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副刊

一曲大善之歌

——《李家大院之博施济众》观感

  日前,笔者受邀在万荣县礼堂观看了2024年的第一场大戏:由万荣县蒲剧团排演的原创剧目《李家大院之博施济众》。演出中剧院内一直掌声不断。受邀的现场观众纷纷表示:这场演出既是一场艺术的饕餮盛宴,又是一场仁心济世、博爱救民的善文化教育,很震撼、很感人,灵魂经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礼。
  闫景李家是万荣县百年望族,明末由陕西韩城迁至万泉薛店村。自第八代迁居闫景村。李家族人继承先祖农耕遗风,并兼营小手工业。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劳作,家道逐渐殷实,为日后经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第十三代、第十四代,李家先祖把晋南土布贩运到靖边、安边、定边等不能种植棉花的地方,同时把西北的皮货、药材贩回内地。后又在“三边”地区设立商铺,经营的商品扩大到茶叶、酒类、糕点、绸缎、布匹、日杂等。到第十五代李子用,李家生意达到鼎盛时期。李家已由商贸流通转变为民族资本家,李家经营的冶铁厂、商铺、字号遍布各省,闫景李家成为闻名三晋的晋南首富。
  万荣李家自先祖创业之时就定下了以义制利、利义相济的经商传家之训。当生意遍布各省获利颇丰时,进而又形成了“富而不骄、富而不奢、富而行仁”的家规家训,历代乐善好施的义行不胜枚举。
  本土青年编剧胡孟、廉润泽撷取道光年间晋南大旱民众食不果腹,时有饿殍倒地。年事已高的老当家人李子用力挺新当家侄媳王和君在万泉、运城池神庙等地开设粥棚,博施济众的史实以点带面,展现了以善传家的万荣李家在家国危难之时,倾尽全力扶助灾民的善行义举。
  为善最乐并不是人人都能深刻认识到的。纵然是大善之家的李家各房对善的理解也深浅不同。当家人王和君在广设粥棚扶助灾民却又缺银少粮的两难境地之中,是适可而止?还是全力而为?而深刻理解李家以善传家精髓之后的王和君,力排众议,以先祖义行感召族人、以昭后世,又一次成就了李家真心行善的美名。当从晋中采购回来救济灾民的粮食被土匪雷哼劫走时,面对灾民和自身安危,王和君又毅然只身犯险深入虎穴。在被雷哼胁迫,家人勇敢相救,局势反转之后,王和君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中华民族美德,民族大义,不战而屈人之兵,拿回了被雷哼劫走的粮食。李家人又一次用善行诠释了为善亦难为善最乐的大善核心要义。
  大善感天,义举动地。常年干旱的万泉大地普降甘霖……
  在编剧的精心编排下,传承百年的大善李家又一次以鲜活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这部戏不仅展示了以善传家的李家乐善好施的善行义举,更解决了人们思想中为善是适可而止还是更应倾力而为的问题。正是这一代代秉承李家家训的主事人,才让大善李家有了这百年传承。
  该剧导演、编剧、舞美、灯光由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副主任、国家一级导演王永庆的团队担任,磅礴大气、干净利落的导演手法,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百善影壁,如梦如幻的灯光,把观众带入了民国时期具有晋南特色的风情画卷之中,增强了整剧的艺术感染力。
  剧中李家当家人王和君由山西省杏花奖得主、万荣县蒲剧团团长王红妮扮演,李子用由老戏骨杨银平饰演,团里的中坚力量刘建军、薛贺、马强在剧中分别饰演李德龙、雷彪、雷哼。红花还需绿叶配,在这些浑身是戏的知名演员的配戏下,更使主角的表演亮点频出,叫好声不断。
  该剧音乐由国家一级作曲畅元发设计,山西省蒲剧艺术院演出一团副团长程小亭担任配器。司鼓由该团副团长王玺虎担任,板胡由该团知名琴师范智慧担任。
  《李家大院之博施济众》是一部用李家大善展示万荣特质,用文艺作品宣传万荣文旅的一部大戏好戏。戏剧界各位专家在观看演出后对该剧及演员的精湛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大家一致认为这部戏是以优秀的文艺作品鼓舞人,用文艺作品为万荣发展服务而交上的一份满意答卷。同时也是重视文化工作,实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又一具体体现。

赵文彬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1-18期

  • 第2024-01-17期

  • 第2024-01-16期

  • 第2024-01-15期

  • 第2024-01-14期

  • 第2024-01-13期

  • 第2024-01-12期

  • 第2024-01-11期

  • 第2024-01-10期

  • 第2024-01-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