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深度透视】村庄“蝶变” 美景入画

——山西财政积极探索助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路径

  • 万荣县南张乡闫村街巷整洁。

  • 贾村乡大甲村夜景如画。

  • 演讲答辩环节,工作人员电话连线村民了解情况。

  • 汉薛镇西景村群众在街心凉亭商讨乡村治理事宜。

  •   新时代的美丽乡村应该是什么样?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勾勒出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和美丽愿景。近年来,省财政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和方法,以竞争性用财为牵引,以资金整合政策为支撑,以绩效管理提质为转型,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村全面振兴、农民全面富裕,有序推动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前不久,记者深入万荣县就财政助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进行了采访。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村庄靓起来

      冬深春浅时节,呼呼吹过的风有些清冷,但走进万荣县荣河镇临河村依然感觉赏心悦目。
      柏油路上,各种交通标识清晰可见,明亮的路灯下,两层小洋房,一层小宅院,粉墙黛瓦格外精致。
      “马桶、厨浴、空气能……村里啥都有,条件一点儿也不比城里差。”老会计孙文法一边收拾小院一边笑呵呵地说。
      孙会计的幸福感得益于万荣县财政局这几年大力助推的美丽乡村建设。
      “过去财政资金使用多是‘撒胡椒面’,钱花出去了,效果却不明显。”万荣县财政局局长孙永安说,2016年万荣县借中央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利好政策,从动“自己的奶酪”入手,带头整合财政“一事一议”奖补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整合历年项目结余资金、部门同类专项资金以及社会资本,形成了“多个管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资金整合使用机制,围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梯级有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资金整合后,美丽乡村建设“钱不够用”的难题迎刃而解。有了钱,该怎么花?万荣县创新提出“竞争性用财机制”,由财政部门牵头,成立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每年举办一次全县范围内的美丽乡村建设公开竞争立项答辩会,项目资金由“分着吃”变成“抢着吃”。相关职能部门配合,通过“村级申报—乡镇提名—现场踏勘—竞争演讲—综合评定”的程序,决定哪个村能干、哪个村先干。
      “上台演讲时,村干部要介绍本村基础设施运行管理现状、具体工程项目及初步预算、质量保障措施等内容,并就规划设计、投入能力、长效机制等进行答辩。除了争取财政资金,村干部还要尽可能地撬动社会资本,自筹资金。”汉薛镇党委书记李勃说。
      东苏冯村是2018年开始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总投资将近2000万元,财政投入1100多万元。“要干,就要干得最好”,村党支部书记陈水超经手的工作,全是“最高标准”。拆违建、危房、残垣断壁,清理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生活垃圾,清理整治线缆“蜘蛛网”,全面改造村民生活污水、厕所下水道,实现了一根管连到底,购置数米高的雪松、法桐,一人高的桂树和高秆月季,膝盖高的红叶石楠等各种稀有灌木……搭配成错落有致的立体式绿化,建造舞台、广场、儒学讲堂、约规园、公共厕所等,全力优化村民人居环境。
      据统计,7年来,万荣县累计投入财政资金8亿元,群众自发改厕、改电、改水、改气投入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3亿多元,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小钱小气,大钱大方。事情要办好,钱也要花在刀刃上。”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霍亮介绍,财政资金在万荣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最大效益。省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20亿元的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资金,重点保障乡村特色产业、人居环境整治、绿色生态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任务。

