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省坚定目标、久久为功,不断深化全方位转型,加快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提升传统和壮大新兴相结合,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省人大代表、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董事刘峰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提升发展内生动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动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近年来,中国中煤紧紧围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谋划了“两个联营+”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煤炭与煤电联营”“煤电与新能源联营”示范基地。同时探索更多应用场景,打造局域电网、水网、汽网、热网、氢链、“炭+碳”链、化工产品链,在能源富集区域就地推动上下游产业集群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推动中煤平朔煤制烯烃重大项目建设。我们深受鼓舞,倍感荣幸,将全力推进中煤平朔煤制烯烃项目建设。该项目总投资近300亿元,是中煤平朔集团有史以来最大的投资项目,是山西省规模最大的现代煤化工项目,承担多项国家创新示范任务。该项目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煤化工产业升级、促进能源结构优化、保障能源安全及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示范意义。
中煤平朔煤制烯烃项目以平朔东露天矿高硫、高灰熔点沫煤为原料煤,生产220万吨/年甲醇并转制100万吨煤基烯烃新材料,建成后将开创晋北高硫、高灰熔点煤大型气流床气化应用先例。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办理完成30多项重要前期手续,项目可研通过专家评审,气化工艺通过专家论证,目前正在全力推进项目纳入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布局。
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指出,加快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建设。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平朔矿区煤、电、化、水、新能源一体化优势,布局配套500MW新能源光伏发电项目,深度耦合绿电、绿氢等减碳路径,联合电厂实现“水汽互供”和“热电联产”,灰渣等固废经过综合治理还可用于露天矿采矿复垦造地。与此同时,下游可向医学、工程塑料等领域延伸发展,培育工业包装、医疗器具、注塑材料、汽车日用品等新型加工业,不仅带动了煤化工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也促进了区域经济多元化发展。
省政协委员、省工信厅产业促进和技术合作处处长张敏
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制造业振兴升级
工业兴,则经济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提升传统和壮大新兴相结合,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2024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明确,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纲领,凝心聚力实施“1231”制造业振兴升级计划,加快构建体现山西特色优势的现代化制造业体系。
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全力攻坚稳增长和促投资“两大关键任务”。全力稳定工业增长,强化稳增长措施落实,强化运行监测调度,强化企业帮扶。全力抓好制造业投资,持续谋划储备项目,推动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建成投产。用好稳增长促投资政策包,发挥技改资金撬动作用,落实战新产业支持政策,稳定企业预期和信心。
二是聚焦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三大产业支撑。大力改造提升材料工业、化学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现代消费品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高速飞车、绿色氢能、量子信息、前沿材料等未来产业。
三是围绕集聚集约发展,用足用好三大平台。做强重点产业链。优化“链长制”制度体系,激发“链主”企业引领作用,实施产业链“链主+链核+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模式,深化“政府+链主+园区”招商模式。做大特色专业镇。优化评选评价机制和资金使用管理政策,完善协同工作机制,强化公共服务支撑能力,实施品牌创建活动。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创建省级产业集群,打造制造业振兴升级示范县,培优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四是聚焦融合赋能,深化拓展三条路径。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强化技术协同攻关,优化创新平台布局,力争新培育1—2户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0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推进绿色低碳项目建设,培育省级节水型企业,构建绿色工厂梯度培育体系,增创省级、国家级绿色工厂。推动数实深度融合。加快智能化改造,加快培育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两化融合发展。
省人大代表、山西蓝焰煤层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分公司副经理何宜霏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积极推进增储上产
能源保障是政府工作报告着重提到的内容。煤层气是一种与煤炭伴生、以吸附状态储存于煤层内、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非常规天然气,是优质洁净的能源和化工原料,其资源的开采对于减少煤矿瓦斯事故、弥补天然气供需缺口、有效减少温室效应、促进碳减排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山西是我国最早进行煤层气开发利用的省份,产量规模稳居全国第一。2023年山西省煤层气产量创历史新高,约占全国同期产量的八成,煤层气产业已成为我省新型能源战略支柱产业。
我省在国内煤层气开发利用方面技术较为先进,这其中,作为国内领先的煤层气开采企业,山西蓝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多项国际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并已实现技术输出。2023年底,来自蓝焰控股的煤层气开发技术首次落地新疆煤田,进一步扩展了我国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地域。
