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民声

春光无限好奋斗 铆足干劲创新业

  • A 盐湖区8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集体乘坐大巴踏上返岗复工之旅。

  • B 顾客在灵丘县东北黏糊麻辣烫店用餐。

  • C 潞城区新形象造型店理发师郑晓丽正给顾客修剪头发。

  • D 灵石县广哥麻辣拌店店主王建鹏在整理菜品。

  •   

    编者按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享受了一个春节的假期,该抖擞抖擞精神了。
      唯有耕耘,方能收获;唯有辛勤,才有成果。人勤春来早,奋斗正当时。春为岁首,标注着希望与梦想的新起点,让我们在这里播下种子,期待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果实;一分勤勉一分丰盈,愿我们都能不辜负这大好春光,在奋斗与实干中开启新的一年。让我们携手再出发。

    A 盐湖区8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
    返岗复工奔向富裕生活

      正当春日好时节,外出务工返岗忙。2月15日,在运城零工市场,8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在盐湖区人社部门的组织下,怀揣着新一年的美好期盼和致富心愿,集体乘坐大巴,踏上赴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返岗复工之旅。这是盐湖区甲辰龙年第一批“点对点”向外输送的务工人员。
      当天上午10时许,务工人员带着行装陆续来到运城零工市场。他们中,有初次前往省外务工的人员,有在外打工多年、返岗复工的人员,还有独自一人外出务工的,以及与家人一道同行的。在盐湖区人社部门、运城零工市场、人力资源机构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大家将行李箱、被褥等放到车上,做好远行的各项准备。
      来自盐湖区的张晋龙是第二次通过人社部门牵线外出务工,他将前往安徽合肥一家零件加工企业就业。“去年我就是跟着盐湖区组织的务工队伍到合肥打工,一年下来赚了不少钱。既安心又可靠,所以今年我又来了,只要自己好好干,一定会有收获。”
      “这次我们家一共5个人去江苏打工,在外也有个照应。政府和人力资源机构帮我们对接企业、寻找岗位,还用专车把我们从家门口送到厂门口,让我们省心、省钱,很暖心。”盐湖区解州镇居民齐女士说,每次回乡,她都能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新的一年,她希望一家人能通过努力获得更多收入。
      为落实好2024年“春暖农民工”服务行动,加强劳务输出,春节前后,盐湖区人社部门积极组织劳务对接,了解用工岗位和需求,通过线上线下途径进行宣传,为用工企业和求职者搭建起沟通桥梁,并开通“家门到车门,车门到厂门”的送工专线,让务工人员能够“点对点、一站式”外出就业。
      盐湖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孙晓威告诉记者,按照不同的务工企业“点对点”输送,他们已经安排人员在厂区等候,做好后期保障工作,包括住宿、餐饮和上岗培训,确保大家“出家门、进厂门”,解决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在“稳就业、保就业”方面发挥人社部门应有的责任担当。

    B 灵丘县东北黏糊麻辣烫店经营者张文帅夫妇
    食材鲜美赢得顾客口碑

      “过年好”“过年好”“来一碗麻辣烫。”“好嘞,坐吧。”2月18日,农历正月初九,原本打算再过两天开门营业的张文帅夫妇改变计划,提前结束了假期,开始自己的麻辣烫生意。
      “这几天,食客们不断打电话询问啥时候营业,再不开门对不住回头客了。”正说着,张文帅将刚出锅的麻辣烫端给了顾客。
      张文帅夫妇是灵丘县人,未开麻辣烫店前,从事的是微商行业,一次机缘巧合开店做起了实体生意。“逛朋友圈的时候看到有人卖东北麻辣烫,于是突然冒出来一个想法,当下的年轻人都爱吃麻辣烫,为什么自己不开个这样的店呢?”张文帅说道。
      灵丘县城不大,顺着县城街道一番调研,麻辣烫店居然有十几家。竞争可谓不小。“当时我们有点退缩,但随即给自己鼓劲,人有我有,人有我优,只有独特,方能立足。县城里的麻辣烫很多,但极具东北特色的却很少。基于这一发现,我们决定将小店定位成具有东北特色的麻辣烫店。”张文帅乐呵呵地讲述着。
      自此,夫妻俩踏上了自主创业之路。他们先是在县城租房、装修、购买相关经营设备。之后又专程跑到哈尔滨,试吃当地最正宗的麻辣烫。“到了哈尔滨,人生地不熟,凭着网络各大平台上的评分与评价,选择了10多家排名靠前的麻辣烫试吃,在经过不断尝试之后,最终选中了一家感觉最正宗的麻辣烫卖家,交了学费,留下来虚心学习。”一番张罗,去年9月3日,地处县城东边的名为东北黏糊麻辣烫的小店便正式开业了。
      店开起来了,如何经营下去,夫妻俩也花了很多心思。“刚开始,生意并不理想,但我们没有气馁,真诚地征求顾客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为了保证食材的新鲜,小两口天不亮就跑去菜市场采购最新鲜的蔬菜,并将买到的食材加工成半成品。每天开业前,都会对小店进行一番清洁,确保店里干净、整洁、温馨、舒适。为吸引顾客,他们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大量宣传;经营上,采取积分制度,通过积分兑换等方式增强顾客的忠诚度……这些看似简单的举措,实则满足了顾客心理和需求。
      两个月后,小店里的回头客越来越多了,而且不少人都是慕名而来的。“他们这家小店虽然开业时间不长,但在县城同行业中,名气却越来越大。”一旁的食客边吃麻辣烫边夸赞张文帅夫妇。
      “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不仅生活变得充实了,收入也增加了,感觉日子更有奔头了。今年我们的目标就是再扩大一下店面,下半年看能不能再开一家分店。”张文帅信心十足地说。

