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建:拓展算力算网优势 打造“晋算”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基建,我省综合算力指数位居全国第7,基础算网优势较为明显。但在发挥算网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形成新质生产力等方面存在不足。
廖建委员建议,我省应充分发挥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和省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的作用,明确各职能部门责任分工,加快提升算力网络密度和传输速度,构建“大—小—微”循环新格局。充分利用算力规模和网络传输距离优势,建设算力推广交易中心,打造“晋算”品牌,实现算力提供方和使用方之间的便捷交易,扩大“东数西算”的区域影响力。发挥5G、算网底座优势,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鼓励支持驻晋央企、互联网企业建设智算中心,完善配套政策,牵引传统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曹海霞:加快建设种质资源强省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山西是农业种质资源大省,种业振兴前景广阔、大有作为。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省种质资源在市场化、集群化、商业化方面仍有一些困难亟待解决。
曹海霞委员建议,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针对种质资源保护开发、种业关键性技术问题开展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共同培育高性能品种并实现市场化,推动种业企业成为商业化育种主体,加快构建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集中高端人才、先进技术、研发资源,培育我省种业龙头企业,不断延伸种业产业链,提升种业综合创新效率。加大优质特性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力度,满足未来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主动对接市场,推动种业科研与产业发展有效链接。不断挖掘种质资源的多元价值,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程田青:扶持“专精特新”企业量质提升
近年来,我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但依然存在培育体系不够完善、技术创新存在瓶颈、人才队伍支撑不够、发展信心有待加强等问题。
程田青委员建议,优化梯度培育体系,建立企业运行监测机制,实现动态调整,根据入库企业每年生产经营情况,加强上市扶持和动态增补。推动联动创新,引导创新中心建设共享实验室、共性技术平台、小试中试服务基地,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强化产融结合,建立政银企对接机制,加大政府基金投资力度,探索供应链金融增信机制,搭建多元化融资渠道。筑牢人才基础,开展重点企业管理层培训,完善校企、院企科技人员“双聘”机制,加大产业工人培养力度,出台政府专项人才支持政策,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主动靠前服务,开展市场准入壁垒问题排查和整改工作,加大政府采购和进口替代支持力度,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张挺:利用人工智能助推文旅数字化转型
山西是文化资源大省,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有效促进新技术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助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
张挺委员建议,利用人工智能创新业态模式,建设省级全域旅游平台,打造智能虚拟山西游,构建主要景区3D模型,游客可在三维场景中自由漫游;运用数字技术升级旅游演艺业态,创作精品节目。利用人工智能提升景区基建水平,开发沉浸式体验旅游,完善票务预约、语音导览、景点介绍、智慧停车等系统建设,提升旅游便捷度。利用人工智能创新文旅服务,开发大模型支持下的智能导游App,整合各景区客服系统,提供24小时在线咨询和购买门票、规划路线、查找打卡点、购买纪念品等一站式服务。利用人工智能推送旅游资源,开展主题旅游线上推广行动,通过各平台为潜在游客提供个性化旅游推荐和定制服务,吸引其到山西旅游。
薛金梅:健全省域四级医疗网络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省健康信息化不断推进,县域卫生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但省域四级医疗网络信息互通共享局面尚未形成,“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及分级诊疗制度落地存在一定障碍。
薛金梅委员建议,落实实名制检查制度,通过互联网档案平台规范建立电子病例档案,建立医院信息综合分析平台,建立当地专科健康档案,推进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推进省市县乡四级医疗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医院与上级医院联系,实现省内不同医院间处方、检验、检查、住院单的双向开具和互认,对基层医院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开通绿色通道,基层医生通过平台预约上级医院做检查并匹配医生,患者在基层医院即可完成检查并同日转诊。患者下转,也由所在上级医院病区通过平台发起,直接转回基层医院,将双向转诊落到实处。
张敏: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本地项目建设
近年来,留住用好民间资本参与本地项目建设成为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客观内在需求和重大战略任务。但是,民间资本投资意愿不强烈不主动,投资渠道较为狭窄,“有钱不知道往哪投”的问题仍然存在。