目前,蓝焰控股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已经形成了对煤矿区采前、采中、采后全周期、全过程抽采的成熟技术体系。在煤矿区,特别在高瓦斯矿井中,瓦斯给矿井安全生产造成了极大安全压力。蓝焰控股的“采煤采气一体化”瓦斯治理模式,根据瓦斯矿井生产规划衔接安排,对煤矿规划区、准备区、生产区、采空区分别采用不同的瓦斯治理技术。这种创新性的治理模式能够缓解井下作业的瓦斯安全压力,也使得煤炭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持续增加,在能源转型中的桥梁和支撑作用也进一步凸显。作为天然气资源的有力补充,煤层气产业同样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蓝焰控股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深部煤层气开发等关键技术和重大难题的攻关力度,不断改进优化勘探和开发工艺。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随着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碳交易市场的推动,煤层气产业发展正迎来好时代。
省政协委员、民进晋中市委会主委、晋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张谨华
推动建链延链强链
构建优势产业集群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挥串珠成链、集链成群、聚群成势规模效应,推进上下游企业高效配合、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打造协同创新更加紧密、配套体系更加完备、要素支撑更加有效的产业生态。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山西实现产业转型、经济转型和能源革命的重要抓手。以晋中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为例,全市以纺机、液压、铸造、煤机等行业领域为主,产业链链上企业有110余户。这些细分行业有深厚积淀,有叫响全国的品牌,有技术实力,也有市场地位。但整体来看,存在创新产品少、企业发展带动不足、产业链延伸不足等问题。如何推动当地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快速发展,需要多措并举,协同发力。
加强创新驱动,提升行业技术。发挥大企业、大项目带动作用,加快建设优势产业集群,加强核心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系统集成等方面研究突破。同时推进产业数字化改造、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智能工厂建设等。
加大政企对接,化解企业难题。加大融资信贷力度保企业融资需求,落实财税支持政策减企业税费负担,争取最新电价政策降企业生产成本,落实好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等保障措施。
龙头企业引领,打造全链服务。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聚焦产业链企业培育、关键环节招引、协作配套提升等领域,提升产业链企业成就感。实施“全周期服务”,鼓励龙头企业向全生命周期转型,提供产品整体解决方案。
鼓励协同发展,推动资源集聚。政府牵头以行业或产业链为主线,把更多企业全链条组织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制定完善行业标准,提升企业合作多元化,强化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链“三链融合”。
深化省校合作,建强人才队伍。深化校企合作,探索订单式、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产业链创新人才培育计划,组建服务优势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专家智库,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加强智能改造,提升管理水平。以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为重心,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围绕“链主”“链核”企业,加强智能技术装备的集成应用,稳步推进智能工厂建设。
省人大代表、吕梁市农村信用联社党委书记刘海斌
金融服务主动发力
促进产业优化转型
政府工作报告全面而翔实,重点聚焦“全力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明确今年具体、可行、量化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更加坚定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与决心。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金融服务需主动发力。作为省属的金融机构,要从产业升级、发挥优势、文旅带动、聚焦重点四个方面主动作为,进一步加大信贷供给,助推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一是产业升级,推动资源转型。紧紧围绕资源转型靶向发力,将金融支持高碳企业低碳转型纳入发展规划,出台相应的贷款利率激励机制进行充分引导,持续推动存量高碳企业主动应对转型以及产业升级。结合我省煤炭产业绿色、数字和智能化转型中催生的小微企业,在授信选择、审批、发放等环节开辟绿色通道,形成涵盖小微企业孵化、成长、壮大全生命周期的梯度支持体系。
二是发挥优势,建设农业产业集群。资源型经济转型,不仅是工业资源转型,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业转型更是惠及面广、带有民生性质的产业转型。要立足本位,充分发挥法人机构流程链条短、审批效率高、政策机制活等优势,加快推进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特别是围绕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创新信贷产品,提升服务质效,推动特色产业由数量增产向质量提升转型。
三是文旅带动,打造发展新动能。发挥文化旅游、普惠金融的融合效应,深入实施金融助力文化旅游提振计划,加强对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优质文旅资源的信贷支持力度。通过塑造内涵品质、衍射服务范畴,丰富文旅产业业态,不断增强吕梁对山西乃至全国的吸附能力。
四是聚焦重点,全力支持地方经济。梳理分析省市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名录,一方面围绕吕梁山西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等重点项目,加大金融助力。另一方面加大对光伏、氢能等新能源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多元化金融产品以满足企业金融需求,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本报记者张毅 袁兆辉 郭宁 闫杰 燕中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