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花鼓《苹果娃娃闹新春》、临汾威风锣鼓《老虎下山》、太谷秧歌《夸夸我们村的好书记》……从腊月到正月,从河东大地到晋商故里,一台台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村晚”精彩上演,有些节目在短视频、直播的加持下更是热闹出圈。“村晚”就像一场乡村文化盛宴,不仅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而且折射出乡村振兴新图景,让更多乡村和乡土文化被点亮、被看见、被关注。
近年来,村超、“村BA”火爆,各地兴办“村晚”的势头也越来越盛。日前,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4年春节“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山西两地入选,分别为运城市河津市清涧街道龙门村和运城市万荣县解店镇新城村。今年,龙门村、新城村早早就发动村民中的文艺骨干筹备“村晚”,干板腔、花鼓、舞蹈、小品、歌曲,内容丰富多彩。无独有偶,农历腊月初十,一场在临汾市尧都区泊庄村上演的“村晚”异常火爆,锣鼓、舞龙、唢呐……各种非遗技艺在戏台上轮番展示,儿童老人全是演员,簸箕锄头都是道具。与众不同的是,现场还搭起了直播设备,精彩的演出吸引了全国近800万网友火热观看。
“村晚”成了民众喜闻乐见的“新年俗”,正是乡土文化的自信表达。有人说,“村晚”舞台虽小,却是对乡土文化的一次系统盘点。各地“村晚”的魅力在于原生态、本土化,村民熟悉的戏曲、器乐、民歌,甚至簸箕黄豆都被搬上舞台,其中不乏珍贵的非遗技艺展示,不仅有“土味”,更有浓浓的文化味。有网友说:“看一场‘村晚’,总能被久违的质朴乡愁和泥土芬芳所治愈。”的确,当那些快要被人遗忘的乡土文化以“村晚”的形式重新回到公众视野时,村民们以及在外地工作的游子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去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开展“四季村晚”活动,鼓励和引导各地“村晚”常态化。“村晚”的火热也从线下延伸至线上,数据显示,过去一年,约5000场“村晚”主题直播在抖音上演,累计观看人数达2297万,相当于平均每天有13场“村晚”直播,场均观众超4500人。乡村振兴,文化先行。越来越多的乡村正通过开展“村晚”等文化形式,培育文明乡风、激发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
“村晚”折射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面貌,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展现。在太谷区杜家庄村的“村晚”背后,村集体经济实现了较大突破,村里还接通了集中供热,村民们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清徐县西梁泉村红红火火办“村晚”,也是因为喜获丰收,全村光葡萄销售收入就比上一年增加了500多万元;在河津市龙门村,该村所属企业龙门集团在2023年共营收75亿元,不仅热热闹闹办“村晚”,还拿出2100万元发“红包”。百花齐放的“村晚”就像一个特殊的窗口,让更多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村庄受到关注。产业支撑、文化赋能,各具特色的“村晚”也必定能更好地撬动文旅资源、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村晚”的舞台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期待各地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唤醒乡村文化活力,把更多精彩的乡土文化和更多生动的新农村故事搬上“村晚”舞台,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文化力量。
陈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