张敏委员建议,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业先行的总体思路,强化规划引领,采取多层面综合施策的导向激励,形成民间资本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按照“非禁即入”“非限即入”的原则,畅通投资途径,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支持民间资本开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和企业并购投资,全面落实企业挂牌奖补政策,鼓励省内投融资机构,面向全省重点产业项目,向民间资本募集资金,形成民间资本聚集涌流的生动局面。搭建统一的投资信息发布、民企投资服务等服务平台,形成民间资本走向市场的驱动力量,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更大支持。
梁桐栋:建设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服务性和保障性工作,更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
梁桐栋委员建议,首先尽快制定出台《山西省公共法律服务条例》,从领导体制、服务内容、队伍建设、监督考核等方面进行规范;其次要完善管理体制,由司法行政部门牵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商共促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第三激活公共法律服务人才资源,让高校法律专业师生多渠道参与到公共法律服务中;第四优化公共法律服务资源配置,让公共法律资源向基层倾斜,借鉴公费农科生培养模式,开展公费法律生的培养工作;第五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化网络,不断提升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贺天平:深化技术要素市场化改革
近年来,我省要素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但技术要素市场化交易领域仍存在技术要素供给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
贺天平委员建议,一要完善科技成果配置机制,增加技术要素优质供给。构建“企业出题、政府立题、人才破题”的协同攻关体系,深化我省高校、科研机构“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订单式研发和成果转化机制;二要深化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技术要素价值化。通过政府主导或依托第三方机构,征集高校、企业等单位的科技成果,构建科技成果池;三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推进技术要素深度融合。通过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概念验证平台,搭建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桥梁;四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优化技术要素市场生态。完善山西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人才培养体系。
薛金平:加强岩溶大泉保护力度
我省拥有晋祠、兰村、娘子关等19处岩溶大泉,这些既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用水的重要保障,也是河流生态流量的主要来源,一度因不合理开采致水生态环境恶化。近年来,随着逐步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泉域水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为进一步提升泉域保护修复,薛金平委员建议,一、加大水源置换,实施关井压采。加快山西水网中黄河水和地表水供水工程建设,以及再生水和矿井水输水工程建设,同时,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促进地下水关井压采;二、推广保水采煤,依法规范采矿行为。制定保水采煤技术规范,对破坏岩溶地下水的采矿活动,依法采取限采、停采或者封闭矿井等措施;三、建立补偿机制,完善调控手段。因地制宜选择补偿模式,建立公平公正、积极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四、明确部门责任,加强统筹协调。明确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建、能源等部门职责,做好泉域保护相关工作。
张丽芳:打通医养结合堵点难点
目前,我省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711.07万人,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患病率高、治疗难度大,对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
张丽芳委员建议,科学评估区域内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情况,支持部分有一定规模但床位利用率不高的医疗机构转型为面向老年人群、医养康养为一体的特色医院;要借鉴先进经验,推动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医养结合服务设施,将乡镇卫生院与敬老院、村日间照料中心与村卫生室共建共用;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养结合机构为居家重病、失能及部分失能的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服务,运用远程医疗的方式为居家老人提供在线医疗服务;鼓励执业医师、护士到养老机构、社区医疗机构多点执业,对医养结合医疗机构开展的住院服务、安宁疗护服务实行按床日付费,切实减轻老年人经济负担。
许韶琛:斩断电诈链条 守护青年成长
近年来,我省持续开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打击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去年我省涉及电信网络类犯罪中,因为学生自身法治意识淡薄、部分院校法治教育不足等,导致“帮信罪”的主要犯罪主体是在校大学生。
许韶琛委员建议,一要全方位加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宣传教育。大专院校要开设专门法治课程,增加“帮信罪”相关内容,并建立常态化普法机制,通过班级微信群、开展“反电诈进校园”活动等方式提升在校学生防范意识;二要多层面加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预防。通过思想引导、制度管控等方式降低学生误入歧途的概率;三要加大高校学生就业市场整顿。对线上线下就业平台进行全方位审核,斩断电诈犯罪伸向学生的链条,并深化大学生就业服务机制,强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开拓各类就业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就业渠道、创新创业实训、职业生涯教育实践资源。
