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新春乐融融,乡村处处喜洋洋。在广袤田野上,依靠辛勤劳动,农民群众日子越过越好、腰包越来越鼓。挖掘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武乡县下北漳村农民的“旅游饭”越吃越香;开发乡土资源,发展设施农业,阳高县东小村镇农民靠着绿色种植,日子越过越甜;学习直播带货,拓宽致富门路,泽州县保福村农民借助电商平台,把农特产品卖到更多地方……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些年,我省农民收入取得了较快增长,增速连续十几年跑赢城镇居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增收渠道日渐多元。2023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77元,增长8.3%,增幅高于全国、高于城镇居民;今年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水平。
从构成上看,农民收入包括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要让农民增收脚步行稳致远,就必须在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上做文章、下功夫。
做大产业,拓宽经营性收入。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农民要增收,关键在发展产业。发展产业,不是简单地种几亩地、养几头猪的问题,是要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完善农业全产业链,持续拓展农民经营性收入空间。要当地立足资源,发展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要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把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村农民。要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提升产业就业带农增收水平。
稳定就业,保证工资性收入。就业,是村民收入最主要的来源途径之一。要加大就业工作力度,依托企业培训、劳务品牌培训、项目制培训等方式,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要加大科技普及力度,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对回乡返乡创业大学生、农民工、企业家等群体,给予贷款、税费、用地等方面的支持,吸引并留住一批能够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潜在人才。要拓展农村二、三产业就业渠道,加快发展类型多样的农村服务业,在活跃农村经济中创造就业机会。
深化改革,增加财产性收入。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一个关键举措。要以创新模式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要素,通过土地托管、入股、委托经营等多元方式,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得到更多财产性收入。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开展农业经营,增加对土地等农村资源的市场需求,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要加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引导和鼓励更多农村产权进场交易,不断拓宽农村资源资产实现价值的通道。
一年之计在于春,扬帆奋进正当时。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一幅幅火热的春耕画卷即将徐徐展开,人们揎拳捋袖,开始计划播种与耕耘。只要我们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农民增收的步伐就会更稳健、增收的底气就会更充沛,美好生活就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赵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