    C 潞城区新形象造型店理发师郑晓丽
    妙手生花剪出潮流风尚

      人勤春来早,实干正当时。2月19日,正月初十上午9时30分,位于长治市潞城区的新形象造型店里,已是熙熙攘攘。吹风机的“呼呼”声和一簇簇头发在剪刀刃上断裂的声音此起彼伏。
      “说下你的要求和想法吧,想通过我的设计达到什么效果?”新形象造型店理发师郑晓丽和客人一番沟通、了解客人意图后,开始着手修剪,小小的剪刀被她运用得熟练自如。修剪完成后,只见一缕缕发丝在她手中翻转,再用卷发棒加热,一个个发卷绽放开来。
      “热度和时间都要控制,出来的发卷才会漂亮。”不多时,漂亮的发型打理完毕。“盼了一整个春节假期可算盼开门了,新年从‘头’开始,带着美美的发型去上班。”齐活儿后,顾客李静满意离开,郑晓丽又开始为下一位顾客服务。
      开工第一天,郑晓丽不歇气地剪了26个“头”,烫发8个,直到晚上10时30分送走了最后一位顾客。闭店后郑晓丽一边收拾卫生,一边唠开了:“34位顾客里,有一半和李静情况相同,年前就想来做头发但没有约上时间,只能赶在节后第一天。”
      这些“忠诚”的客户,并不是郑晓丽的老顾客,是慕名而来的陌生人,是抖音“推荐”来的新面孔。
      在郑晓丽发出的每个短视频里,她的客户都有着各种各样关于发型的“小烦恼”:发量少、脸大,有的是自来卷,还有的人发际线靠后……这些问题都能在郑晓丽的剪发刀下一一解决。
      郑晓丽的理发风格是根据脸型设计发型。在短视频里,她呈现出的剪发前后对比效果常被网友们评价为“换头”,郑晓丽的发布平台也随之玩出了名气,积累了6万粉丝量,这使得县城里的小店获得了大范围的客源,不少顾客特意从别的县区驱车几十公里专程而来,小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近一年的客流量是以前的两三倍。”
      郑晓丽的幸运并非凭空而来,火爆的“人气”里凝结着她作为一名手艺人的精湛技艺:“美发行业更新快,这些年不管收入高低,每隔一段时间,我都要到外地学习进修,把最新技术和款式带回小城。”红火的生意还蕴藏着她作为一名经营者的顺势而为:“去外面学习时了解到同行通过线上线下引客流,做宣传,所以我回来也开始大胆尝试做短视频。为了保持日更频率,闭店后回家要剪辑出第二天的素材,工作到深夜是常态。”
      “《阿甘正传》里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口味。同样,生活就像理发店,你不知道下一位进来的客人是要哪种发型……必须用‘心’对待每一根发丝,把每位顾客漂漂亮亮地送出门去,不辜负大家。”坚韧向上,勤奋不止让郑晓丽一往无前。
      新的一年,郑晓丽的梦想即将照进现实,她想在长治市再开几家更大的店面,并把自己的美发理念、美发技术带给更多人:“要勤奋、花心思、肯奋斗,一如既往,全力以赴。”

    D 灵石县广哥麻辣拌店店主王建鹏
    麻辣鲜香做火小本生意

      2月17日,正月初八,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早上9时刚过,位于灵石县静升镇马和村的广哥麻辣拌店就已经忙碌起来。“正月里客人多,要提前备菜。”店老板王建鹏边忙边向记者介绍。
      王建鹏和妻子安妮是“90后”,之前为了改善生活小两口一直在外打工,想着凭自己的努力可以过上“小富”的日子。一年到头努力工作,每年也只有过年才能回家住几天。
      几年下来,感觉不仅没有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反而在父母生病的时候无法照顾,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办法陪伴。为了家人,王建鹏和妻子盘算着结束打工生涯,回家创业。2023年,他从表姐手中盘下了家门口的广哥麻辣拌店,在经过和总部老师学习技术之后,小两口的店马上就开起来了。经过几个月的摸索,小店的生意越来越好。
      今年春节,灵石旅游市场一片火热,小两口也是不想错过大好形势,只休息了三天,回山东老家看过岳父岳母后就马不停蹄地返回店里。
      想起当初回家创业的决定,王建鹏说:“我的文化水平不高,又没有技能,养家糊口就只能进城做一些机械性的体力活。大城市无法安家,小地方工作机会又少,而且我们还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年龄,所以决定尝试着做个小生意,也能在家多陪陪父母孩子。”
      麻辣烫、麻辣拌这样的快餐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是很受欢迎的,经过将近一年的时间,王建鹏夫妻俩的店已经达到了之前设想的营收,现在看着店里来往的食客,王建鹏对自己当初的选择很是欣慰。他说:“生意红火了,我和妻子也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老人孩子,回到家三代人一起吃饭,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我理想中的生活。新的一年开始了,今年我想把店装修一下,再学两项总店的新技术,给自己的小店提高吸引力,把这小本生意在我们小镇做得更加红火起来。”
      王建鹏的愿望很简单,却装满了幸福和希望。他感慨地说:“无论是面对困难还是取得成功,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向前迈进。新的一年,带着沉甸甸的祝福,我们整理好心情,继续前进。愿新的一年里,大家都能够发愤图强,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本栏文图由本报记者芦燕娟 本报通讯员乔沼珲 董晓丹
    马明清 刘泽清 晋贝贝 赵青采写提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2-21期

    • 第2024-02-20期

    • 第2024-02-19期

    • 第2024-02-18期

    • 第2024-02-17期

    • 第2024-02-16期

    • 第2024-02-15期

    • 第2024-02-14期

    • 第2024-02-13期

    • 第2024-02-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