安建梅:完善创新体系 加快“四链”融合
我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立项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推动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三权下放”,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但与其他中部省份相比,我省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差距仍然较大,还需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创新驱动发展。
安建梅委员建议,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强度,编制出台科技投入强度递增规划,优化政府资金投入结构;进一步加快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引入专业机构,激活科技服务中介市场,制定科技成果以技术转让或入股方式在省内实施转化的相关激励政策;进一步推动资本与科技成果对接,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产品,引导优质创投风投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推广“科技贷”等金融产品;进一步完善落实科技创新容错免责机制,保护科研工作者积极性。
谢镇宇:推动港澳青年积极融入山西发展
港澳青年融入山西高质量发展大局对于山西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港澳青年在山西学习、工作、创业的比例还不高。
谢镇宇委员建议,坚持规划引导,在就业创业帮扶、升学实习交流、职称评价认定、青年服务平台等方面,出台支持港澳青年在晋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拓宽交流合作平台,通过建立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山西基地,轮流举办晋港澳三地青年交流论坛,深化港澳大学生暑期实习计划、举办港澳青年慈善公益活动等,吸引更多港澳青年来晋学习就业创业;加大宣传教育,增强思想认同。经常“请进来”,邀请港澳青年来晋参访考察。积极“走出去”,借助港澳国际影视展、国际会展及各类媒介平台,助力山西文化影视作品、特优产品“走出去”,让更多港澳青年认识山西、走进山西、宣传山西,进而融入山西高质量发展大局。
李剑英:搭建服务平台 助力民企发展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民营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全省民营企业信心倍增。但对标先进地区,我省民营经济还存在市场活力不强、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
李剑英委员建议,积极搭建要素保障平台,在用工服务、金融服务、产学研深度合作、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帮助民营企业排忧解难;积极搭建产业服务平台,在数字化转型赋能、重点项目评估、重点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等方面,助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积极搭建政企对接平台,通过开展常态化入企服务、推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等举措,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积极搭建权益保护平台,推动构建完善的法律服务体系,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积极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巩固向民间资本常态化推介项目机制,构建共建“一带一路”政策和服务保障体系,发挥省内外异地晋商组织、行业协会作用,拓展民营企业发展空间。
姚继广:强化“四轮”驱动 促进农民增收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677元。但横向比,我省在全国排名仍然靠后,这既有现实条件的制约,也有历史原因,需要找准突破口,精准出招,全面发力。
姚继广委员建议,强化产业带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多措并举增加经营净收入;强化就业拉动,积极对接用工大市场,瞄准精细化、专业化的用工需求,锚定培训、持证、从业、增收四率齐升,推动培训持证一体、增收增效同步,大力培育有素质、有技能的农民;强化改革驱动,多管齐下增加财产净收入,积极争取更多农村改革国家试点,深化改革、大胆探索,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让农民的资产、资源、资金流动起来;强化政策联动,多元同步增加转移净收入,切实兜牢防返贫底线,让农民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白燕升:激活戏曲资源 助力文旅融合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山西是戏曲大省,现存剧种数量全国第一,但在具体工作中,我省对戏曲资源的保护利用还不够,戏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程度还不够高,没有充分发挥戏曲大省的资源优势。
白燕升委员建议,鼓励扶持各地打造文旅融合的戏曲活动品牌,通过“戏曲+文旅+直播”的方式,集中对外展示当地包括戏曲在内的各项文旅资源,以戏为媒,聚集人气,带动流量,带火旅游,全方位推介当地名胜古迹、戏曲文化、非遗、美食、文创,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鼓励扶持戏曲院团与景区合作驻场演出,既可以丰富游客体验,又可以拓展戏曲传播阵地,传播山西戏曲文化,可谓一举多得。鼓励扶持相关地区文旅部门结合当地戏曲文物资源和文化典故,发掘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策划创作一批戏曲文旅短视频,力求形成规模效应和长期效应。
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邓伟强 张毅 任志霞 高建华 李全宏 要佳 程国媛 郭艳 闫杰 李炼整理
本版图片由刘通 王瑞瑞 申晋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