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副刊

舞剧《家书》:舞动信仰之光

  • 舞剧《家书》剧照 王斌摄

  •   “烽火连三日,家书抵万金”。家书是一份殷殷期盼,是一份无限眷恋,更是一个家族生生不息的传承纽带。纸短情长,跨越千山万水,笔尖划过纸端,家书传递着爱与希望,光明与寄托,是情感最真挚的最有温度的表达。有多久,你不曾收到一封专属于你的手写信呢?在这个陡峭寒冬,在2024年新年伊始,由太原舞蹈团创排的舞剧《家书》作为“两节”优秀展演剧目在太原青年宫演艺中心倾情上演。
      新编舞剧《家书》以五四运动、抗日战争为时代背景,以高君宇、左权为代表的革命先烈们的真实家书遗稿为精神主题和故事原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壮阔历史。全剧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两个世界》以高君宇、石评梅的坚贞革命爱情故事贯穿;下篇《血色太行》以左权将军与母、与妻的家书贯穿。“见人、见信、见情怀”,一封封褪色的家书叠加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宏征途,肢体语言舞动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巍峨的集体群像和家国情怀。

    融合艺术的呈现

      上篇《两个世界》:理想照耀中国。1915年,内忧外患的中国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剧情发生在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这一段开天辟地的历史时期。在北京大学,从黄土地上走出的高君宇为革命燃尽生命,演绎他和热血青年追求真理、实现理想,砸碎一个危亡的旧世界,建立一个光明的新世界。
      下篇《血色太行》:以身殉国为吾华。太行之巅,左权将军的家书,一声声母亲,一声声志兰,置身炮火硝烟的太行山十字岭,吹响一次又一次冲锋的凯歌。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艺术界有着“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理论,现代舞开放、自由与包容的美学观念决定了其表演形式具有“戏剧性”拓展的先天优势。舞剧《家书》融合现代舞蹈、诗意环境、全景视频与画外音朗诵家书来交代历史背景,在戏剧和舞蹈之间寻找到某种融合点,融合各种艺术手段进行再创作。一段段关于家书的朗诵带观众们走进了革命先烈的精神世界,同时运用了多功能舞台视听语言,在视觉呈现上通过灯光和即时影像等技术手段,实现舞台空间和叙事视角的清晰切换。现实革命题材为了表述众多革命人物的事迹,需要对人物关系和时间场景进行明确的交代。为了达到叙事的清晰,运用这样的艺术“叠加”形式,在一静一动的态势中,通过视频媒体将先烈的家书遗稿呈现放大在舞台上,音乐旁白补充,高质量的光效、纯正的色彩和丰富的功能,让光影贴切地融于人物的肢体表演,让全剧叙事与情感交织、燃情与热血相伴、诗意和情景交融,红色情怀连缀成丰富的革命浪漫主义旋律。
      舞剧《家书》还需在家书内容与舞蹈章节如何行之有效的高度契合,如何运用舞蹈艺术手段更精准地展现“伟人加大事”上继续艺术打磨。舞台表现贴近当代观众审美趣味,才能够更加流畅地传递家书中亲情、爱情、祖国情的精神内涵,让熟知的革命者形象以舞蹈形态与观众同频共振,突显革命先烈对新时代新青年的感召力。

    夯实共情的基石

      革命先辈与今人生存的时代环境可谓天壤之别,彼时日寇铁蹄侵犯,民生凋敝……今日国家富强,岁月静好。如何使当下观众对革命先辈之壮怀产生设身处地地共情?这也是舞剧《家书》主创团队直面的命题。英雄是时代的产物,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他首先是人,其次才是英雄。所以要赋予英雄人物以时代的温度,才能够产生剧场观赏后的艺术共鸣。
      现代舞是一种以身体为主要载体,强调体验、感知、创造与自由的舞台表演形式。然而,能够打动观众的并不仅仅是舞蹈演员精湛的技术技巧或精妙的舞蹈动作,更多的是舞者们传递出的那份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牺牲精神,与角色人物同悲喜共悲欢。
      在北京的陶然亭,高君宇与石评梅的定情之双人舞,旗袍与学生装翩翩起舞,顺畅流动至身心融合为一;在高君宇墓地,女学生之红色花瓣群舞,在步伐与节奏中思念和心碎化为斑驳花瓣;在左权牺牲的太行之巅,前仆后继的战士抛头颅洒热血一步步坚定地走了出来,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激昂的舞蹈,坚定的神态,一波又一波将情绪表达和戏剧冲突推至高潮。百川归海,抨击着观众的心灵。
      舞剧《家书》须在共情点上深度打磨,增强青年舞者的代入感,激活青春能量的释放,情感穿越肢体语言传情达意完成叙事,用真情实感演绎饱满的英雄故事,能够从容地将特定戏剧情节融入到舞蹈之中。让“舞”有了魂,让“剧”有了意。在采用时空交叉错落、抒情与叙事叠加共进、人物心理与叙事环境对比映衬等多重艺术手段、多角度的群像视角,在跌宕起伏的舞蹈情境中引发观众身临其境般的沉浸与感动。

    淬炼红色的高度

      一个时代,一场烽火,一代英雄。红色题材文艺作品,犹如一道道深刻的年轮,记录着中华民族从苦难中奋起的峥嵘历史。
      在红色革命题材舞剧创作过程中,如何用舞蹈语汇讲述好红色革命故事,弘扬革命精神,如何触动观众的情感共鸣,是创作者面临的共同难题。近百年来,积累了一大批“红色舞蹈”佳作,各个时期都出现了脍炙人口的舞蹈佳作。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的舞台上,红色题材舞剧作品星罗棋布,百花齐放,特别是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代表的叫好又叫座的现象级作品不断涌现。从起点到当下,红色舞剧已悄然改变,不断创新舞台呈现方式。那么以舞为名,翻开文艺的红色记忆,在“红色”的追索中淬炼舞蹈艺术的高度。
      初心如磐,使命如炬。红色革命题材是文艺的“富矿”,我们要从山西本土红色资源进行深挖与打造,增添舞剧中表里山河历史与文化之美的底色。歌舞剧《烽火家书》、舞剧《刘胡兰》同样是温情与悲情交织的英雄交响曲。新时代,社会风貌以及观众的文艺诉求都发生了变化。今天的观众依然仰视英雄,渴望与英雄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沟通,这就要求我们凝神聚气,塑造新时代真实可感的舞蹈新形象。
      在淬炼红色的高度进程中,必然要加深对革命者的情感解读,提高英雄人物事迹与情绪的艺术化镜面呈现,革命精神的写意性高级化表达,提高舞剧艺术观赏性,紧扣新时代的议题,以鲜明的人物刻画和强烈的情感传递奋进的时代力量。让观众真切地触摸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之纯、信仰之坚和理想之美。期待舞剧《家书》向精品进军,期待更多优秀的山西红色革命题材舞台剧涌现。

    张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2-01期

    • 第2024-01-31期

    • 第2024-01-30期

    • 第2024-01-29期

    • 第2024-01-28期

    • 第2024-01-27期

    • 第2024-01-26期

    • 第2024-01-25期

    • 第2024-01-24期

    • 第2024-01-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