆盖到哪里。沁水县十里乡通过创新党支部设置形式,在流动党员集中、条件成熟的地方成立流动党支部,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但条件不成熟的地方成立流动党员管理站,破解流动党员管理之难,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村人口外流,尤其是党员流入城镇工作生活,原先以村为基础的党支部设置形式逐渐无法满足流动党员日益增长的需求,开展党建工作面对着流动党员管理难、重大事项决策难、党员权益维护难等实际情况。”谈到创新党支部设置形式的初衷,沁水县十里乡党委书记崔勇说,围绕党组织“怎么建”、党员教育“怎么做”、工作“怎么干”,十里乡因地制宜,开出对症良方,让“孤雁单飞”变为“群雁齐飞”。
针对在外流动党员驻地分散、领域众多、结构复杂、可控性弱但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十里乡根据流动党员数量、居住地、地理位置,按照“成熟一个、组建一个、逐步推进”的方式,建设流动党员服务站和流动党支部,实现了组织架构从单一到多元、工作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
“搭建了‘铁打的营盘’,管理和保障也必须跟得上。”崔勇介绍,将热爱家乡、乐于奉献、能力出众作为入选流动党支部班子的硬性条件,选好流动党支部的领头雁,建立工作职责、学习管理等各项制度。同时,完善多渠道、多元化的活动经费保障机制,由县委组织部、乡党委提供专项经费支持等,确保流动党支部有序运转。
流动党员有了“家”,要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十里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把最新、最系统的政策第一时间传达给流动党员,开展“乡镇党校进支部”活动,由党委班子成员到流动党支部授课,流动党员教育出新彩。以流动党支部阵地为课堂,每月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动,流动党员走进红色教育基地接受党性锤炼,走进在外老乡创办的工厂接受技能培训,提高能力素质。“课堂+基地”相结合的模式,把教育从课堂“搬”到实践一线,保证了教育不松劲、党员不掉队。
东峪村村民王娇艳的丈夫突发疾病,家庭失去了生活来源,两次住院治疗的费用让这个家庭背上了沉重债务。流动党支部成立后,王娇艳找到党支部书记助理张帅寻求帮助,了解情况后,张帅为其安排了居住小区的物业客服工作。“家门口就能上班,每月工资2000元,方便照顾丈夫,接送女儿上下学。”在流动党支部的帮助下,王娇艳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十里乡依托组织优势,把流动党支部打造成综合服务平台,不仅帮助协调务工就业,为在外流动党员提供便利,让流动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以“乡情”为纽带,越来越多的流动党员主动亮身份、作表率、当先锋,成为十里乡“宣传员”,通过组织“沁幸有你水润故乡”在晋老乡座谈会等活动,把流动党支部打造成外来人才引进、本土人才回流的平台,促进招商引资,引领返乡创业。流动党员主动融入他乡、反哺家乡,为乡村振兴汇聚起强大合力。
“十里乡党委坚持党建工作与时代发展同步,通过创新党支部设置形式,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就覆盖到哪里、服务到哪里。”崔勇说,下一步,要持续提高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精准化、精细化程度,努力走出一条适应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经济和基层治理相融发展的党建创新路子。
本报记者杨文俊 本报通讯员田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