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要闻

【高擎伟大思想旗帜 凝聚团结奋进力量——不断推进新时代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深刻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

  • 主讲人:曹立

  • 资料图片

  •   

    阅读提示
     
     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经济领域的集中体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经济发展怎么看、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同时又指导新的实践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思想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主要内容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明确了“一个新发展理念”和“七个坚持”,即“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大局,把握规律;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的理论框架。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阐释,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等基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一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指引新时代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主讲人:曹立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主要研究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区域经济与区域发展战略、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理论等。著有《混合所有制研究——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基础》《小康经济论》,主持参与多项国家重点课题项目,曾获中央党校教学优秀奖、优秀教研人才项目奖等荣誉。

    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和新发展阶段等重要论断,分别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河南考察时、2017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和2020年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最先提出来的。这三个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尽管提出时间不同,但其强调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型,进而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内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是一致的。新常态、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准确标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回答了“传统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都已走不通”必须转向“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方式”的必然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如果不能走好创新发展之路,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因此,把握未来中国的发展走向,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就是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互协调,重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协调就是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从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做好工作而言,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着力推动协调发展。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今天的中国已进入与世界深度互动阶段,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坚持互利共赢的发展战略。必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着力发展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着力提高推进对外开放能力,要进一步探索实践,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全体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享就是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深入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从供给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和服务质量高。从需求看,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这种需求又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的变化,供给变革又不断催生新的需求。从投入产出看,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分配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并且充分反映各自按市场评价的贡献。从宏观经济循环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畅通,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经济发展比较平稳,不出现大的起落。
      尤其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强调的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在正常情况下,如果经济循环顺畅,物质产品会增加,社会财富会积聚,人民福祉会增进,国家实力会增强,从而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如果经济循环过程中出现堵点、断点,循环就会受阻,在宏观上就会表现为增长速度下降、失业增加、风险积累、国际收支失衡等情况,在微观上就会表现为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居民收入下降等问题。在我国发展现阶段,畅通经济循环最主要的任务是供给侧有效畅通,有效供给能力强可以穿透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可以创造就业和提供收入,从而形成需求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任务,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出现了变化,特别是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出现了变化。劳动力成本在逐步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了瓶颈,旧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已经难以持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全面上升。因此,我们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要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建设,完善市场准入和监管、产权保护、信用体系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特征和最大政治优势。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是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前提。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就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经济工作中党的领导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是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稳’和‘进’要相互促进,经济社会平稳,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创造稳定宏观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创造良好预期。”因此,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要统筹发展和安全,集中精力抓好安全和发展两件大事。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和安全要动态平衡、相得益彰。
      习近平经济思想,在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转换过程中为我们理清发展思路、确立新发展理念、把握经济工作主线、找准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强大思想武器,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新征程上,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本版文字整理:闫书敏 于乐
    主讲人照片拍摄:本报记者王瑞瑞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1-17期

    • 第2024-01-16期

    • 第2024-01-15期

    • 第2024-01-14期

    • 第2024-01-13期

    • 第2024-01-12期

    • 第2024-01-11期

    • 第2024-01-10期

    • 第2024-01-09期

    • 第2024-01-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