    培育特色产业项目
    农民富起来

      冬季的清晨,“刷刷刷”的扫地声打破了万荣县西村乡永利村的静谧。一大早,村党支部书记王靖博和村民们便开始打扫卫生。
      永利村是2017年全县首批建设的美丽乡村,也是全县唯一的贫困村美丽乡村试点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永利村紧紧突出“家在永利、和赢天下”主题,实施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文化等“六化”工程。最值得一提的是,村里还建起了面积1000平方米,集红白理事、文体活动、培训服务、道德讲堂、村史馆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礼堂,配套建设“和”文化园、农家书屋、民俗文化园、村民议事厅、乡贤馆、凤还巢联络点等。
      “为什么都愿意来这个村参观,因为以前太差了,娶媳妇都很难。如今在700余万元财政资金的支持下,彻底改变了永利村落后的面貌。”西村乡原党委书记费亚楠说。
      乡村振兴,产业为要。贫困从根本上讲是发展不足,而实现发展最根本的在于产业。产业兴旺了,农民才能有好的就业、高的收入,农村才有生机和活力,乡村振兴才有强大的基础。
      “美丽乡村建设时,县财政局提出脱贫日即是小康时。并为我们筹划建起3个产业发展项目,一个是秸秆高效循环颗粒加工项目,总投资350万元,占地4800平方米,投产后预计年产量可达6000吨,年收益30万元。一个是康利农机服务合作社,一个是制鞋扶贫车间。”王靖博说,离村委会不远处便是制鞋扶贫车间,提供就业岗位60个,解决就业50人,人均月收入2300元—3000元,有效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当然,永利村最重要的产业项目还是中药材种植业,柴胡、黄芩、板蓝等中药材经济作物规模在2300亩以上,占比67%,解决缺少技术致贫人口就业284人。随后村委会又成立康利农机服务合作社,整合产业发展资金及村集体经济部分资金购置14台农机设备,农机具的维修费用实行包干制,包干费为每年经营性收入的1%。目前合作社已盈利15万元,这部分资金将专项用于维修、更新农机具。
      7年来,万荣县着力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将美丽乡村与新型工业有机融合,涌现出了汇源果汁、国投中鲁、壹鲁长虹果蔬加工等30余家龙头企业;与文旅产业有机融合,周王村油桃市场年均创收超过10万元,汉薛镇南景村桃花节7天吸引游客10余万人,带动周边8个乡镇创收17万元,贾村苹果主题乐园带动周边村镇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0%以上;与农村电商有机融合,电商店铺达到2000余个,从业人数突破万人。目前美丽乡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60%的村达到15万元以上,30%的村达到20万元以上。在我省,近三年,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衔接资金387.74亿元,足额保障脱贫人口增收政策落实到位,优先用于支持联农富农特色产业发展。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村集体强起来

      连片的香菇种植大棚、醒目的党群服务中心标牌、接踵而至的客商……行走在万荣县的乡村田野,处处能感受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强劲脉搏。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强村富民的必由之路。
      来到解店镇北薛朝村时,村民淮俊勇正在一排排整洁明亮的香菇种植棚里,微笑着欣赏那一个个整齐码放的菌棒和朵朵如云般从中“钻”出的香菇,在他看来,香菇每棒能涨到2元。淮俊勇种植香菇大棚已有8年,年收入30多万元,如今他又承包了村里的香菇产业服务中心,收入更可观。
      众所周知,苹果是万荣县的支柱产业。近几年,万荣县把废弃果树枝做成生产香菇的原材料,成为苹果之外的又一富民产业。北薛朝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发展起香菇制棒车间,建起了香菇产业服务中心。
      “我们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启动于2019年,上台竞争4次才争取到财政资金。看到周边乡村建设得越来越好,村干部和村民感触都很深。所以拆除整治力度比较大。如今,基础建设搞好了,配套也很齐全,虽然身在农村,享受的却是城市生活。”谈及财政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持,北薛朝村党支部书记淮振峰介绍,北薛朝村的优势就在于香菇产业发展得好,所以县财政又投入300多万元帮助村里发展村集体经济。
      淮振峰说的村集体经济便是北薛朝村投资新建的香菇产业服务中心。北薛朝村种植香菇大棚的老百姓比较多,建有香菇大棚90余栋。种植香菇要制棒,村里便筹划建起了香菇制棒车间、香菇产业服务中心,车间和设备由县财政支持投资建设,归村集体所有。
      每年一到香菇成熟的季节,就会有全国各地甚至是国外的客商前来收购香菇。福建客商张桂星说:“这个地方的香菇品质好,有花纹、肉厚、脚短又干,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和北薛朝村一样,南张乡闫村统筹利用乡村空间、地域文化等特色资源,做好乡村产业文章。同时把村庄整治和村庄经营相结合,让村庄整治过程变成开发利用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挖掘乡村多元价值。
      美丽乡村建设中,闫村的口号是“和‘闫’悦色菇果飘香”,项目于2020年5月实施,2020年11月完工,总投资420万元。如今,闫村拥有苹果示范园180亩,是全县第一家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年产苹果400余吨,年产值达250万元;闫村香菇基地占地200亩,总投资2000万元,香菇和苹果产业带动村民致富能力明显。
      村集体强了,村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烂眼村”到新农村,再到美丽村庄,万荣县探索形成了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共同奔富的美丽样本。
      出去的人回来了,城里的人进来了,村民的钱包也鼓起来了,一幅宜居宜业的“乡野之梦”蓝图变为现实。

