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节”临近,各地、各电商平台和商家的线上线下促销活动再度活跃起来。与之相应,各金融机构也积极备战“开门红”,消费贷款再掀“价格战”,部分年利率已降至3%甚至更低,尤其一些线上金融平台在增加借款人临时额度的同时,力推随机发放优惠券、“帮你还款”红包、引导借款人“拼团”等营销策略,使得不少消费者特别是一些年轻人蠢蠢欲动,不由自主加入到“贷贷贷”“买买买”的行列中来。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借钱消费并无不可。作为一种消费信贷模式,它对于增强个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缓解国内总需求不足矛盾等方面,皆有一定益处。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借钱消费需适度,近年来,因过度借贷而背负沉重债务,由此导致借款人被迫“以贷还贷”“以卡养卡”之类的案例并不鲜见,不仅给当事者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甚至由此引发一些家庭悲剧。凡此情形,令人唏嘘。
为提升社会公众的金融素养,引导更多人理性消费、合理借贷,各地金融监管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而在2023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合理增加消费信贷,其中“合理”二字备受市场关注。所谓合理,关键就是要把握好度,既要善用消费贷款,也要警惕过度负债、多头负债风险。
借款人要养成健康的借贷习惯,量入为出。对此,专业人士给出建议,一要分析、研判自己每月的现金流状况、年度收入总额,尽量保持现金流稳定。二要根据收入波动,科学规划借款的总额、期限,合理控制资产负债水平。通常情况下,借款人每月还款的支出不宜超过家庭收入的一半,特别是年轻群体,切忌通过“以贷还贷”“以卡养卡”等方式盲目借贷。
促使社会公众理性消费、合理借贷,一方面,需要其保持清醒认识,增强自律意识。另一方面,也离不开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严守职业操守,提升风险防范水平。当前,有的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出于逐利目的,要么放宽条件招揽信贷客户,要么放低要求过度授信,这导致部分信用资质较差、还款能力较弱的借款人从不同渠道借到了钱,甚至借到不少钱,以致引发“不该贷”“过度贷”问题,导致“共债”风险加剧。
为此,需要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进一步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本着对自身经营、对客户利益负责的态度,谨守金融监管要求,强化内部制度管控,尽力做到资金供给与客户需求之间的平衡适度。除此之外,作为金融监管部门也要抓早抓小、未雨绸缪,一方面,持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逐步打通信用数据壁垒,在合法合规、安全有效的前提下,促进信用信息互联共享,为防范“共债”风险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借助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有效的消费信贷约束机制,帮助金融机构及早发现过度授信、资金挪用等相关问题,使消费贷款趋利避害,在高质量发展基础上更好地便民、惠民、促消费。
周慧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