    加大投入创新机制
    乡村美起来

      自万荣县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竞争立项会后,财政奖补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更加突出,为原生态的山野画卷注入新的活力。不仅村容村貌发生巨变,富民产业风生水起,村集体经济也不断壮大,村民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见证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加大重点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将钱用在刀刃上,既要治理乡村的‘表’,更要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里’。”省财政厅副厅长魏志华表示,多年来,全省财政系统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优先保障领域,持续增加财政投入,优化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通过挖掘存量、优化增量,做好“盘活”和“撬动”文章。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省农林水支出2771亿元,比“十二五”增长71.8%,占全部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13%,高于全国近4个百分点;3年时间内,我省对11个试点县,每县安排5亿元专项债券,用于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建设美丽乡村。土地出让收益方面,省级统筹各市土地出让收益的2%,用于支持高标准农田、种业振兴以及厕所革命等农业农村方面工作。
      同时,省财政厅健全财政资金引导和撬动机制。加大财政投入,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陆续出台了“投资、担保、风险补偿、保险、补贴、奖补、贴息、周转金”等8类财政政策,多层次、多渠道解决农业贷款“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据介绍,省财政厅统筹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财政资源统筹,优化资金支出方向,加大产业资金投入,带动特优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例,支持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推动脱贫地区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2021年衔接资金用于产业的比例不低于50%,每年递增5%,2025年达到70%。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更多资源要素向乡村集聚,对产业基础好、引进社会资本投入大、地方政府积极性高的农业产业项目,探索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以支持区域性农业特优产业发展为重点,激发内生动力,稳定产业链条,保障产业收益。
      此外,在抓好资金保障、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建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管理评价机制,在衔接资金的使用上加强管理,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突出全过程、全链条绩效管理。建立财政支农工作协调机制,努力做大财政支农总盘子,形成财政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合力,精准助力乡村振兴有效实施。
      “在万荣县的美丽乡村建设中,针对项目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工程预算虚高、随意变更内容、追加工程预算、施工质量参差不齐以及施工进度缓慢甚至偏离绩效目标等问题,万荣县财政局坚持用制度管人、用标准规范、用绩效提质,先后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每个项目遵循全生命周期管理,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和投资评审程序、严格把关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严格监督和规范资金使用管理,对偏离绩效目标的及时叫停,有效保障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个个能干成、村村是精品。”孙永安说。
      如今,依托青山绿水的自然禀赋,加之乡村古建和文化传承,配以农耕农趣的乡野意趣,一幅幅自然与文化交融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三晋大地徐徐展开。

    本版图片由本报通讯员摄
    本报记者任志霞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2-16期

    • 第2024-02-15期

    • 第2024-02-14期

    • 第2024-02-13期

    • 第2024-02-12期

    • 第2024-02-11期

    • 第2024-02-10期

    • 第2024-02-09期

    • 第2024-02-08期

    • 第2024-02-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